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医疗不是赢者通吃肿瘤基因检测市场空间大

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医疗不是赢者通吃肿瘤基因检测市场空间大

过去近半个月里,原本沉寂许久的基因检测行业,因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的一句话,及美国公司一笔3亿美元融资,又重新回到了话题热度榜上。

在5月28日的贵阳数博会论坛上,汪建提出,华大基因对员工的要求是“活到100岁”,“不允许有出生缺陷、不允许患心脑血管疾病”。这句话一时之间流传甚广,且饱受争议。再往前推一周,美国癌症检测创业公司Grail Inc.于5月21日晚间宣布,已完成高达3亿美元的C轮超募融资,其中不乏蓝池资本、CRF Investment、红杉资本中国等海内挖知名投资机构,可见该领域也受投资机构持续关注。

纵观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史,其自2015年高潮过后,2017年市场新进入者渐少。但这并不代表该市场已走向成熟,实际上基因检测行业整体仍处初期阶段,许多细分领域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测序技术本身也在向前走,还会带来新一轮热潮。基于这些背景,我们认为该行业有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1.在华大基因、贝瑞基因等巨头已经上市或处于领先位置的情况下,基因检测行业还有哪些投资机会?

2.继无创产前筛查之后,下一个可能产生独角兽的基因检测细分领域是什么?该领域后进者是否还有可能突围?

3.对基因检测中游服务商而言,向上游设备、试剂生产环节延伸的空间和可能性有多大?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其在医疗健康领域有丰富的投资经验,曾为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兰馨亚洲投资总监。具体访谈内容如下:

. 01 .医疗不是赢家通吃

Jingdata:过去一年直到现在,基因检测新成立的公司远少于2016年,是因为后进者不太有机会了吗?

杨瑞荣:基因检测行业其实还处于早期阶段。基因检测真正开始发展其实是在2012年前后,前十几年都很缓慢。一方面测序成本没降下来,另一方面应用层面没找到。现在基于二代测序的服务公司已经很多,但技术本身是不断往前发展的,比如三代测序也许会走得更快,进一步降低测序成本,又会有新的机会。

Jingdata:在二代测序应用层面,华大基因和贝瑞基因已经上市,还有一些接近上市规模的公司,那市场留给初创公司的空间还有多大?

杨瑞荣:华大和贝瑞主要收入来源是无创产前筛查,后面还有安诺优达、达安诊断、博奥生物。你可以看到一个相对细分的应用市场,就能带动这么多上规模的公司出来,改变传统产前筛查手段,抽一管血就能筛查唐氏综合征风险。更何况基因检测还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肿瘤、遗传病这些领域,市场规模要比无创产前筛查要大得多,肯定还会有更多公司跑出来。

医疗市场从来不是赢者通吃的市场。现在如果再去投入做无创产前筛查,小打小闹已经成不了气候,因为市场格局基本稳定了。但肿瘤领域还在发展,逐渐地每个癌种都会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这方面除了华大等头部公司,创业公司里面有比较突出的燃石医学、世和基因,还有专注癌症早筛的基准医疗,专注肠道微生物菌群方面的锐翌生物等。美国肿瘤领域比较受关注的创业公司有Grail,刚刚宣布完成C轮融资。

也不是说有了这些公司就能把肿瘤基因检测做好了,肿瘤本身非常复杂,种类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间很大。比如每个癌症出来都有靶向药,都能基于基因测序做伴随性诊断。癌症这种疾病本身也在不断进化,市场是不断在发展的。

Jingdata:看起来肿瘤会成为在无创产前筛查之后,又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基因检测细分领域,那你认为这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什么?

杨瑞荣:主要是两个层面,技术优势和市场渠道优势。从技术上看,基因测序技术源头都是Illumina、Life Technology这些公司,这是底层技术。基因检测公司更独特的技术其实在应用层面,比如Pannel的设计、碱基甲基化测序的设计上。而且除了前端技术,还有后端生物信息的解读也很关键,因为测序会产生海量数据,结果出来以后是否解读是否准确,这是有很大差异的。

另外是市场渠道方面的优势。渠道能力越强,收集样本越多,解读样本的能力会越强,进而再促进应用层面的技术。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比如美国的Grail技术上很领先,但在中国市场上不见得比基准医疗更有优势,因为后者能依托中国市场,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获得更大样本量。

. 02 .投资机会在哪?

