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真实的纪晓岚是怎样的?

红星护卫队长

纪晓岚本名纪昀,字晓岚,出生于世家大族。纪晓岚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天赋和过人的才华。他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极为敏捷,不仅《三字经》《干字文》等启蒙读物倒背如流,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烂熟于心,而且对史籍方志、百家杂说、天文历算、文集诗赋,甚至医经方书、笔记小说等,无不浏览殆遍,触类旁通。

乾隆九年,21岁的纪晓岚已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他踌躇满志地参加乡试,不料却因一时疏忽,违背考试规制名落孙山。他发愤苦读,于乾隆十二年再应顺天乡试,以自己的才华夺得乡试第一。当时的考官之一,就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对纪晓岚大加称赞,于是乾隆也因此知道了纪晓岚的名字。

乡试高中之后,纪晓岚春风得意,在第二年入京会试,不料却又一次败下阵来。乾隆十九年,纪晓岚再应会试,终于如愿以偿,殿试名列二甲第四名,从此步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乾隆是个爱好舞文弄墨、吟诗联对的皇帝,对纪晓岚非常欣赏,君臣之间常常有文学上的互动。但纪晓岚绝不仅仅是文学侍从而已,他仕宦五十余年,先后任编修、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授侍读学士,擢詹事,晋兵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管国子监事,并多次充任乡试、会试同考官、正考官,为国家发现选拔人才,他力图取舍得当,使品学兼优者都能脱颖而出,以免遗珠之憾。因此,每次乡试、会试,都发现并拔擢了不少人才,士子们也无不心服口服。

纪晓岚生逢盛世,位居显要,个人的天赋加上历史进程给予的机遇,使得他的才华得以充分施展。他先后参与了朝廷《热河志》《历代职官表》《河源纪略》《八旗通志》等诸多书籍的纂修,又多次总领方略馆、会典馆和三通馆各项书籍的纂修事宜。

乾隆年间最大一项文化工程的实施,即《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更是把纪晓岚推向了人生价值和学术发展的颠峰。《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堪称传统文化的总汇,古代典籍的渊薮。纪晓岚被任命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也是经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向乾隆极力推荐的。

纪晓岚才华过人,一生的主要精力致力于《四库全书》的编纂,因此他自己的专著倒是不多。到了晚年,他在工作之余,采撷异闻,随笔记之,撰成《阅微草堂笔记》,聊以自娱。然而,这部看似闲来无事,信手而成的笔记小说,却生动地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生、官场、民情、世风等大千世界诸多现象的观察、感悟和思考。《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被并称的清代两大笔记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在评价《阅微草堂笔记》时说“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就是说,后来人再按这种体裁著书,没有人能超过它的。

学术之外,在为人为官上,纪晓岚正直清廉。乾隆帝晚年宠信大贪官和坤,朝廷内外大小官吏多逢迎奉承,奔走门下,纪晓岚却始终不与其同流合污。纪晓岚为官五十余年,虽未曾直接掌管民事,但始终关心民生,心系百姓。灾荒之年,他请求乾隆减免百姓税赋,截取漕粮作赈济之用,还多方呼吁、敦促有关官吏切实实行。当看到百姓得以度过灾荒,困苦确有改善时,他也会情不自禁地上书,代表一方民众表达感激之情。

纪晓岚受到民众的喜爱,其人其事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很多观众喜爱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电视剧,就是根据这些民间传说改编加工的。他关心民生,和和珅斗智的故事在电视剧中得到生动的展示,虽多有杜撰,但是也反映了大家对于纪晓岚这样有才华和实干精神,又正直清廉的官员的喜爱和期盼。


麻辣一加一

相信大家认识纪晓岚这个人,大都是从电视剧上面熟悉,可以这么讲,电视剧上的纪晓岚满足的广大人民群众意淫的最理想状态,天天把和珅埋汰个半死,天天用智商在乾隆面前show机灵,天天用口才抱得美人归。而且人也长的机灵,仪表堂堂,私生活也是文人表率,可以说是完美于一身的神级人物了。

但今天老猪准备要毁一毁诸位的三观,打破大家意淫出来的这个艺术形象,回归真正的历史。

先说容貌,真是历史上的纪晓岚是个黑胖子,肤色黝黑,酒糟鼻,面相自己瞅画像吧,这已经是美化过后的样子了,最滑稽的是,在观众脑海中那个貌丑如猪,卑鄙如狗的和珅和大人才是真正的美男子,正史记载老纪是“貌寝短视”,大概解释下,就是相貌老丑了,而且身材还短小,而且还是个大近视眼,说话也不是对答如流,而是有点结巴。这个事儿曾经在老纪的同事诗文中有所体现,“河间宗伯姹,口吃善著书。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录”(朱珪清代大臣,字石君,号南崖)从写记录上基本可以描述出老纪的真实样子了,一个矮矮的面容巨丑的黑胖子,说话磕磕巴巴,超级大近视,正是由于不善言辞,所以写作能力很强。用现在话讲,就是应试之王,什么童子试,科试,乡试,会试,殿试基本平趟,在雍正8年的时候,童子试中,就显露出文字功底极强的天赋了,被考官成为‘神童’。清乾隆8年的时候的科试,又毫无意外的夺得头筹NO1,这个时候小纪有点膨胀,隔年又去参加了乡试,这下一盆凉水泼下,只考了个四等,这沉重的一击,让小纪清醒起来,又开始奋发图强,于是这位小学霸在乾隆12年去顺天府进行乡试,以第一名解元的身份金榜起名。然而,小纪又膨胀了,隔年乾隆十三年,去报考会试,这次竟又名落孙山。于是又是老套路,在家苦学,乾隆19年参加会试,考了全国22名,很不错的成绩了,于是权利备考终极考试殿试,小纪在这次殿试中考了个二甲第四。这已经非常牛逼了,相当于全国第7名,进士出身啊,所以功成名就的到大清翰林院做了庶吉士。这可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功名。

再说年龄,纪晓岚是1724年出生,和珅是1750年出生,老纪比小和足足大了26岁,所以电视剧里的什么智斗和珅那些个剧情,在正史上统统不存在,而且最主要的是,别看和珅岁数小,但和珅的官做的比老纪大多了,和珅是正一品大员,说说人家的职位就可以让老纪吓尿了(首席大学士加上领班军机大臣而且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三库而且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以及步军统领兼任九门提督并且还是正黄旗的旗主和内府总管等等 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军队总参谋长,总管人事部+财政部+公安部+司法部+外交部还是中央党校的校长,中央卫戍区司令,帝都公安局安全局局长北京军区司令,北京国宾馆总经理,紫禁城内务局局长)老纪是从一品而已,做过礼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相当于教育部长和四库全书副总),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和珅是乾隆的红人,真是历史上如果老纪见到和珅,那要毕恭毕敬的喊一声:和大人吉祥。和大人有何吩咐?所以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和珅是老纪的领导,干什么不干什么那得和大人说了算的。

然后说私生活,老纪至少有8个老婆,对你没看错,8个有名有姓的老婆,一个正妻,七个小妾,而且在70年代的时候,有人挖开老纪老家沧州的坟墓,发现七个小妾的棺木排排站的在里面放着。为啥这么多老婆,有野史记载老纪是个性欲狂人,最爱女色,正妻也开明,既然这毛病改不了,那堵不如疏,让他玩个够吧,也省的去青楼染病回来,这由着老纪的爱好一口气娶了七个,老纪可谓是人生赢家了,而且呢老纪找女人和《人民的名义》里面的书记一样口味,喜欢那些识文断字,有文化的,喜欢读万历十五年的,所以老纪找的这些小妾也都是能和老纪在床前唱和的。

