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時候明知道冬季快來了,為何不準備棉衣?

冰藍夢99

希特勒在進攻蘇聯之前,本想先攻下英國,但英吉利海峽如同一道天塹一般斬斷了德國人的美夢。於是乎,希特勒索性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劍指莫斯科。

戰前,德國明顯高估了自己的閃電戰模式和低估了蘇聯人抵抗的決心。對蘇聯的總攻計劃初步擬定在41年4月,代號"巴巴羅薩計劃",但此時墨索里尼卻突然向希特勒求援。為了這個豬隊友,希特勒不得不派遣得力干將隆美爾奔赴北非同英軍作戰,進攻蘇聯的計劃也因此推遲。進入冬季,許多德軍只穿著單薄的秋衣

1941年6月下旬,德軍終於吹響了進攻蘇聯的號角。按照希特勒的原計劃德軍在冬天來臨之前就能佔領莫斯科,然後就可以坐收勝利的果實了。但德軍的偵查人員卻沒有重視蘇聯八九月份的雨季。所以在戰爭初期,德軍的行動很順利,但雨季的來臨嚴重阻礙了他們的推進速度。

其實,早在希特勒決定入侵蘇聯前,蘇聯方面也都做過相應的刺探,因為斯大林不敢保證希特勒到底在想什麼!蘇聯派出的情報人員發現,德國的物資裡並沒有棉衣(墨索里尼的干擾和德國對於作戰速度的自信),而且從蘇聯對德軍使用的潤滑油推斷:希特勒不會入侵蘇聯。因為他們發現那些潤滑油不具備嚴寒天氣下使用的性能。這樣的誤判也使德軍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大批的德軍活活被蘇聯的嚴寒擊垮

所以,並不是希特勒知道冬季要來了不準備棉衣,而是在急於求成的心理驅使下,希特勒錯誤的判斷了三個形勢: 1.蘇聯的戰略縱深。那可是一個橫跨歐亞的國家啊!2. 蘇聯人抵抗的決心。3. 蘇聯早至的雨季和來自西伯利亞的寒風。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喜愛歷史的我來答一波

有四個原因——“自信”“人少”“突襲”“疆域”

自信:希特勒在進攻蘇聯前,在歐洲戰場憑藉閃電戰戰術,無往不勝。因此在進攻蘇聯前,希特勒和德軍高層對自身實力的過於自信,以致於他們堅信德軍的閃電戰足以在冬季到來前徹底消滅蘇聯的有生力量。


人少:德國的人口本就不多,在戰爭狀態下大量勞動力參軍,這導致德國後方出現勞動力不足的現象,因此對於德國這種資源、人口都不多(相對於蘇聯)的國家要生產出能應付蘇德戰爭如此大規模戰爭所需的棉衣是很難的,而如果要完成這一任務就需要大量勞動力,這就意味著對前線兵力的削弱,同樣會使自己處於不利局面。

突襲:眾所周知德國對閃電戰是非常青睞,而如果德國要生產維持蘇德戰爭的棉衣,那麼勢必在戰前大規模採購棉花。蘇聯的情報部門又不是瞎子,如此大的動作肯定瞞過蘇聯情報部門的偵查,如此一來希特勒顯然就不能實現閃電戰的突然性了。


疆域:就算生產出了這麼多棉衣,如何把這些棉衣運給前線也是一個難題。因為蘇聯的疆域實在過於廣袤,而且蘇聯的鐵路、公路系統都和西歐差異巨大,有的德軍士兵甚至連敵人的面都沒見到就在行軍過程中迷失方向。要越過漫長的戰線把棉衣輸送給前線士兵並是易事,更何況這路上還必須應對蘇游擊隊的襲擊。

所以說希特勒並不是不知道準備棉衣,而是想準備也不一定生產的出,生產出了也不一定送的到。

才疏學淺,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求贊求關)


敘史武士

希特勒充分借鑑了拿破崙徵俄失敗的教訓,已經在醫療衛生、武器裝備、戰略戰術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因此,戰爭初期的德軍兵團所向披靡。

然而,希特勒只准備了三分之一的棉衣,其本意是3個月後德軍重兵集團會師於莫斯科,時維9月,天氣尚暖,德軍可以大批覆員回師,這些棉衣,是留下來給那些預備留在蘇聯佔領地駐守的德軍士兵過冬用的。

可見,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對待蘇聯的戰爭非常樂觀。此前,僅僅一兩年的時間,希特勒就帶著他的兵團佔領了整個西歐。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魁們在西歐戰役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種成功,滋生和助長了德國的戰爭期望值。

