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有座“仙人桥”

山东半岛东南端有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乳山市。

乳山,因境内耸立于乳山口海湾南岸浑圆挺拔、顶峰凸起、状如乳房的大乳山而得名。乳山是中国滨海独具魅力的天然旅游、休闲、养生圣地,被授予“山东省长寿之乡”称号。

乳山境内有一处人间仙境——银滩旅游度假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区内林秀海碧,鸟飞鸥翔,风光旖旎,集山、海、岛、滩、河、林于一体,自然景观丰富。

家乡有座“仙人桥”

在众多自然景观中,位于区东侧仙人湾附近的仙人桥,以她独特的魅力,在乳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外地来乳的游客,也必光顾此地。有这样一种说法:来乳山不逛银滩是遗憾,逛银滩不登仙人桥非好汉。仙人桥不仅仅是一个景点,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幸运桥、成功桥、幸福桥!

仙人桥,有何来历?何等模样?

大海潮起潮落,蕴力无穷。深邃的内涵,让人产生瑰丽的遐想;那节奏和谐的浪涌,雕塑出许多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仙人桥就是大海的杰作。

家乡有座“仙人桥”

这是一座经海潮雕凿、天然形成的石拱桥,桥身长15米,宽9米,桥下拱洞高5米,桥石为紫褐色礁石。仙人桥一头连着陆地,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另一端伸向大海。岁月流年,浪拍涛卷,使天然的拱形桥体浑然天成。每当旭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时,晨雾缭绕,云海一片,登桥揽胜,恍如仙境,颇有“一桥跨海陆、脚踏天地间”之感。

潮水上涨,涛卷浪拍,乱石穿空,桥下波涛涌动,桥身微微震颤,站在桥上,担惊临险,给人以猎奇的快感。放眼望去,茫茫苍穹,幽幽碧海,斯情斯景,令游客骚人豪情海深,雅兴天高,赋诗泼墨,吟诵不已。潮水退去,桥下一尘不染,宽大而平坦的“石床”显现出来,邀三五知己围坐“床”上,尝海鲜野蔬,品美酒香茗,畅谈欢歌,其乐融融。

桥下沙滩上,横卧两块巨石,形似龙头、龟身,更增添了仙人桥的神秘。据传,仙人桥是由天上的彩虹烟花幻化的。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日本国天台宗高僧圆仁大师入唐求法,走海路由海州乘船东行,经乳山,奔荣成赤山,当行至仙人桥以西海面时,忽见前方金光万道,瑞云流动。一道彩虹,艳丽无比,一端搭于岸边,一端落于海中。

彩虹之上,端坐两位老者,论道说法,声若洪钟;彩虹之下,灵蛇盘绕,海龟昂首。圆仁高僧急令船队朝向彩虹处行进,待到岸边,彩虹消失,只见一座拱桥,宛如彩虹,连接海陆,灵蛇与海龟,则化为两座巨礁。圆仁高僧当即拜倒,并在仙人桥处逗留数日方行。

家乡有座“仙人桥”

仙人桥,家乡的桥,连接陆海。严格说连着陆地这头,直通我们村。

我从小在海边长大,在仙人桥上爬上爬下,桥上留下了我的足迹,印有我的身影,刻下了我的记忆。

小时候,跟伙伴们经常到海边松林里摘松球、挖菜、搂草、打鸟、网野兔,累了在仙人桥上打扑克、走五子棋、唱歌、看小人书;春秋,坐桥上沐浴阳光;冬夏,躲到桥洞里避寒纳凉;更多的时候,则坐桥上观海听涛,看潮起潮落。

家乡有座“仙人桥”

站在仙人桥上,赶上涨潮,波澜壮阔,惊心动魄。

我喜欢退潮。潮水退去,硕大一片海滩裸露出那些被淹没在水中的大小礁石、沟壑、水湾,里面藏着鱼虾、海螺、蚬子、螃蟹……人们可下海捕捉——“赶小海”

这片海滩跟土地一样,被称为“海上良田”,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比乐趣,还称得上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村人历来有“赶小海”的习惯,靠捞鱼摸虾发家致富者,自古有之。尤其是在那个“灾荒之年”,这片海滩就是百姓的“救命之滩”和“天然餐馆”

家乡有座“仙人桥”

大海很多时候是温柔的。阳光充足,海面镜子一样光滑,波澜不惊,柔软得像面团,浪游子一波波涌动着,荡起朵朵浪花,慈母般亲吻着仙人桥、亲吻着沙滩,一排接着一排,缓缓而来,又缓缓退去,留下了“哗哗”“呼呼”的微澜之声,似是见面时的欢声笑语,犹如吻别后的不舍唏嘘……