Jingdata:除肿瘤疾病领域之外,临床级基因检测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领域?比如遗传病或者微生物测序?

杨瑞荣:目前市场上有的遗传病基因检测产品,基本基于比较明确的机理和成熟技术,谁都可以做,所以差异化不明显。遗传病分好几千种,市场规模加起来也足够大,但比较分散。另外目前大家的风险意识还没那么高,支付意愿可能不会特别强烈。不像肿瘤,患者支付意愿比较强烈。

肠道微生物等微生物测序是更大的天地。我们知道基因组学的发展,得益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而现在基于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研究也很多,已经验证发现微生物和人体疾病之间存在很大关系,这又会是一块大的市场。微生物被视为“人类第二基因组”,可以想象这块空间有多大。

Jingdata:那科研级基因检测和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前景如何?从投资的角度来讲,目前你会关注这两个细分领域的创业公司吗?

杨瑞荣:科研级市场受科研经费限制,不会爆发式增长。就算用于新药研发,能做新药研发的公司也是有限的,而且基因测序只是新药研发投入的一小部分。不过如果有比较多的资源,还是有机会的。像药明康德旗下的药明明码,依托药明康德的资源,很了解药企的需求,所以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药企研发的基因测序需求。

至于消费级基因检测,原来我一直认为还不到时候。也许再过三五年,随着测序成本不断降低,可能会出现好的商业模式。但这个时间可能会比我预料的要快,测序成本降低速度已经远超过摩尔定律,成本一旦降下来,就有更多应用可能。同时,消费者对这方面的消费欲望还是比较旺盛,虽然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种检测不是特别能有真正医疗方面的指导作用。

其实消费级基因检测最后还是要为临床诊断打基础,这是大数据积累的过程。单纯检测酒精代谢能力,能不能喝酒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消费级基因检测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些检测结果对消费者有什么医疗级别的指导意义。

Jingdata:你提到商业模式的问题,那对于基因检测行业来说,商业模式的核心应该是什么?

而且这些数据对临床的价值要经得起考验,不断验证越来越达到临界点。现在基因检测行业很多细分领域的数据解读,还不到这么高的准确性和精准度。同样的检查结果,不同公司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同样的解读医生判断也不一样。

. 03 .上游延伸空间有多大?

Jingdata:我们注意到除了提供基因检测服务,在跨国巨头垄断的上游设备生产环节,也有些国内头部公司和创业公司开始进入,毕竟这是目前基因检测行业的命脉。但国内公司能和这些跨国巨头抗衡吗?

杨瑞荣:大家都被测序仪和配套试剂卡住脖子。现在二代测序仪国内有几家企业在做,但只有华大旗下的华大智造,通过收购掌握了二代测序的核心技术,其他一些厂商的测序仪前几年就已经上市,但市场占有率很小。设备生产出来只是第一步,第二步的试金石是市场上有没有人用。还有些公司是和Illumina等跨国巨头合作,但核心技术还掌握在人家手里。

Jingdata:那试剂生产是否相比较设备更容易取得突破?

杨瑞荣:很多公司会自主研发试剂来降低成本,但只是一些非核心的测序试剂,只能降低一些成本,很难靠试剂赚钱。核心试剂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测序仪生产厂家或者其他跨国公司比如安捷伦手里,因为质量有保障,销量大也可以降低成本。试剂对检测结果非常关键,所以很多大的检测公司更换试剂的意愿可能不太高,哪怕试剂占到了成本的三分之一。

Jingdata:但设备、试剂生产是现在基因检测产业链当中回报率最高的环节,向上游延伸对基因检测服务商来说是不是仍然很重要?

杨瑞荣:设备、试剂肯定拿走了大部分利润,但如果基因检测服务商对下游用户渠道有很强的控制力,肯定也能获得很大的经济回报,只是通俗地讲赚钱赚得更辛苦一些。也不排除未来随着基因检测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市场渗透率越来越高,会促使更多厂商进入上游,打破垄断格局,那个时候可能设备、试剂生产回报率会往下降。

Jingdata:你认为未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逐渐推广,还会带动哪些新的产业和技术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