其實,也不怪德國人目中無人,蘇聯在蘇芬戰爭中拙劣的表現,讓世人看到了一個外強中乾的蘇聯。希特勒認為龐大的蘇聯是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子,只要走上前去揣一間它就會立刻倒塌。

希特勒顯然低估了蘇聯的戰爭潛力。在短短半個月內,蘇聯就徵招了多達500多萬的軍隊,以後蘇聯的軍隊一直沒少於1000萬人規模。希特勒發現對面的紅軍越打越多。

原本希特勒認為在冬季到來之前就可以結束的德國與蘇聯的戰爭,但是蘇聯人的抵抗意志,讓希特勒的不得不停頓在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

冬天,提前到來了。德軍在寒冬臘月裡瑟瑟發抖,坦克兵都望見了克里姆林宮的塔尖,然而卻再也不能前進半步了。

他們成批的倒下,各地的德軍收容所裡塞滿了各種非戰鬥減員的德軍士兵。在寒冷的冰天雪地裡煎熬的德軍士兵,燃燒了幾乎所有能夠燒的東西用於取暖,甚至包括坦克的油料。此時的坦克,機油也被凍住了,成了一堆廢鐵。

德國的將軍們在軍隊勢如破竹的推進中,沒有預料到會在莫斯科止步不前,他們所計劃的通過搶掠蘇聯人的過冬儲備的物資的設想破滅了。後方距離前線太過遙遠,漫長的補給線,由於戰爭對道路的破壞,還有俄羅斯冬天的糟糕的天氣情況,也使得後方的物資不能及時運抵。前線數百萬大軍的日常消耗是一個天文數字,德軍統帥部搜刮了所有的資源,也不能滿足前線的需求。

戰爭物資的生產,並不是糧食、棉花、礦石等這些原材料,普通的農民工人就可以生產。他們還需要深加工,需要有一個完善的工業體系,不僅需要勞動力,同樣需要時間。德軍為侵蘇戰爭準備不足的缺陷,到此時暴露無遺。

東方戰場的日本其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大概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國,通過短時間透支國力形成的戰鬥力並不能持久的原因,日本為侵華戰爭制定了三個月的戰爭規劃,因此日本軍隊來勢洶洶。可是在上海一地,日本就打了三個月。此後,戰爭逐漸打成了消耗戰。日本也改弦更張,祭起了以戰養戰的策略。游擊戰和正規戰的廣泛開展,讓日本的野心最終落敗。

所以,德軍的棉衣問題,實際上反映的是資源匱乏的中等參與爭霸戰爭的被動和無奈選擇。在武器研發方向上,德軍也傾向於戰術武器的開發,因為投資小,見效快。如曼哈頓計劃,美國投入13萬人,研發費用20億美元。與此相對比,德國人的投入是100萬馬克。

戰略層面如此,德軍在戰術層面這個本來可以挽救一些劣勢的地方,也出了差錯。

巴巴羅薩計劃一再拖延,時機一再延誤。本來調往東部戰場的軍隊,因為德國的盟友-意大利,在攻打希臘等國家時被英國人追著打,為維護南方戰線的穩定,希特勒不得不派遣軍隊援助盟友意大利。

在打完希臘和南斯拉夫後,德軍雖然控制了巴爾幹,整個歐洲唯希特勒唯命是從,可巴巴羅薩的發動時間就已經延後了2個月。這2個月,剛好遇到了俄國百年不遇的嚴寒天氣。

在戰爭前期,蘇聯軍隊損失慘重,如基輔戰役就有60多萬俄國軍人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受到鼓舞,他認為勝利女神已經與他來到了他的門口。他萬萬沒想到,1941年的冬天來的這麼早,來的這麼糟糕。德國軍隊超過20萬人凍傷動殘,軍馬25萬匹凍死,德國軍隊的機動性大受影響。德國不得不陷入了消耗戰的泥濘中,蘇聯廣袤的國土及資源逐漸將德國的戰爭潛力消耗殆盡。

希特勒對待後勤的工作缺少嚴謹的態度,這從直到戰爭進入到1943年,德國經濟才轉入戰時體制(全國總動員)就可以看出來。

在棉衣這樣的細節問題上,已經體現了德軍的輕敵大意。

戰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除了棉衣,德軍的很多自動化武器在蘇聯的嚴寒中都失去了動力,這些武器設計時就沒有考慮過在嚴寒天氣中使用。此外,德軍的油料,在莫斯科城外就已經告磬。這說明了什麼?德國人只准備了6個月的戰爭物資,他所期望的是一個悶棍打暈蘇聯,速戰速決。

