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时候明知道冬季快来了,为何不准备棉衣?

冰蓝梦99

希特勒在进攻苏联之前,本想先攻下英国,但英吉利海峡如同一道天堑一般斩断了德国人的美梦。于是乎,希特勒索性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剑指莫斯科。

战前,德国明显高估了自己的闪电战模式和低估了苏联人抵抗的决心。对苏联的总攻计划初步拟定在41年4月,代号"巴巴罗萨计划",但此时墨索里尼却突然向希特勒求援。为了这个猪队友,希特勒不得不派遣得力干将隆美尔奔赴北非同英军作战,进攻苏联的计划也因此推迟。进入冬季,许多德军只穿着单薄的秋衣

1941年6月下旬,德军终于吹响了进攻苏联的号角。按照希特勒的原计划德军在冬天来临之前就能占领莫斯科,然后就可以坐收胜利的果实了。但德军的侦查人员却没有重视苏联八九月份的雨季。所以在战争初期,德军的行动很顺利,但雨季的来临严重阻碍了他们的推进速度。

其实,早在希特勒决定入侵苏联前,苏联方面也都做过相应的刺探,因为斯大林不敢保证希特勒到底在想什么!苏联派出的情报人员发现,德国的物资里并没有棉衣(墨索里尼的干扰和德国对于作战速度的自信),而且从苏联对德军使用的润滑油推断:希特勒不会入侵苏联。因为他们发现那些润滑油不具备严寒天气下使用的性能。这样的误判也使德军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大批的德军活活被苏联的严寒击垮

所以,并不是希特勒知道冬季要来了不准备棉衣,而是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驱使下,希特勒错误的判断了三个形势: 1.苏联的战略纵深。那可是一个横跨欧亚的国家啊!2. 苏联人抵抗的决心。3. 苏联早至的雨季和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喜爱历史的我来答一波

有四个原因——“自信”“人少”“突袭”“疆域”

自信:希特勒在进攻苏联前,在欧洲战场凭借闪电战战术,无往不胜。因此在进攻苏联前,希特勒和德军高层对自身实力的过于自信,以致于他们坚信德军的闪电战足以在冬季到来前彻底消灭苏联的有生力量。


人少:德国的人口本就不多,在战争状态下大量劳动力参军,这导致德国后方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因此对于德国这种资源、人口都不多(相对于苏联)的国家要生产出能应付苏德战争如此大规模战争所需的棉衣是很难的,而如果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大量劳动力,这就意味着对前线兵力的削弱,同样会使自己处于不利局面。

突袭:众所周知德国对闪电战是非常青睐,而如果德国要生产维持苏德战争的棉衣,那么势必在战前大规模采购棉花。苏联的情报部门又不是瞎子,如此大的动作肯定瞒过苏联情报部门的侦查,如此一来希特勒显然就不能实现闪电战的突然性了。


疆域:就算生产出了这么多棉衣,如何把这些棉衣运给前线也是一个难题。因为苏联的疆域实在过于广袤,而且苏联的铁路、公路系统都和西欧差异巨大,有的德军士兵甚至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到就在行军过程中迷失方向。要越过漫长的战线把棉衣输送给前线士兵并是易事,更何况这路上还必须应对苏游击队的袭击。

所以说希特勒并不是不知道准备棉衣,而是想准备也不一定生产的出,生产出了也不一定送的到。

才疏学浅,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求赞求关)


叙史武士

希特勒充分借鉴了拿破仑征俄失败的教训,已经在医疗卫生、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战争初期的德军兵团所向披靡。

然而,希特勒只准备了三分之一的棉衣,其本意是3个月后德军重兵集团会师于莫斯科,时维9月,天气尚暖,德军可以大批复员回师,这些棉衣,是留下来给那些预备留在苏联占领地驻守的德军士兵过冬用的。

可见,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对待苏联的战争非常乐观。此前,仅仅一两年的时间,希特勒就带着他的兵团占领了整个西欧。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魁们在西欧战役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滋生和助长了德国的战争期望值。

其实,也不怪德国人目中无人,苏联在苏芬战争中拙劣的表现,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外强中干的苏联。希特勒认为庞大的苏联是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子,只要走上前去揣一间它就会立刻倒塌。

希特勒显然低估了苏联的战争潜力。在短短半个月内,苏联就征招了多达500多万的军队,以后苏联的军队一直没少于1000万人规模。希特勒发现对面的红军越打越多。

原本希特勒认为在冬季到来之前就可以结束的德国与苏联的战争,但是苏联人的抵抗意志,让希特勒的不得不停顿在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