当然最扯的一个野史是老纪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由于长期不回家,憋的是满脸通红,无心写作了。乾隆过来视察工作见他这样以为生病了,问之,老纪和盘托出,乾隆哈哈大笑给送了2个宫女相陪,这才安顿了老纪这颗躁动的小心脏,事后,老纪拿这事还和同僚炫耀呢,说咱这可是奉旨纳妾。


老猪的碎碎念

说起纪晓岚,相信大多数的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张国立老师扮演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他与张铁林的乾隆,王刚的和珅三个人为我们联合奉献了一台非常经典的电视剧。

由于那剧实在太过于经典,甚至也让很多人误以为这就是当时真实的情况。但实际上翻翻书,就会发现,电视剧里有些事情是真的,有些事情是编的。









首先我们来说说这三个人的关系。在电视剧里的三个人貌似整体混在一起,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插科打诨,一起游山玩水,简直就是一个中年偶像天团真人秀。

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常见,要说和珅和乾隆整天混在一起还有可能。但纪晓岚要想见到乾隆就不那么容易了。而各种民间传说中屡次乾隆面前“智斗”和珅的桥段,更是无稽之谈,大家当听相声听个乐子就行了。






因为与和珅一出生就是正八经的满人不一样,纪晓岚是个汉人。在那个年代,汉人要当官可比满人难多了。

满人生来享受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但凡有点才华的都能当个小官。要是稍微再努力点,混了三四品也是问题不大的。

比如和珅,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全名钮祜禄·和珅。多数一句,乾隆的母亲也是姓钮祜禄的。人家20多就当官了,25岁就成了御前侍卫,整天有机会皇帝面前转悠。

而纪晓岚25岁的时候,还是一个一文不名的穷秀才,在努力复习的考试呢。

不过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纪晓岚是个河北考生(纪晓岚是今天河北沧州人),凭借努力和才华,在他30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了了22名。之后进入翰林院,算是偶尔能见一见皇帝。

题外话:今天的河北在清朝的时候,是一个叫直隶的省份,直隶,顾名思义,就是直接隶属中央的地方。这个省的首府也不在石家庄,而在今天的保定。

在晚清的时候,中国最显赫的官就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能同时兼任这两个职位的官就算是汉人里做官做到头了,完成这一壮举的例如有李鸿章,还有袁世凯

在今天的保定,当年这两人翻修过的“直隶总督府”被保存了下来,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保存得还是相当完好,踏足其中,也可以神交古人。



继续说纪晓岚。和珅在当了皇帝保安小队长5年后,纪晓岚才刚刚进入中央。

但是却也没得到什么重要的官职,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历任官职:

英武殿纂修,功臣馆总纂,国史馆总纂,方略馆总纂。

具体说来,就是各种的纂,这个官是做什么的呢,是负责写书的。纪晓岚的工作是为国家编写史书。

大家不难想象,就这样的地位,怎么可能和当时已经以火箭速度升到了一品官的和珅插科打诨、谈笑风生呢?



不过大家也不要失望,虽然三个人的关系是假的,但是纪大人的诙谐幽默那倒是真的,有清朝的各种人写的文章为证,在各种笔记文章中,当时的很多人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纪大人的诙谐是已经是小有名气了。

但是好景不长,很快,纪达人就将踏上一个漫长的公费旅游的征途,这个旅游的地方还有点远--新疆。


事情是这样的,纪晓岚有个亲家,叫卢见曾,这哥们当时是两淮盐政,这官名一听就知道油水多啊,名副其实的肥缺。肥到什么程度呢,清朝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小时候,他小时候家里人当官的是江宁织造,和这个两淮盐政差不多一样肥。大家再想想红楼梦那些腐朽的生活场景,很多场面都是得曹雪芹亲身经历过的才能写得出来。

面对这种情况,当那个万恶的封建社会,大多数官员都会趁机捞上一把,这位卢大人也不例外。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卢大人却被告发了,被人直接上折子捅到了紫禁城。

纪晓岚一看,这不行,我得和亲家说一声,让他想办法把这事情给压下来。

于是纪晓岚就给亲家写了一封信,这信在后来被添油加醋得颇具浪漫主义色彩,传说纪大人在一个很大很空的信封放了点茶叶,放了点盐。合起来就是“查盐空”,说的是要有人来查盐的亏空了。

但是最终事情不仅没有被压下来,反而还牵连到了纪晓岚。最终卢见曾发配塞外放羊,纪晓岚发配到乌鲁木齐种葡萄。

直到今天,乌鲁木齐还立着纪念纪晓岚到此一游的雕像。






但是这一流放还真的让中国文化有点因祸得福的味道。

卢见曾在塞外边放羊,边研究《易经》,最后居然小有所成。

而纪晓岚则沿途收集素材,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很有地位,民国的时候,鲁迅总结中国小说史,还专门高度赞扬了这本书。

这书写什么呢,我翻看了几眼,大都是民间传说,例如有一匹白马,平常挺温顺的,但是只要一看到其他的白马就必然失控,会疯狂的跑到其他白马面前看几眼,然后又回来了。后来有人说,这是在寻找它的母亲啊,真是一匹孝顺的白马。

这书挺厚,还有些神怪传说,都是诸如此类民间故事。而且各种故事在纪晓岚的笔中写的颇为搞笑。



纪晓岚边写书边走路,来到了新疆后就安顿了下来,这一住就是3年。

直到3年后,乾隆想编撰一本书,以显示自己在文化方面的成就,说白了就是想装一装,让自己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编撰这书的事情让谁来负责呢?

经过大臣刘统勋的提醒,想起来还有个之前擅长写书、撰书的纪晓岚还在新疆吃葡萄呢。

乾隆大手一挥,说,葡萄吃够了吧,回来吧,中央研究决定了,编书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就这样,纪晓岚回到了北京。

题外话:纪晓岚爱不爱葡萄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他很爱吃肉,历史上记载他“以肉当饭”。

感慨一声,还好纪大人的才华撑得起他的食量。要不然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那个年代,顿顿吃肉,和今天顿顿鱼翅燕窝也差不多,估计会被骂他败家的人骂死。

鉴于这样的饮食习惯,纪大人又没有甲亢,他本该是一个胖子,但偏偏纪晓岚流传下来的画像却非常的消瘦,也许他拥有传说中万中无一,令所有女生无比羡慕的吃不胖体质吧。。。



纪晓岚回到北京后,开始了繁重的编书工作,这本书共有3500多册,8亿字,最终整整装了满满一屋子。


经过了十三年的编纂,最终这书写成了,涵盖了当时能找到的种种有价值的书籍。但可惜的在收集民间书籍的过程中,凡是涉及到对满清统治不利的,都被统统销毁了,其中很多是在当时就非常珍贵的孤本。

有的直到民国时期,才在日本找到。

这书在后世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浩劫。

所以比起《阅微草堂笔记》来说,这书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甚至是毁还多一点。



题外话:有一次和一个群朋友吃饭,有一个哥们可能想在女生面前吹嘘自己很有文化,说自己看过很多的书。我当时正专心致志的对付一块猪肘子,就顺口问了他一句,你看过纪晓岚写的《四库全书》吗?