在廟算時,德國高層就沒有長期作戰的準備,相對於法國一個月就投降,其他歐洲國家挨個放倒的閃擊戰,打蘇聯預留了6個月時間,已經留了相當大的餘地了。

蘇聯人被打懵了,但是沒有被嚇倒。希特勒沒有促成蘇聯投降,他甚至都沒有打進莫斯科。進入消耗戰階段,德軍為戰爭準備不足的缺陷就逐漸暴露出來了。

在地緣的角度上,德國與蘇聯的戰爭固然不可避免,然而,如果可以重來,希特勒完全可以做的更好。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在歐洲戰役結束後就被膨脹的德國拋棄了,使得德國人同時面臨世界上的主要強國的圍攻。

管中窺豹,德國沒有準備好棉衣這一件事,就足以說明德國高層對侵蘇戰爭的盲目樂觀,這種樂觀除了來自對自身實力的盲目自信外,與蘇聯軍隊此前在芬蘭的糟糕表現有關。德國最終在戰爭中粉身碎骨,而蘇聯在戰爭中浴火重生,成長為了一個超級大國。


而知而行

先糾正一下,還有四個月才到冬季的。可是希特勒預計是三個月就拿下蘇聯,所以說德國非常有信心的不準備棉衣。

首先是德國的戰略安排上出現了錯誤,因為在他們的計劃裡,戰爭就會提前以勝利結束的。

第一,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原來是準備也象進攻波蘭一樣打閃擊戰的,也就是說在德國希特勒的時間表上給拿下蘇聯,特別是拿下莫斯科的時間,大概也就是三個月的時間,在這個情況下,我計算一下得出

來,也就是還沒有到冬季的,所以希特勒非常有把握的相信自己的閃擊計劃一定能夠得到實現,那樣的話,那也沒必要準備好棉衣了,希特勒甚至戰爭受阻的情況下,還對前方的將士們說,你們趕緊幹吧,準備回來過聖誕節吧,我的小夥子們。

第二,由於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在進攻英國還是先進攻蘇聯方面猶豫而耽擱了一些時間,結果又在進攻英國上面搞錯了時間的順序,結果導致英國久攻不下,他

原定的計劃此時應該稍作調整,可是希特勒也並沒有調整,就接著再去進攻蘇聯,在這種情況下,我想他也不會把準備棉衣這種事想得很周到了,因為是倉促上陣嗎嘛,550萬的德國陸軍從北南中三個方向進發了,希特勒看著這麼多的軍隊,心裡面是很有信心提前結束戰鬥的。

其次是德國如果真要準備550萬件棉服的話,那他也確實沒有。

第一,因為德國的戰略資源能力並沒有這麼強大,特別是輕工業,那麼德國的主要工業全部集中在重工業,槍炮,武器,坦克,飛機等等上面,在製造衣服,食品各方面的能力就顯得不足,也不可能達到滿足550萬人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夠人手一套棉服。



第二,是由於中間又出了一些小岔子,意大利這個豬一樣的小隊友,在進攻北非的過程中,本來預料到自己信心滿滿的能夠拿下,結果十幾萬的軍隊被英國的20000多兵打得滿地找牙,這樣的話就向希特勒發出了求救的信號,希特勒不得不把工作重心和精力又調整到一部分軍隊用於進攻北非,幫助意大利來打英國,在此情況下,他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準備好這麼多的棉服?那他也就是肯定是耽擱了。

最後要綜合的說一下,希特勒這個人的性格特點是那種瘋狂的,偏執的,聽不進其他軍隊領導人意見建議的這麼一個領袖,其實在戰爭進程中,對莫斯科久攻不下的情況下,前方也有將領提出,讓他抓緊想辦法搶購棉服,但希特勒剛愎自用,一味的命令士兵前進前進,再前進,進攻進攻,再進攻,給我拿下莫斯科,趕緊回家,冬天的棉服我就不用給你們準備了,可是事與願違啦。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由於希特勒的剛愎自用,過於自信,在他的計劃裡完全

有把握在冬季來臨之前幹掉蘇聯,所以說冬天的棉服就不用準備了。

可是勒,是這麼回事嗎?


文心採露苑



希特勒的閃電戰在歐洲無往而不利,輕鬆的橫掃一切對手,連歐洲第一陸軍強國法國也在幾個月時間拿下,希特勒開始犯下人類的普遍錯誤,變得驕傲自大起來。



當時的蘇聯剛剛經歷完政治清洗,很多優秀的指戰員都死於非命,軍隊士氣、戰鬥力都比較弱,裝備也比不上西歐國家,希特勒就想當然的以為,德國一個衝鋒就可以拿下蘇聯。


所以希特勒根本就沒有計劃要在蘇聯過冬,他制定的進攻計劃是三個月佔領蘇聯,1941年6月22日發動進攻,按三個月計算,九月底就可以結束戰爭,還準備過冬物品幹什麼?