冬天,提前到来了。德军在寒冬腊月里瑟瑟发抖,坦克兵都望见了克里姆林宫的塔尖,然而却再也不能前进半步了。

他们成批的倒下,各地的德军收容所里塞满了各种非战斗减员的德军士兵。在寒冷的冰天雪地里煎熬的德军士兵,燃烧了几乎所有能够烧的东西用于取暖,甚至包括坦克的油料。此时的坦克,机油也被冻住了,成了一堆废铁。

德国的将军们在军队势如破竹的推进中,没有预料到会在莫斯科止步不前,他们所计划的通过抢掠苏联人的过冬储备的物资的设想破灭了。后方距离前线太过遥远,漫长的补给线,由于战争对道路的破坏,还有俄罗斯冬天的糟糕的天气情况,也使得后方的物资不能及时运抵。前线数百万大军的日常消耗是一个天文数字,德军统帅部搜刮了所有的资源,也不能满足前线的需求。

战争物资的生产,并不是粮食、棉花、矿石等这些原材料,普通的农民工人就可以生产。他们还需要深加工,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工业体系,不仅需要劳动力,同样需要时间。德军为侵苏战争准备不足的缺陷,到此时暴露无遗。

东方战场的日本其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大概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国,通过短时间透支国力形成的战斗力并不能持久的原因,日本为侵华战争制定了三个月的战争规划,因此日本军队来势汹汹。可是在上海一地,日本就打了三个月。此后,战争逐渐打成了消耗战。日本也改弦更张,祭起了以战养战的策略。游击战和正规战的广泛开展,让日本的野心最终落败。

所以,德军的棉衣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资源匮乏的中等参与争霸战争的被动和无奈选择。在武器研发方向上,德军也倾向于战术武器的开发,因为投资小,见效快。如曼哈顿计划,美国投入13万人,研发费用20亿美元。与此相对比,德国人的投入是100万马克。

战略层面如此,德军在战术层面这个本来可以挽救一些劣势的地方,也出了差错。

巴巴罗萨计划一再拖延,时机一再延误。本来调往东部战场的军队,因为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在攻打希腊等国家时被英国人追着打,为维护南方战线的稳定,希特勒不得不派遣军队援助盟友意大利。

在打完希腊和南斯拉夫后,德军虽然控制了巴尔干,整个欧洲唯希特勒唯命是从,可巴巴罗萨的发动时间就已经延后了2个月。这2个月,刚好遇到了俄国百年不遇的严寒天气。

在战争前期,苏联军队损失惨重,如基辅战役就有60多万俄国军人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受到鼓舞,他认为胜利女神已经与他来到了他的门口。他万万没想到,1941年的冬天来的这么早,来的这么糟糕。德国军队超过20万人冻伤动残,军马25万匹冻死,德国军队的机动性大受影响。德国不得不陷入了消耗战的泥泞中,苏联广袤的国土及资源逐渐将德国的战争潜力消耗殆尽。

希特勒对待后勤的工作缺少严谨的态度,这从直到战争进入到1943年,德国经济才转入战时体制(全国总动员)就可以看出来。

在棉衣这样的细节问题上,已经体现了德军的轻敌大意。

战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除了棉衣,德军的很多自动化武器在苏联的严寒中都失去了动力,这些武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过在严寒天气中使用。此外,德军的油料,在莫斯科城外就已经告磬。这说明了什么?德国人只准备了6个月的战争物资,他所期望的是一个闷棍打晕苏联,速战速决。

在庙算时,德国高层就没有长期作战的准备,相对于法国一个月就投降,其他欧洲国家挨个放倒的闪击战,打苏联预留了6个月时间,已经留了相当大的余地了。

苏联人被打懵了,但是没有被吓倒。希特勒没有促成苏联投降,他甚至都没有打进莫斯科。进入消耗战阶段,德军为战争准备不足的缺陷就逐渐暴露出来了。

在地缘的角度上,德国与苏联的战争固然不可避免,然而,如果可以重来,希特勒完全可以做的更好。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在欧洲战役结束后就被膨胀的德国抛弃了,使得德国人同时面临世界上的主要强国的围攻。

管中窥豹,德国没有准备好棉衣这一件事,就足以说明德国高层对侵苏战争的盲目乐观,这种乐观除了来自对自身实力的盲目自信外,与苏联军队此前在芬兰的糟糕表现有关。德国最终在战争中粉身碎骨,而苏联在战争中浴火重生,成长为了一个超级大国。