那哥们愣了一下,说“我早看完了,那本书就在我宿舍,我从旧书店买的,你要感兴趣我借给你。”

这下轮到我愣了一下,抬头望了他一眼,说“哦,好呀”。然后继续吃肉。



书写完了,纪晓岚从此一路官运亨通,最后做到了礼部尚书,相当于与教育部长+宣传部长+外交部长。

总算有些电视剧里三个人整天混一起的可能性了。

但很快他将迎来了一次沉痛的打击。很沉痛的打击。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纪晓岚认识一个官员,觉得他挺有学问的,就向乾隆举荐他。但是不知道乾隆那天是心情不好,还是对那个官员有意见,或者别的原因。总之乾隆看了纪晓岚的折子后勃然大怒。回复道:“我看你文学方面有才华,才让你领导编书,不过就是像样唱戏的戏子一样养着你,你为什么妄谈国家大事!”

“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天嘏《满清外史》
这是个无以复加的侮辱。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没有比名节和荣誉更重要的事情了。而现在居然被用来了“倡优”比较,纪晓岚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但是纪大人即没有寻死,也没有觅活,只是从此专心做官,心态还愈发豁达,只是说话更谨慎,不太爱参加各种聚会了。

哎,在生活在中,当面对的是无可奈克又无力改变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妨做一个有幽默感的人,有幽默感的人不容易钻牛角尖,活的长。



比如这位纪晓岚,就活了82年,眼看乾隆退位,乾隆驾崩,和珅被抄家,和珅被赐死。

坐看云卷云舒,继续乐呵的吃肉。

最后病逝的时候,嘉庆评价他,“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给了文达的谥号。

清朝是一个知识分子压抑而苦闷的朝代,但唯独这位纪大人,活出了风格,活出了水平。直到今天,还以一个诙谐的形象活在我们的心中。

你好,纪大人。

谢谢,纪大人。

晓木曰兮

纪晓岚名

纪昀

(1724———1805),晓岚是其表字,今河北献县人,清代的大学者和文学家。

乾隆

进士

,官至

礼部尚书

,协办大学士。

曾任

四库

全书馆总纂官,并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有《纪文达公遗集》。另撰有《

阅微草堂笔记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与《

聊斋志异

》齐名的笔记小说,不少研究者对其评价甚至还在“聊斋”之上。

我们所选的是纪昀与

和珅

的关系,以及他编纂《四库全书》的经过(分两期刊出)。从中可以看出,历史上的纪晓岚并不如电视剧那样,是一个清廉而英勇的斗士;他其实是一个圆滑练达、谨小慎微的官僚,一个置身浑浊的官场而又渴望着清静的文人生活的士大夫。

与和珅结怨

纪昀入

翰林院

的同年秋天,乾隆东巡祭奠祖陵。善于察颜观色的纪昀揣测着乾隆的心理:因康雍乾三世以来,基业兴旺,疆土宏阔,乾隆暗中是要自比汉唐。当时乾隆学习乃祖,正提倡骈文俪体,于是他就仿效西汉散体大赋,鸿篇巨制,韵散间出,写成了随皇帝祭祖的三千六百余言《圣驾东巡恭谒祖陵赋》,交太子太傅刘统勋阅。次日于

养心殿

,刘统勋呈于皇上。乾隆展开一看,见文句工丽,气势磅礴,处处将自己比作汉唐明君,顿时龙颜大悦。从此,乾隆游历南国,登高泰山,游戏避暑山庄,均让纪昀伴驾。他很快成了皇帝的近臣和重臣。

纪昀身居官场,当然知道大清帝国在巩固了全国统治地位后,已由着重镇压武装反抗,转向思想统治;对危害清朝的言论思想,动辄加以取缔和镇压。乾隆那时大兴的“文字狱”,迫害了一大批宣扬反清的汉族知识分子,许多人并未反清,竟也因文字而获罪。这使得文化人的精神处于恐怖状态。纪昀常随帝王左右,尤需小心谨慎,稍有差错,就可能大祸临头。他平时幽默诙谐,但这不过是借以存身的护身符罢了。

纪晓岚的仕途命运确与他同朝的另一人物密切相联,那就是深受乾隆皇帝宠爱的和珅。和珅权势赫赫,高官做遍,集国家官吏升迁任免、财政开支、诉讼裁判大权于一身,这在整个清朝历史上是罕见的。

和珅进入官场后,除了给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敛财以外,身兼军机大臣、

户部

尚书、兵部尚书、崇文门税务监督、户部三部执掌(银库、缎匹库、颜料库)等职,这为他利用职权聚财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兼并土地、收取高额地租,侵占大批房屋、出租房屋、收取高额房租,以及放高利贷,是他聚财的三大途径。当时有传言“侯门深似海,和府财如山”。

就在和珅最得意之时,乾隆又赐给他地皮,准许他在德胜门内正黄旗领地什刹海畔另盖新宅。和珅于是大兴土木,兴师动众,建造起宏伟庞大的和府。

一日,纪晓岚正在家中歇息,和珅突然来访,要他也为自己题一匾额。纪晓岚当然不敢得罪这个正在走红的大人物,便在当日赶到新盖的豪华和府,参观了一遍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就在蓊郁的南竹与花草树木间,书下“竹苞”二字。和珅为此十分得意,常常向人炫耀。

乾隆某日闲得无事,想起和珅刚盖了新公馆,便来这和宅看看。在一片楼台亭阁间的翠竹前,专好自鸣高人一等的乾隆望着那块“竹苞”匾额,微笑地问:“此匾何人所书?”随后又哈哈大笑道:“竹字拆开,为个个;苞,是做草包解。这不是说你和家的人,个个都是草包吗?”经他这一解析,和珅那白皙的脸刷地一下变红了。从此以后,这个专会巴结奉承的权臣,便在心里跟纪昀结下了私仇。

差一点被害了性命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纪昀受诏续编《通志》。这平静的文字生涯,对纪昀来说是安宁惬意的,但是忽然间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搅得纪府全家人等都如坐针毡般惶惶然:两淮盐运史

卢见曾

,由于理财不善,又好排场应酬,以致亏空公帑,朝廷要抄卢的家财充公。这卢见曾与纪昀为姻亲,纪昀的长女嫁给了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

纪昀回到家来便告诉了妻妾马氏和郭氏。他对卢见曾也表示极大的愤慨。他不住地吸着烟袋道:“堂堂朝廷命官,干这等渎职枉法之事,该当问罪!”

嫁给卢家的女儿为纪昀侧室郭氏所生,因涉及到亲生女儿,郭氏格外担心。她哭哭啼啼地恳求纪昀快想想办法。纪昀并非不想通知卢家,但只怕行事不慎,惹祸上身。无奈妻妾怂恿,他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便传来仆人张凯,将一个用布包好的木匣交他,吩咐说:“这是件罕见古器,你送到卢府,快去快回!”

张凯奇怪道:“书信呢?”

“书信不用写了,你亲手交与卢老爷就行了。”

张凯刚走出屋去,马氏便走出内室,埋怨说:“附上一信,又费你什么工夫呀?”纪昀拿下嘴里的烟袋,申斥道:“夫人如何又糊涂起来!若附上一信,一旦事败,岂不等于我自投罗网?”

卢见曾收到木匣。他很小心地打开木匣,却不由得诧异了:原来匣子里并没有什么宝物。搜索一会儿,才在木匣的绸子里层,翻出一个信封,捏了捏,往手心里一倒,是一撮茶叶和几颗盐粒。

卢见曾嘴里叨念着:“盐茶,盐茶,莫非是‘严查’?莫非是我的案子犯啦?……”

突然,他惊悸了。他心里顿时明白:“八成是有人告我盐政亏空,朝廷要派人严查,这是通知我事先做个准备啊!……”

几天后,在紫禁城的

养心殿

里,和珅在乾隆身边附耳低言:“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已将财产转移一空,家无长物,尽是些破破烂烂的东西了。”

乾隆听后发火了,怒不可遏地一拍桌子,吼道:“大胆!不是有人走漏风声,他卢见曾何以能转移资产?”