站在仙人桥上放目北望,则完全是另一幅景象:海岸上有河流、海叉子、沟壑、芦苇,苍松翠柏,草木茂盛,一道连绵的松林,横贯东西,像一群威武的士兵,成为大海与陆地的天然屏障,阻挡海风和沙尘的袭击,长年忠实守护着村庄。

家乡倚山傍海,“鱼米之乡”:仙人桥以南,茫茫一片大海,有取之不尽的海产品;仙人桥以北,穿过那道天然屏障,是一片广袤的土地,田园秀丽,物产丰富,被称为“粮囤子”;村后是有“仙山神宇”之称的“堕崮山”,其峰脉组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奇观,村庄就坐落在山的怀抱里。

家乡人祖祖辈辈与仙人桥为伴,在此耕田牧海,繁衍生息。

家乡有座“仙人桥”

早年间,村民或种田或下海,生活也算“自给自足”。

七十年代,农村走集体。既打鱼又耕田,农业渔业一齐上,好的年份“劳动日”在一元二三毛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那时生产队干活,或集体或各户送饭到地头,劳力们喜欢坐在仙人桥上吃饭,赶上“潮流”,便抱着饭篓子下海,砸野生海蛎子就饭,味道绝美!闲暇赶小海,以聊生机。

八十年代初,农村分田到户。这时村民几乎都是双重身份——一半农民、一半渔民,地里加海上收入,比较可观,农民“丰衣足食”。

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号角唤醒了家乡,银滩旅游开发区建设迅速崛起。经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银滩旅游度假区现已成为AAAA级旅游度假区,被誉为“天下第一滩”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享誉海内外。

家乡巨变,换了人间!

家乡有座“仙人桥”

仙人桥以北、村前这片土地上,高楼耸立,别墅成群,鳞次栉比。这里有“福如东海文化园”“东方如意国际城”“假日广场”“月亮湾”“珍珠湾”等“海水浴场”,有宾馆酒店和一些叫不上名的小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操着南腔北调,不乏外国语音,村人称这里为“地球村”。

仙人桥从未像现在这样热闹。游客登桥观海,拍照留念;或下桥入滩赶小海,或乘坐农家乐小船进海垂钓,领略大海的风情……

仙人桥作证: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最大的是村庄,村里正在“棚改”。

旧村被一条横贯东西的泊油路,一分为二。童年走过的一些胡同、街道,有的已不复存在。尚存的残垣断壁,长满苔藓,枯萎的“鸡毛草”无助摇曳;老街多数房子“铁将军”把门,院里长满齐腰深的草;有的院墙坍塌,孤零零只剩下一个摇摇欲坠的门楼子,敞门露院;有的房顶没了,只剩堵墙……

与这残败老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西南面高楼拔地而起——

村民新居,已有三百多户村民搬上了新居,至2018 年底,可全部乔迁。

家乡有座“仙人桥”

今年春节回家,父亲说:“住不几天,咱这屋也要拆了!”意味深长,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沉重……

说实话,我对旧村改造有些纠结。我宁愿不要楼房,也不愿让父母搬出“老窝”,爬楼。也许很自私,可实情明摆着:父母都是年过九旬的耄耋老人,行动不便,根本爬不了楼。可出我预料的是,父母赞同拆迁,并作我的工作,说拆迁是好事,要感谢政府,不要当“钉子户”。有生之年能住上楼房,死也值了!

与其说父母想住楼房,不如说是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

父母将与仙人桥一起,见证家乡百年沧桑!

相比之下,我那纠结之心抑或称之为“孝心”,未免显得有些狭隘了!

所以,到最后,我还是在征求拆迁意见书上签了“同意”二字。自签字之日起,就有一种怅然若失、心被抽空的感觉。失去老宅,没有故乡,远离父母,我成了一只孤独的风筝;许是风筝的线绳还在,可拴绳的门框没了,父母扯线的手臂也不再那么强劲了。然而,我的根在这里!故乡的强大引力,纵然是没有线绳也难飞走。

家乡有座“仙人桥”

旧村改造如火如荼,一幢幢大楼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家乡已融入“地球村”,成为银滩旅游度假区的一部分。

我坚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个政通人和、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或许那时不叫村)就在眼前;仙人桥给家乡带来了仙气,乡亲们将踏着仙人桥一步步走向幸福!

仙人桥—幸福桥!

  • 宫照同
  • 成人组
家乡有座“仙人桥”

主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协办:山东省作协 澳洲山东同乡总会 澳中文联

法国山东商会 德国山东同乡会 加拿大齐鲁同乡会

执行团队: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