而知而行

先纠正一下,还有四个月才到冬季的。可是希特勒预计是三个月就拿下苏联,所以说德国非常有信心的不准备棉衣。

首先是德国的战略安排上出现了错误,因为在他们的计划里,战争就会提前以胜利结束的。

第一,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原来是准备也象进攻波兰一样打闪击战的,也就是说在德国希特勒的时间表上给拿下苏联,特别是拿下莫斯科的时间,大概也就是三个月的时间,在这个情况下,我计算一下得出

来,也就是还没有到冬季的,所以希特勒非常有把握的相信自己的闪击计划一定能够得到实现,那样的话,那也没必要准备好棉衣了,希特勒甚至战争受阻的情况下,还对前方的将士们说,你们赶紧干吧,准备回来过圣诞节吧,我的小伙子们。

第二,由于德国在进攻苏联之前,在进攻英国还是先进攻苏联方面犹豫而耽搁了一些时间,结果又在进攻英国上面搞错了时间的顺序,结果导致英国久攻不下,他

原定的计划此时应该稍作调整,可是希特勒也并没有调整,就接着再去进攻苏联,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他也不会把准备棉衣这种事想得很周到了,因为是仓促上阵吗嘛,550万的德国陆军从北南中三个方向进发了,希特勒看着这么多的军队,心里面是很有信心提前结束战斗的。

其次是德国如果真要准备550万件棉服的话,那他也确实没有。

第一,因为德国的战略资源能力并没有这么强大,特别是轻工业,那么德国的主要工业全部集中在重工业,枪炮,武器,坦克,飞机等等上面,在制造衣服,食品各方面的能力就显得不足,也不可能达到满足550万人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人手一套棉服。



第二,是由于中间又出了一些小岔子,意大利这个猪一样的小队友,在进攻北非的过程中,本来预料到自己信心满满的能够拿下,结果十几万的军队被英国的20000多兵打得满地找牙,这样的话就向希特勒发出了求救的信号,希特勒不得不把工作重心和精力又调整到一部分军队用于进攻北非,帮助意大利来打英国,在此情况下,他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准备好这么多的棉服?那他也就是肯定是耽搁了。

最后要综合的说一下,希特勒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是那种疯狂的,偏执的,听不进其他军队领导人意见建议的这么一个领袖,其实在战争进程中,对莫斯科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前方也有将领提出,让他抓紧想办法抢购棉服,但希特勒刚愎自用,一味的命令士兵前进前进,再前进,进攻进攻,再进攻,给我拿下莫斯科,赶紧回家,冬天的棉服我就不用给你们准备了,可是事与愿违啦。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希特勒的刚愎自用,过于自信,在他的计划里完全

有把握在冬季来临之前干掉苏联,所以说冬天的棉服就不用准备了。

可是勒,是这么回事吗?


文心采露苑



希特勒的闪电战在欧洲无往而不利,轻松的横扫一切对手,连欧洲第一陆军强国法国也在几个月时间拿下,希特勒开始犯下人类的普遍错误,变得骄傲自大起来。



当时的苏联刚刚经历完政治清洗,很多优秀的指战员都死于非命,军队士气、战斗力都比较弱,装备也比不上西欧国家,希特勒就想当然的以为,德国一个冲锋就可以拿下苏联。


所以希特勒根本就没有计划要在苏联过冬,他制定的进攻计划是三个月占领苏联,1941年6月22日发动进攻,按三个月计算,九月底就可以结束战争,还准备过冬物品干什么?

初期进攻也确实顺利,头十天就推进了600公里,大量的绞杀、歼灭了苏军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但是苏联确实太大、资源太过丰富,在苏联全国进入战时状态后,飞机、大炮、武器被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供给前线,女人都开始进入战场或者进行战争工事建设,提供后勤支持。



在庞大的人力物力面前,德军折戟斯大林格勒,大量人员被冻死冻伤,装备被冻废,说希特勒是被俄罗斯严寒的冬天打败的也不为过。


谢金澎

不请自来,我是【今古纵横】的槐叔,我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关于题主问题,槐叔的回答是:“德国准备了冬装,但是没想到战争会拖延到冬天,准备的冬装明显不足”。