和珅急忙奉迎说:“皇上圣明!”接着放低声音,故作神秘地说,“回禀皇上,这暗中通风报信的事,臣倒是探听出一点消息来了……”

乾隆急切地问:“谁?快说!”

和珅这才痛快淋漓地说:“就是侍读学士纪昀。卢见曾是纪昀的姻家,臣探得抄家前夜,纪昀曾派家人急入卢宅。”

乾隆听了和珅这话,怒不可遏,说:“立即将纪昀监禁宫牢!”

原来,和珅早就派出家奴,暗中跟踪。他无时无刻不想抓住纪昀的纰漏以报自己的私仇。

虎坊桥的纪宅,完全失掉了往日的宁静。纪昀当夜即被逮捕入狱。

不久,乾隆宣纪晓岚进殿,问:“你的姻家卢见曾,亏空公帑,按律应予籍没,你可知道?”

纪昀连忙回答:“臣知道。”

“据报,是你暗中向他通报消息,可有此事?”

纪昀慌忙跪在地上,辩解着说:“臣实在未透露一个字啊!”

乾隆严厉地一拍桌案,怒斥道:“朕今日就是要知道,你未写一字,究竟是用何手段泄密给

卢见曾

的?从实讲来!”

纪昀知道躲不过,低下头,如实说出了事情的经过。

乾隆望着跪在地上的纪昀,沉思良久。他轻轻地摇摇头,重重地长出一口气,提起笔,在案卷上批写出一行小字:“从轻谪戍乌鲁木齐。”

如履薄冰的官场生涯

晚年的纪晓岚自号“观弈道人”,表达了他想过平静生活的愿望。

但事实上,他与和珅的矛盾,一直没有停息过。纪昀总是避免与和珅的正面交锋,就像局外观棋一样,静观默察。

丙午年,和珅指使管家刘全,在京中买了一处地盘,为和珅营造府第。为了免除朝中大臣的议论,一切事宜都用刘全的名义办理。但其建造格局,超出了清廷的规制,被人们看了出来,引起朝官们的义愤。清朝建造房屋的规格是很多的。比如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得用黄琉璃瓦和绿琉璃瓦,房的规模,王爷也不得超过六六三十六楹房屋的间数,不得超过九百九十九间半。超过了便算违制,定将受到处罚。

御史曹锡宝与纪晓岚私交甚深,曾以隐语说出要参劾和珅。纪晓岚也不好明说,就以宋人《咏蟹》诗中的两句赠曹锡宝,说:“水清讵免双鳌黑,秋老难逃一背红。”意思是说,现在参劾和珅,恐怕时机不够成熟。曹锡宝没有听从纪晓岚的告诫,毅然上了一道奏章,参劾和珅家奴刘全建造房屋规模宏大,服用奢侈,器具完美,恐有倚借主势,招摇撞骗之事。

乾隆皇帝当时在热河行宫。看过奏折,心中明白“醉翁之意不在酒”,状告刘全只是虚晃一枪,锋芒所指是对准了和珅的。皇帝知道曹锡宝与纪晓岚有私交,便怀疑是纪晓岚对和珅心怀仇恨,唆使曹锡宝参奏。

事态的发展正如纪晓岚担心的那样,皇上袒护着和珅及其家奴刘全,却谕令军机大臣,杀气腾腾地逼向曹锡宝。曹锡宝身为御史必不下交奴仆,交则罪在不赦,不交又何以知道刘全房屋宽敞,器具完美?

军机大臣们按照皇上谕令中所授机宜,不去纠查和珅家奴刘全,却将锋芒转向了原告。曹锡宝只好说:“我与和珅家人全儿向来从不认识,即伊在崇文门管理税务,我并不知道,伊于额税之外有无擅自增加另项情弊亦未有人说过。我因闻全儿住房服用甚是完美,于路过兴化寺街留心察看,见其房屋甚是高大,我想伊是家奴,焉有多资造此华屋?

恐有借主人名目招摇撞骗之事,是以具奏。”

曹锡宝这样回复,乾隆皇帝仍不满意,继续穷追不舍,大有不揪出幕后之人决不罢休之势。

曹锡宝后悔没听纪晓岚的劝告,多言招祸,只好硬着头皮,咬定纪晓岚没参与此事。最后乾隆以曹锡宝参奏不实,给以革职留任处分,没有扩大事态,酿成大狱。纪晓岚在惊恐中度过几个月,心里才踏实了一些,自此而后,便更加小心谨慎。但当时株连之狱颇兴,他心中也没底,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又将他牵连进去,所以日子过得真是提心吊胆,如履薄冰。想当个清静无为的观弈道人亦不可能。

高宗乾隆死后,嘉庆皇帝在开始亲政的十五天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一代奸雄和珅判处了死刑,引起了朝野的极大震动。经查抄,和珅私产总估白银九亿两,为自古以来未曾见过的豪富,连嘉庆本人也大吃一惊。

纪晓岚

亲眼目睹了

和珅

的下场,颇有一番感触。他觉得,人世真如云流沙涌、浪起帆转一般,无论是胜者败者,皆在此间。人生是盘棋,自己为人,既是观弈者,也是举弈者,更是棋盘中的任人摆布的一颗棋子。

受命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对纪昀来说,是一个转换命运、扭转乾坤的幸运之年。

这年春天来临的时候,乾隆皇帝提出,现在疆土一统,庶民乐业,富则思教,他想搜辑文萃,编一旷古巨型丛书,以供学子仕进之用。

乾隆拟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规模要超过《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乾隆知道,四库全书浩如烟海,非博览饱学之通儒,不能当此大任。正在乾隆为物色不到合适人选而犯愁时,经大臣刘统勋的举荐,乾隆想起了在新疆戴罪戍边三年的纪昀。思虑再三,乾隆决定召纪昀还京,并决定暂且让他于翰林院充任编修,做编纂四库全书之准备。待时机成熟,再恢复侍读学士之职,遂授命他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因为这一良机,纪昀终于官复原职了。当这项浩瀚的文事工程摆到他面前时,纪昀已四十八岁。在总纂官之下,有三百六十余人任编纂,总共四千三百多人参与其事,设“总阅”、“总纂”、“总校”、“提调”、“缮书”各处,分别在

翰林院

及武英殿展开工作。其编辑规模之大,恐怕在全世界亦属空前。

乾隆为此特下令建四库全书馆,在乾隆的重视和倡导下,一个大规模搜集、整理、编印图书的活动,在全国出现了。乾隆三十八年五月,乾隆皇帝发布上谕:“择其中罕见之书,有益于世道人心者,寿之梨枣,以广流传。余则选派誊录,汇缮成编,陈之册府。其中有俚浅谈谬者,止存书名,汇为总目,以彰右文之盛。以采择《四库全书》本旨也……所有各家进到之书,俟校办完竣日,仍行给还原献之家……钦此。”

圣谕一下,全国城乡立刻沸腾起来。到处张贴露布,张张露布下都挤满了人,有的在小声地念,有的在侧耳听。农村里多是锣声震耳,乡丁边敲边高声呼喊着:“万岁爷开了四库全书馆,征集藏书了。谁家有,全送到里正家去,谁献的书多有赏!”