初期進攻也確實順利,頭十天就推進了600公里,大量的絞殺、殲滅了蘇軍有生力量和武器裝備,但是蘇聯確實太大、資源太過豐富,在蘇聯全國進入戰時狀態後,飛機、大炮、武器被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供給前線,女人都開始進入戰場或者進行戰爭工事建設,提供後勤支持。



在龐大的人力物力面前,德軍折戟斯大林格勒,大量人員被凍死凍傷,裝備被凍廢,說希特勒是被俄羅斯嚴寒的冬天打敗的也不為過。


謝金澎

不請自來,我是【今古縱橫】的槐叔,我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關於題主問題,槐叔的回答是:“德國準備了冬裝,但是沒想到戰爭會拖延到冬天,準備的冬裝明顯不足”。

二戰爆發後德軍1個月拿下波蘭,半個月拿下北歐,10天內拿下低地國家,40天拿下法國,這一系列速戰速決的勝利肯定是衝昏了希特勒的頭腦。他不顧國防軍參謀的勸說,也不吸取之前拿破崙的慘痛教訓,簡單的認為蘇聯再大,我6月份出兵三個月肯定打到莫斯科,這時候就能大家坐下來談判了。

(缺少冬裝的德軍)

但是,“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一帆風順之後,除了氣溫速降,德軍戰前還忽略了另一個氣候問題,就是蘇聯西部的雨季。蘇聯的交通比較落後,一下雨路面泥濘不堪。開戰後原本每天平均80公里進軍速度的德軍裝甲部隊,到了8月份雨季來臨每天只能前進幾公里,這嚴重關係到德軍戰前的關於時間上的戰略部署。

(德軍面對蘇聯嚴寒)

另外,前面說了,

德軍指揮部並不是沒有準備冬裝,真的是準備不足,大約只給前線準備了30%冬季裝備。而且蘇聯鐵路交通也不發達,一站站的運輸竟然是後方的部隊先得到冬季補給,致使前線部隊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充。

(蘇聯雪地中的德軍坦克)

不過,大家只要認真研究下世界地圖,德國的緯度並不比蘇聯底多少。柏林北緯是52度,莫斯科北緯55度,而且很多實際戰爭區域的緯度遠低於此緯度。所以德國人其實很耐寒和會打冬季戰爭的,想想當初拿破崙遇到同樣的嚴寒是幾乎全軍覆沒的撤出了莫斯科,而德國人只不過是固守了防線而已,這可是零下30多度的氣溫啊。


今古縱橫

“巴巴羅薩”計劃裡,冬季來臨的時候,德軍應該進入斯大林格勒,圍著壁爐烤火了,為何還要準備棉衣呢?但是戰爭不會按照德軍參謀的劇本發展!那是什麼打斷了劇情的發展呢?

一、意大利半路殺出的“程咬金”。

德軍計劃在1941年的4月進攻蘇聯,在冬季來臨之前,打下斯大林格勒等一些大城市,那樣冬天來臨的時候,德軍就會在佔領的城市進行補給。但是德軍的“坑人”隊友意大利確不省事,墨索里尼揹著德軍獨自在北非開戰,結婚十幾萬的軍隊被英國2萬人追著打,進攻希臘有被圍困,無奈只好向希特勒求救。


希特勒為了大局,不得不派出了得力干將“沙漠之狐”隆美爾前去解圍,北非到歐洲也有好幾千公里,一來一回就浪費了2個月時間,進攻蘇聯的時間也推遲到了1941年6月。

二、勝利讓人“驕傲”。

雖然進攻蘇聯推遲了兩個月,但是德軍在進攻前期順利,每天都能推進幾十甚至上百公里。但是蘇聯的戰略縱深太大,就這樣也夠德軍跑幾個月了。轉眼間到了7、8月份,蘇聯的雨季來臨,泥濘的道路是德軍機械化部隊的厄運。加上蘇軍的頑強抵抗,德軍遲遲無法佔領斯大林格勒,就這樣圍著壁爐烤火的幻想破滅了。戰後統計,德軍有22多萬人凍傷,25萬匹戰馬凍死。