运河上,三只满载书籍的大木船,平稳地航行着,顺流北上,为首的船头上,站着五品顶戴的安徽学政朱筠,这一次在校核《永乐大典》和征集天下遗书上,他奏谏多、出力大。如今他从三江满载而归,笑脸微微,陶醉在运河两岸绮丽的风光里。

这时的圆明园,各书库门前,停着满载书籍的大小车辆,收掌官挥毫登记造册,差役们手抬肩扛,将成捆成箱的书籍,搬运到临时存放的大图书库内。纪昀忙而不乱地指挥着众编修,将一捆捆书籍拆开,分门别类,分到经、史、子、集四库。

这次采征图书,重点是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诸省,其次是京官书礼之家,征集顺利。此番行动,共征集图书一万三千五百余部。

乾隆皇帝甚为欣慰,于是下令嘉奖献书大户。纪昀亦被列入进书最多者名单。

当然,也并非人人皆踊跃交书,如当时怡亲王府第藏书甚丰,有元刻本《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因为收藏者不愿将书拿出来,后来只好从《永乐大典》中辑之。

提起《永乐大典》,自清入关以来,并未见过这部整套的巨书,康熙曾多方寻找,始终未获。这一次为编纂《四库全书》,下了大决心征找它,纪昀作为总纂,当然更是希望早日能够得到了。

一日,翰林朱竹垞跟纪昀开玩笑说:“看来《永乐大典》大概是李自成攻占京城的时候,被他垫了马蹄子了!”

庚辰探花王文治,则郑重其事地向纪昀建议:“事到如今,我看你不妨斋戒三日,祈求神来指点指点,也许会有奇迹出现。”

这建议不过是王文治在开纪昀的玩笑,要让这位日食数斤肉的纪昀斋戒三日,那简直是一种惩罚。但没有想到,纪昀果然一本正经地斋戒了三日。说也奇怪,就在纪昀斋戒后,不到两天,宫中的小太监,在内廷继续寻找的时候,爬到“敬一亭”的顶架上,终于发现了尘封三百余年的一大批《永乐大典》的抄本。

找到《永乐大典》的消息,一经传出,震动了圆明园、紫禁城,更震动了乾隆皇帝,他亲自到“敬一亭”来过目,还赏赐了找书的小太监,将书运往圆明园《四库全书》编纂处。

在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对收进的书籍和一些“无碍”而未毁、但又没有收入到《四库全书》的书籍,均分别编写提要。后来把这些提要分类编排,汇成一部书目,这就是《四库全书总目》,亦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部书署名“清永蓉等撰”,实际却是纪昀的劳作。

清代乾隆下令编纂《四库全书》,实际上含有“寓禁于征”之意。

清王朝在征集天下图书的基础上,据近人陈乃乾在《禁书总录》中统计,被全毁与抽毁的书籍近三千种。这次纂修典籍,也使中国文化遭受一次浩劫。鲁迅就曾说过:“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颇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骨气的人。”但不管怎么说,毕竟是编出了一部浩瀚的巨型丛书,保存与辑存了一批古籍。

《四库全书》编纂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大臣陆锡熊向乾隆建议:

《四库全书》卷册数额颇多,经、史、子、集四类,若用不同颜色封面装帧,岂不便于翻阅?

乾隆听取了这一建议,决定用象征四季的颜色来表明书的类别。

他认为经书居群籍之首,犹如新春伊始,当标以绿色;史部著作浩博,如夏之炽,应用红色;子部采撷百家之学,如同秋收,白色为宜;集部文稿荟萃,好似冬藏,适用黑色。

近年来,经人留意,《四库全书》所在七阁,现尚残存者,文澜阁的为绿、红、白、黑,与乾隆所讲一致;而文津、文渊、文溯三阁相合,为绿、红、蓝、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尚不得而知。

总纂官的苦与乐

纪昀自从受命编纂《四库全书》以来,殚精竭虑,赤诚忠心,惟恐有负乾隆之命。他每天坐镇书城,手不停披,有时竟整日不归。二百卷提要,整整写了八年,前后总共费时十三年。

表面上看,纪昀豁达、乐观,应付周围,能够左右逢源。但实际上他的处境仍然是非常艰难的。在四库全书馆编纂处,纪昀虽然名誉上是第一位的总纂官,但是在他之上还有二十几名正副总裁官,乾隆还亲自干预,不断地谕示,要“朕亲批阅厘正”。一部书辑录完稿,待逐层交皇帝御览时,编纂人等便是提心吊胆,以待御批示下。据云,一部书写好进呈时,往往还要在开卷首页故意留下一两处比较明显的错误,以便御览时易于发现改正。这样做是为了满足皇上比人高一等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钦定”。然而皇帝又哪里有那么多工夫用在书本上,于是来不及一一御览的错误之处,就在“钦定”的招牌下,“合法”地留下来了。乾隆对《四库全书》的评论也有该书“草率讹谬,比比皆是”的话。作为总纂官,对于此类情况,怎能不左右为难而头痛呢?

乾隆四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九月三十日、十一月十七日,就有过三次详细而具体的干预、谕示。可见乾隆对编纂《四库全书》督查甚严,书中谕示窜改之处也就很多。例如:凡是“胡”改为“全”,“虏”改为“敌”,“贼”改为“人”,“虏廷”改为“北廷”,“入寇”改为“入塞”,“南寇”改为“南侵”等等,不胜枚举。据云,乾隆编纂《四库全书》不用刻本,改为手抄,主要为了易于窜改史籍,这个说法未尝没有道理。在编纂过程中,负责校勘的官员,遭受处分的人次,为数甚多。在乾隆四十二年,就有“馆臣校书错误应议,昀特旨免”的上谕。尽管纪昀得免议,但作为总纂,他的思想心绪无疑是紧张而不轻松的。

乾隆于四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命以哈密瓜颁赐四库全书馆诸臣,全馆一百五十四臣,联句讴颂,视为无上荣光。纪昀为《恩赐四库全书馆哈密瓜联句恭纪一百五十四韵》作序说:“此日分尝,真作逢春之草,恩逾常格。”但就在赏瓜后没几天的十一月间,新昌举人王锡候,因考证《康熙字典》,另著《字贯》,以有辱圣祖罪而被诛。总之,乾隆对待当时知识分子的方法,就是恩威兼施,把许多人撵到四库全书馆,做编纂,搞“学问”,发扬汉族传统文化,使之在书海中消磨终身。如稍有逾越者,便采取杀一儆百手段,示意尔辈须俯首贴耳,做御用文人。

乾隆

四十二年冬,纪昀的挚友戴震卒。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家境贫苦,常年以教书为业。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就曾师事戴震;纪昀的长子汝佶、次子汝传,都是戴震的门生。戴性格耿直,二十八岁方补诸生,而学业日进。二十七年举于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全书馆,征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刘统勋荐震充纂修,人称布衣。

在馆供职期间,戴震勤于劳作,晨夕披检,寒暑无闲。他对新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礼记》、《水经注》,尤其精妙。戴震崇尚汉儒,为学精谨,令人折服。他多才多艺,曾为《考工记》作图,纪昀为他的力作《考工记图》写了序。在哲学体系上,戴震是18世纪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所著《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借疏证孟子学说来阐述自己的政治和哲学观点,指出“人的正当欲望和要求是合理的,有欲的人不能说是有私,那些口头讲‘无私无欲’‘去欲’和‘灭欲’者,恰恰是以此来实现其最大的‘私’。”统观纪昀的代表作《

阅微草堂笔记

》,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认识是极其一致的。如今戴震在五十有五时辞世,纪昀不胜悲痛,这对他的打击可说是非同寻常。

戴震生前在四库全书馆主持经部,他是力尊“汉学”的。当时馆内,学派分立,用今天的话说,还实在是有赖于纪昀的组织才能。偌大的编纂人群,英才荟萃,统领谈何容易?馆内的汉学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从明末以来顾炎武开创的学派,延续至清,其旨是尊重汉儒学说,研究古代典籍从文字、音韵、训诂入手,长于考据、校勘、辑逸、辨伪、目录诸学,反对穿凿附会,反对宋明理学家的空谈心性,主张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整理古籍,如实地反映古代社会情况而获得新的见解。其治学态度,较为切实,方法较为缜密。其缺点是繁琐,有时也远离实际。作为这一学派的延伸,四库全书馆就成了乾嘉学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考据学的大本营。但是馆内也不乏尊崇宋儒之人,这就是所谓“宋学”了。宋学与汉学意见时时对立,常常交锋。大名鼎鼎的翁方纲和姚鼐,就是汉学的激烈的批判者。纪昀凭借自己的处事灵活和学识声望,一再设法让各学派互相尊重,学术之争归学术,不涉及个人,不同学派都要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所以馆内依然存在着宽松、和谐的合作风气。

纪昀

主持四库全书馆十几年,无论是编纂工作本身,还是在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上,都面临很大的难题。值得庆幸的是,他总算顺利地走过了自始至终的路程,并获得极大荣誉。在全书编纂完毕时,他曾写过一首小诗,在自嘲中表达了一种文人的自得:自题校勘

四库

全书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

愚乐娱吧

纪晓岚,名昀,字晓岚,生于1724年。父亲纪客舒是一位考据学家,做过京官,外放姚安知府。纪晓岚4岁开始读书,12岁随父入京。纪晓岚24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继授编修。乾隆三十三年,授贵州都匀知府。但皇帝认为纪昀学问优胜,到外省做官不能尽其所长,将其留在身边。同年4月,提升为侍学士。但纪晓岚一生并未做过一天大学士,临终前勉强做了一个月的协办大学士,也只是安慰之意。

张国立演绎的纪晓岚形象,铁齿铜牙、幽默风趣、儒雅潇洒

清代,纪晓岚可以算是在文化方面屈指可数的几位代表性人物之一。综括他的一生,除了在做官方面表现不凡,一直做到了协办大学士的职位之外,在文化方面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乾隆皇帝的授命下,领导编篡了当时最具有想象力的“形象工程”——《四库全书》,并著有一部以谈鬼怪故事为主的《阅微草堂笔记》。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家未必熟知的则是纪晓岚超乎寻常人的“纵欲”。

综括而言,纪晓岚的“纵欲”主要表现在“食”和“色”两个方面。就“食”的一面说,他的癖好是只吃猪肉,不吃米、面,而且饭量尤佳,动辄每顿吃掉上十盘猪肉。相对于“食”的一面,纪晓岚在“色”字上面的表现,更是强烈得令人嗔目,以至于让人联想到他是不是得了性欲亢进的疾病。

关于纪晓岚在这两个方面的特异表现,清人的一些笔记野史中多有记载,这里随手援引几条,以为证明。

小横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观》卷3中说:“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采蘅之的《虫鸣漫录》卷2说:“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昭枪在《啸亭杂录》卷10中也说“(公)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堂堂的一代文宗,竟然好色好到了近似于“色情狂”的病态程度,甚至在皇帝面前也不加掩饰,这一现象到底是精神现象,还是单纯的生理现象?似有进一步解剖的需要。

纪晓岚一生著述甚丰,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热河志》等,也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入主四库馆,惨淡经营了13年,但其编纂的《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主管如此浩大的编书工程,本应受到圣上的信任、重用才是。但一次纪晓岚为好友向皇帝求情,乾隆竟勃然大怒,当即骂道:“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皇帝并没有把他当成独当一面的重臣,而只是把他当作给皇帝解闷的戏子一样。  直到乾隆帝将帝位传给嘉庆皇帝,纪晓岚的职位仍没变化。嘉庆皇帝继位后,纪晓岚颇得赏识,死后恩荣有加。可是即使在嘉庆期间,他仍未能进入中枢机构军机处或被晋升为大学士,因为乾隆此时仍然是太上皇。乾隆认为纪晓岚不过是一介儒生,最多是个“御用文人”。


张国立、张铁林、王刚"铁三角"主演的一系列纪晓岚清宫戏,成了人们中对纪昀乾隆和绅的文学印象

在这个问题上,我以为前人的野史笔记都把它归之于单纯的生理现象,说他是“奇人”,具有这个方面的特异功能,云云,这是被表面现象给蒙蔽了的“只见树木,不见泰山”的泛泛之谈。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作为一位才情冠绝一时的大知识分子,纪晓岚的“好肉”与“好色”,不能只简单地当成一种纯粹的个人生理现象,更多的应被理解为是一种精神现象,必须到纪晓岚的精神世界的深处寻找原因,这才能切中肯綮,找到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

而要揭开这个现象的谜底,我以为首要的一点必须从纪晓岚在文化方面所取得几项成就的真实“含金量”说起。

纪晓岚为世人瞩目的文化成绩主要有两项:一是奉旨领导编篡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型图书——《四库全书》;二是在晚年写了一部“追录旧闻,姑以消遣岁月”的随笔杂记《阅微草堂笔记》。

关于《四库全书》,今人文怀沙老先生曾将其评价为是一部阉割中国古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大意)。实际上,这也并非是很新鲜的思想。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名著《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2月版)中,对于《四库全书》早就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并一针见血地指出—。

通过这项庞大工程,清廷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文字清查(文学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缔一切非议外来统治者的著作。编纂人在搜求珍本和全整文本以编入这一大文库时,也就能够查出那些应予取缔或销毁的一切异端著作。他们出善价收集珍本,甚至挨家挨户搜寻。该禁的图书是研究军事或边务的著作以及有反夷狄之说的评议,而主要是那些颂扬明朝的作品。……正如L.C.古德里奇所论证的,这是最大规模的思想统治。

别人且不管,我个人对于以上这些“诛心之论”,是非常赞成的。也曾经专门著文《〈四库全书〉的B面》(见《四川文学》2006年6月上)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所以,纪晓岚秉承皇帝的谕旨所从事的这项事业,你可以说它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也可以说它是“阉割”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工程。


菜农哥哥

张国立演绎了四部《铁齿铜牙纪晓岚》,看过的人多半对纪晓岚有些好感。这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一介文官敢直斥巨贪和珅,胆色、风骨让人闻之神往。但电视剧对纪晓岚其人是进行了艺术加工的,我们看到的并非历史上真正的纪晓岚。

纪晓岚名昀,字晓岚、春帆,出身于河北献县(旧时属直隶河间府,今属河北省沧州市)的名门望族。纪晓岚幼年时代在文学上表现出过人的天赋,通《三字经》、识《千字文》,甚至于《四书》、《五经》,涉猎更是广泛,涵盖史籍方志、百家杂说、天文历法、诗词歌赋,乃到于医经、笔记小说等等。相传纪晓岚有过目不忘之能,他在镇上的书铺看书,却从来不买,店主人诧异之下问明缘由,拿书来考他,纪晓岚对答如流,技惊四座,神童之名不胫而走。