二、拿破崙皇帝的“覆轍”。

歷史總有其驚人的相似之處。19世紀初,法國皇帝拿破崙遠征俄羅斯時就遭遇寒流失敗,最終導致拿破崙帝國的覆滅。德軍進攻蘇聯也導致了德國的覆滅。但是天氣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戰爭勝負的天枰終會偏向正義的一方。

德軍被俘照片


小彈殼001

凡事皆有因果,戰爭狂人之所以進攻蘇聯沒有準備棉衣,無非是他盲目的自信以及閃電戰保密的需要,再加上豬隊友意大利拖後腿,最後德軍就悲劇了。

二戰的德國的閃電戰,讓捷克、波蘭、法國等歐洲國家吃盡了苦頭,這讓希特勒更加堅信閃電戰的重要性,因此為了更好的發揮閃電戰的優勢,打蘇聯一個措手不及,當時德國先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來穩住蘇聯,同時為了做好進攻的保密性,因此他放棄了大量的棉衣的製作和準備工作,以防被蘇聯偵察到。更重要的是希特勒盲目自信,認為德軍

可以在冬季來臨前攻下莫斯科,從而獲取過冬的一切資源。

但事與願違,一是自己的豬隊友意大利戰時不利,請求希特勒派兵解圍,沒辦法希特勒抽調了一部分進攻蘇聯的兵力,等於減輕了對蘇聯的進攻;二是蘇聯夏天的雨季,阻礙了德軍的進攻速度,沒有如期攻下莫斯科,這些就玩完了,冬天來了,德國人穿著秋衣,遭受冬季寒風的侵擾,戰鬥力下降,很多人被凍死,德軍可謂被天氣給打敗了。

希特勒進攻蘇聯和當年拿破崙東征是驚人的相似,好像就是一次歷史的重演。


密探零零發

1941年6月22日,德國夥同同盟國意大利和僕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開始蘇聯一敗再敗,後來隨著冬季的到來,德軍的禦寒問題沒有解決,很多士兵穿著秋裝作戰,槍械也出現了問題,導致戰場局勢轉變。當時,德國高層為何不預備充足的棉衣?

一、意大利打亂了德國的計劃

以德國的計劃是在冬季到來之前,打敗蘇聯,他們認為只要打進莫斯科,就意味著戰爭的結束,可是沒想到蘇聯會堅持抵抗。


實際當時如果沒有意大利這個拖油瓶,德軍還是能在冬季之前打進莫斯科的。墨索里尼一直想單獨作戰,因此拍軍隊進攻北非和希臘,但是意大利軍隊是戰五渣啊,30萬被2萬追的打。沒辦法,只有找希特勒幫忙了,為了救自己的盟友,希特勒暫時終止可巴巴羅薩計劃,派隆美爾前往非洲,最主要的是還將在蘇聯戰場的航空隊派到非洲,這下蘇聯戰場就沒空中壓制了,德軍進攻就緩慢了。

德國自身資源有限

德國為了發動戰爭,徵召了大量人員,導致留在國內的勞動力減少,生產跟不上需求(德國之後為東部戰場籌集冬服,一大部分靠得募捐,導致很多士兵穿的女裝)。


戰略需求

德國進攻蘇聯的軍隊有550萬,如果事先準備冬服,需要採購很多原料,這必將引起蘇聯等國情報人員的注意,蘇聯方面就會事先準備防禦,對於一向喜歡進行突襲閃電戰的德國,如果敵方事先準備,這無疑對他們來說是不利的。

春夏秋冬,人人皆知,這個問題,德國高層不可能沒有想到,至於他們為何沒有事先準備冬裝,我們只能猜測!


遊戲小神龍

本來希特勒是準備5月份對蘇聯動手的,沒想到他的坑隊友墨索尼裡沒告訴他就去打希臘,在希臘碰了一鼻子灰。墨索尼裡求助希特勒,希望希特勒拉他一把。希特勒不忍他老朋友丟面子,出動12個師去幫助墨索尼裡。雖然一個星期就佔領了希臘,但打亂了原本5月份攻打蘇聯的計劃,推遲了一個多月才發動對蘇戰爭。

另一個原因就是希特勒和他的智囊團狂妄自大,低估了蘇聯的實力造成的。認為蘇聯只是一棟破房子一踹就塌了,只需要3到4個月就可以征服蘇聯,壓根就沒想到能打到冬天。



還有就是蘇聯的鐵軌和歐洲鐵軌不一樣,不能通用,只能依靠汽車運輸,但是蘇聯公路稀少,路況糟糕,戰線拉的太長導致運輸補給困難。所以只有8分之一的部隊才穿上了冬裝,導致莫斯科戰役凍死凍傷30餘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