相传纪晓岚应童子试之时与主考官对答过三幅对联而引人赞叹,但正史之中未见记载,想必是闲人为奇人附会的风流试,在此不再赘述。不过,纪晓岚此时年纪尚小,得如此赞誉,就算不及传闻之中的神异,其天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乾隆九年,纪晓岚二十一岁,正值其科试夺魁,年少轻狂之时。他在乡试考试中因违背考试规则而落选,很受打击。三年后,纪晓岚卷土重来,一举拿下乡试头名,甚至因为乡试所写的文章,连乾隆都听说了这号人物。乡试之后,参加会试,纪晓岚又一次遭遇滑铁卢,不过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有了“胜败乃兵家常事”的念头,对此次失利并没有太过放在心上,反而坦然地进行交游,结识了一帮应试的文人、学者。文人学者参与考试者,多为功名,交游也多官员,纪晓岚也因此而初知官场掌故、行事规则。乾隆十九年,十年蹉跎,纪晓岚终于拿下殿试二甲四名,得以进入官场。

说起舞文弄墨,其实乾隆皇帝也是个高手,他有着深厚的汉文化修养,吟诗作对时,多召纪晓岚随侍左右。纪晓岚在乾隆身边,或参与典礼,或跟从出游,或应制作文,多有唱和。纪晓岚文思敏捷,幽默风趣,为乾隆所喜爱。

纪晓岚是个真文人。《东华续录》嘉庆朝卷七所记,“和珅专政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王杰、刘墉、董诰、纪昀、铁保、玉保等诸人,终不依附。”文人就当如此,就算无能阻止丑恶的发生,但洁身自好,方能对得起研究了数十载的圣贤书。

纪晓岚于清一朝,最重要的功绩,是他在仕宦的五十多年时间内,为国家发现了大量人才——这其实也与他自己的经历有关,他再次折戟沉沙,对待选拔人才自然非常用心,力图取舍得当,他甚至警醒自己,“当年多少遗才憾,珍重今操玉尺量。”

纪晓岚在文学上最重要的成就,便是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不过,这两套书虽然浩瀚精深,却因为其历史、政治原因,亦残存不少的遗憾和糟粕。

纪晓岚虽然清正廉明,也有枉法的时候。在对待其新家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营私舞弊一事上,他跑去给亲家暗通消息——结果被乾隆拿住,一道圣旨扔到了乌鲁木齐。


邓海春

纪晓岚(1724一1805)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奕道人。清朝直隶县人(今河北省沧州市仓县崔尔庄)二十四岁时,考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因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博古通今,生性机智诙谐,很受乾隆赏识,1772年受乾隆之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1791年编纂完成,1798年完成200卷《四库全书总目纲要,此外主要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在清代被公认的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

古话说的好“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人在风光的时候: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以说人前人后极尽荣耀,风光无限。人落魄时:门前冷落车马稀,人人视之为瘟神而唯恐受牵连而躲避不及,生怕沾上其身上晦气,秋风瑟瑟发抖之冷暖只有自知。乾隆33年(1768年六月)纪晓岚因受嫡亲卢家案子牵连,被乾隆贬到乌鲁木齐充军的两年多时间里,可以说这是纪晓岚人生最灰暗的一段时光,大儿子纪汝佶病亡。在充军的这段时间里,纪晓岚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体验到了君主的无情,官场的险恶,和世态的炎凉。一种人生的空幻感与弥漫伤感的情绪时时萦绕心头。一次曾为一幅《八仙对奕图》题诗:

十八年来阅宦途,此心久似水中凫。如何才踏青明路,又看仙人对奕图。

纪晓岚在被贬乌鲁木齐充军时,一个曾受纪晓岚恩惠的小鞋匠刘福娃冒死前去相送,贫穷的刘福娃没有什么能回报纪晓岚的,他送给纪晓岚一双自己亲自缝制的布鞋,并祝福纪晓岚一路顺风,平安到达乌鲁木齐。纪晓岚在乌鲁木齐呆到快2年的时候,一天晚上,月光明亮之时,纪晓岚没事的时候随便翻看《李太白诗集》,读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时”,京都往事涌上心头,情不自禁时,翻起旧时物品,有皇帝御赐的黄马褂朝靴,还有昔日旧时同僚赠送的珍稀物品。突然,纪晓岚的目光停留在一双崭新的朝靴上面,纪晓岚拿起来仔细看了起来,朝靴不但手精细,靴底还厚,靴腰的内侧还用红线绣了一个小小的福字。脑海中马上浮现出当日刘福娃送行的那一幕,并大发感慨“还是百姓情真啊”。不由的脱下旧靴,换上新靴。也真是无巧不成书,过了几天后,乾隆皇帝下诏:“纪晓岚不得耽搁,即刻回京“,纪晓岚就是穿着刘福娃相赠送的这双带来福音的朝靴连日赶回京城,不但官复原职,还提升为正一品大学士,从此纪晓岚官场上春风得意,一路顺风。后来纪晓岚派人找到刘福娃,并问他有什么心愿,刘福娃:“俺就是想着,有一天能有一个自己的鞋铺"。听后的纪晓岚笑着:“好,刘福娃有福啊,你的店铺就叫“福联升"吧!

局中局外两沉呤,犹是人间胜负心。哪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重返翰林院的纪晓岚,曾在是继续做官还是隐居山林这个问题上纠结了好长时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还是继续做官。但他对人生的世事认识的更加清楚,对胜衰荣枯之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其争强好胜,还不如难得糊涂来的更快活。充军生崖结束的纪晓岚可以说是苦尽甘来,备受恩宠,三迁御史,三入礼部,两次执掌兵符,最后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晚年的纪晓岚内心世界日益封闭,已见不到他年轻时的血气方刚,日感疲惫,再也没有了著书念头的宏图伟志,开始写杂记打发时间。《微草堂笔记》正是这种心态下的产物,所以写完《微草堂笔记》大发感慨:平生心力坐销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拟著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

纪晓岚和和珅的关系:二人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轻的和珅处世之道外向,老练,泼辣。年长的纪晓岚处世之道逐渐内敛圆滑。纪晓岚在有些事上会时不时的善意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更多是默契的配合。在朝廷上,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晓岚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晓岚对和珅的帮助。纪晓岚对自己的能力非常了解,在文学上无人可比,但在治国理财上自己远不如和珅。

在乌鲁木齐回京后的纪晓岚,有一次因自己的好友王旦获罪,纪晓岚在乾隆面前替好友求情。听后的乾隆勃然大怒:尔以倡伶蓄之,岂能干政“。吓得纪晓岚连连谢罪,此时纪晓岚真正明白了自己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自己只不过是乾隆一个御用文人而己,从此纪晓岚在政治上变得更加小心谨慎起走来、生怕祸从口出,给自已带英来无法预测的风险。在思想上被乾隆阉割的纪晓岚从此生理欲望变得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了病态的程度。

纪晓岚一生两件事做的最多,一:主持科举,二:领导编修。他曾两次为乡试官,六次为乡试考官,所以门生众多,在士林影响颇大,为乾隆,嘉庆朝的汉学风尚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纪晓岚晚年曾自做挽联:“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从似蠹鱼”可以说是对他一生真实写照与评价。1805年2月24日纪晓岚死后可以说极尽哀荣:嘉庆帝曾亲自前往祭奠,并追谥文达。


相忘江湖71941665

史上真实的纪晓岚,和影视剧中的纪晓岚相差甚远,其人其事甚至让人大跌眼镜。作为《四库全书》的责任总编,纪晓岚算得上是有清一代屈指可数的几位文化界代表人物之一了。文曲星纪晓岚才高八斗,诙谐幽默,时常与乾隆帝诗词唱和,这已是妇孺皆知的雅事 ;然而他一贯纵情酒色之中,放浪形骸之外,除极度喜爱女色外 ,还喜欢大口吃猪肉 ,餐餐以肉为主食,且吃的巨多,知道这个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纪晓岚好吃、好色,激情“纵欲”,举止旷达放浪,有着寻常风流文人常有的癖好,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好胃口。先说“食”,据说纪晓岚酷嗜猪肉,他基本不吃米、面、蔬果等主食,餐餐以猪肉为食,是个无肉不欢的“食肉动物”,而且他食量惊人,一顿饭动辄吃掉十余盘猪肉。

纪晓岚之好色也是登峰造极的,他完全离不开女人,甚至到了日御数女的地步。《栖霞阁野录》记载了一则有关他的趣闻:“纪晓岚为编纂《四库全书》,搬到皇宫里居住,有好几日没碰女人,眼睛熬得通红,脸颊更是红的发紫,整个人无精打采,像在发高烧。乾隆见状大惊,忙问他是不是通宵工作,累病了? 纪晓岚如实禀报,说自己没病,只是几日不见女人,有些寂寞得发慌,因此像被烈日晒蔫的枯荷一般。乾隆听后忍俊不住, 忙命两名美貌宫女前去与他伴宿,一夜几度春风,这老小子果然消停,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四库全书》编撰成功后 ,乾隆把这两位绮年玉貌的宫女赐予纪晓岚为妾。

堂堂一代文宗,喜欢女人本无可厚非,才子佳人本就是天生怨偶,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境界也令人神往。然而他居然好色到放荡不羁、纵情肆色的地步,甚至接近“色情狂”的病态程度,不由让人瞠目结舌 。

资料显示,纪晓岚一生共娶了一妻六妾,外加诸多留下“一夜情”的红颜知己,可谓“夜夜新郎”, 着实是位阅女无数、处处留情的“登徒子 ”式的风流人物。到底是此公天生生理强悍,欲求异于常人?抑或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精神现象?亦或隐含着不为人所知的心酸?

在“阉割”古人思想、精神的同时,纪晓岚等饱学鸿儒在乾隆的犀利双眼注视下战战兢兢,如同被套上一具“精神枷锁”。大清统治者巧妙而精密的对这些汉族优秀知识分子集体实施了一次“ 精神阉割”,致使这些人的满腹才华无从发挥,只能任人摆布、断章取义。《四库全书》与《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并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煌煌巨著,为查找古文献资料不可或缺的知识宝库。 然而,有人认为,这部成书于乾隆朝的巨著却无《永乐大典》那般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大家之气。纪晓岚在主持编纂过程中, 总感觉处处受制,精神上倍觉压抑与苦闷, 这种失落情绪又不敢表现出来,于是只好沉溺于美食美色之中麻醉自己,寻求解脱。

在乾隆的授意与严密掌控下,纪晓岚只有唯唯诺诺,整日价揣摩上意,满肚子绝学更是无从发挥。这种“剪刀加浆糊”的“洗稿式”编书过程早已远非初衷,更不是一种享受,简直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折磨。无法释怀的纪晓岚更是纵情于声色狗马之中,将满肚子才情弃如敝履,哪还敢像前辈大儒顾炎武、黄宗羲那样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之壮志,更遑论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创作、自由发挥的著述事业了。

为转移注意力,以及淡化日益苦闷失落的情绪,掩饰自己失落加失望的晦暗情绪,纪晓岚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发泄渠道:玩女人、吃肉、酗酒。他试图用这种肉体与味蕾的狂欢,转移自己内心深处的压抑、内疚不安与难言苦闷。纪晓岚才华横溢,腹藏锦绣,乾隆也十分欣赏倾慕他,但纪晓岚内心深处的憋屈有谁能懂,只好装疯卖傻、借“食、色”麻醉自己,迷惑心细如发的乾隆。或许在乾隆爷的眼里,任性顽皮、沉溺酒色、插科打诨的纪晓岚不过是一弄臣,一枚供自己消遣解闷的开心果罢了,因此对他的戏谐孟浪之举极度容忍,总是一笑置之。

至此以后,传承数千年之久“士”的精神荡然无存,摆在知识分子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搞搞人身依附,要么老死荒丘无人问。“学好文武艺,不卖帝王家”早已成为历史绝响,若想荣华富贵,就得学会屈从,学会听话,学会溜须,学会歌功颂德,揣着明白装糊涂。

乾隆皇帝对这一切心知肚明 ,但他并不担心纪大才子,因为他知道,一个整天沉溺于喝酒吃肉媾女的人,哪怕学识再高,见解再卓著,声望再隆,对自己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威胁。既如此,就随他吃肉泡妞、胡吹乱侃、放荡逍遥去吧。

【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从现在的影视剧中,我们看到的纪晓岚的形象几乎都是聪明智慧、忠心正直的三好青年,而和珅则是偷奸耍滑、贪财好色的反面形象,两人是皇上的左右手,也互相是死对头、欢喜冤家,那么历史上的纪晓岚真如影视剧里描写的那般优秀吗?

一、 外貌

张国立塑造的纪晓岚是个英俊潇洒,一表人才的优质男,但实际上史书对纪晓岚的记载却是“貌寝短视”,意思是说相貌丑陋,还有近视眼。纪晓岚好友朱珪也曾写诗描写纪晓岚“口吃善著书”。长的丑,近视眼,口吃,这三点加起来,足以让“外貌协会”的乾隆对他爱不起来了。

二、 生活奢靡

据《虫鸣漫录》中记载,纪晓岚纪晓岚不吃米饭只吃肉,一天要吃好几十斤的食物。而且纪晓岚性瘾严重,据说纪晓岚在编《四库全书》时住在宫中,采取的是全封闭式模式,由于长时间接触不到女人而着急上火、嘴角长泡、眼珠爆红,最终没辙乾隆只得找了几名宫女陪着他。

三、 政治觉悟低

纪晓岚文笔是不错,是乾隆的御用文人、文渊阁大学士,但官职并不高,远远比不上和珅。而且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比较出名的就是和乾隆在庙里对对联那段。

纪晓岚与和珅在现实生活中是一对关系很好的“忘年交”,纪晓岚处世圆滑,他深知自己地位不如和珅,所以十分巴结这位有钱有势的朋友,还帮他处理人际关系,和珅也经常在工作中照顾纪晓岚,两人的关系是十分要好的。


老照片

纪晓岚(1724—1805年),原名纪昀,字晓岚,又字春帆,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学者。

第一,纪晓岚的年龄比和珅大26岁,比乾隆小13岁,三个人不可能称兄道弟。

第二,纪晓岚在乾隆年间的主要任务是纂修《四库全书》,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由于和珅也兼任四库馆总纂官,这也就成为两人在业务上的主要交集。

第三,纪晓岚在乾隆年间最高做到礼部尚书,不仅没有跻身军机大臣行列,而且连大学士都不是,不具备参与机要的资格,没有跟和珅分庭抗礼的能力。在乾隆眼中,纪晓岚只是御用文人而已。


第四,嘉庆年间,纪晓岚先后担任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直至去世前夕才升任协办大学士。因此,即便在嘉庆年间,和珅死后,纪晓岚也没有跻身最高决策圈,连他自己临终前也承认:“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第五,纪晓岚的治学习惯和个人生活比较另类。既有反对理学的性格和才思泉涌的灵感,又有喜好女色和抽大烟袋的嗜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