二战爆发后德军1个月拿下波兰,半个月拿下北欧,10天内拿下低地国家,40天拿下法国,这一系列速战速决的胜利肯定是冲昏了希特勒的头脑。他不顾国防军参谋的劝说,也不吸取之前拿破仑的惨痛教训,简单的认为苏联再大,我6月份出兵三个月肯定打到莫斯科,这时候就能大家坐下来谈判了。

(缺少冬装的德军)

但是,“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一帆风顺之后,除了气温速降,德军战前还忽略了另一个气候问题,就是苏联西部的雨季。苏联的交通比较落后,一下雨路面泥泞不堪。开战后原本每天平均80公里进军速度的德军装甲部队,到了8月份雨季来临每天只能前进几公里,这严重关系到德军战前的关于时间上的战略部署。

(德军面对苏联严寒)

另外,前面说了,

德军指挥部并不是没有准备冬装,真的是准备不足,大约只给前线准备了30%冬季装备。而且苏联铁路交通也不发达,一站站的运输竟然是后方的部队先得到冬季补给,致使前线部队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充。

(苏联雪地中的德军坦克)

不过,大家只要认真研究下世界地图,德国的纬度并不比苏联底多少。柏林北纬是52度,莫斯科北纬55度,而且很多实际战争区域的纬度远低于此纬度。所以德国人其实很耐寒和会打冬季战争的,想想当初拿破仑遇到同样的严寒是几乎全军覆没的撤出了莫斯科,而德国人只不过是固守了防线而已,这可是零下30多度的气温啊。


今古纵横

“巴巴罗萨”计划里,冬季来临的时候,德军应该进入斯大林格勒,围着壁炉烤火了,为何还要准备棉衣呢?但是战争不会按照德军参谋的剧本发展!那是什么打断了剧情的发展呢?

一、意大利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德军计划在1941年的4月进攻苏联,在冬季来临之前,打下斯大林格勒等一些大城市,那样冬天来临的时候,德军就会在占领的城市进行补给。但是德军的“坑人”队友意大利确不省事,墨索里尼背着德军独自在北非开战,结婚十几万的军队被英国2万人追着打,进攻希腊有被围困,无奈只好向希特勒求救。


希特勒为了大局,不得不派出了得力干将“沙漠之狐”隆美尔前去解围,北非到欧洲也有好几千公里,一来一回就浪费了2个月时间,进攻苏联的时间也推迟到了1941年6月。

二、胜利让人“骄傲”。

虽然进攻苏联推迟了两个月,但是德军在进攻前期顺利,每天都能推进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但是苏联的战略纵深太大,就这样也够德军跑几个月了。转眼间到了7、8月份,苏联的雨季来临,泥泞的道路是德军机械化部队的厄运。加上苏军的顽强抵抗,德军迟迟无法占领斯大林格勒,就这样围着壁炉烤火的幻想破灭了。战后统计,德军有22多万人冻伤,25万匹战马冻死。


二、拿破仑皇帝的“覆辙”。

历史总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19世纪初,法国皇帝拿破仑远征俄罗斯时就遭遇寒流失败,最终导致拿破仑帝国的覆灭。德军进攻苏联也导致了德国的覆灭。但是天气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战争胜负的天枰终会偏向正义的一方。

德军被俘照片


小弹壳001

凡事皆有因果,战争狂人之所以进攻苏联没有准备棉衣,无非是他盲目的自信以及闪电战保密的需要,再加上猪队友意大利拖后腿,最后德军就悲剧了。

二战的德国的闪电战,让捷克、波兰、法国等欧洲国家吃尽了苦头,这让希特勒更加坚信闪电战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闪电战的优势,打苏联一个措手不及,当时德国先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来稳住苏联,同时为了做好进攻的保密性,因此他放弃了大量的棉衣的制作和准备工作,以防被苏联侦察到。更重要的是希特勒盲目自信,认为德军

可以在冬季来临前攻下莫斯科,从而获取过冬的一切资源。

但事与愿违,一是自己的猪队友意大利战时不利,请求希特勒派兵解围,没办法希特勒抽调了一部分进攻苏联的兵力,等于减轻了对苏联的进攻;二是苏联夏天的雨季,阻碍了德军的进攻速度,没有如期攻下莫斯科,这些就玩完了,冬天来了,德国人穿着秋衣,遭受冬季寒风的侵扰,战斗力下降,很多人被冻死,德军可谓被天气给打败了。

希特勒进攻苏联和当年拿破仑东征是惊人的相似,好像就是一次历史的重演。


密探零零发

1941年6月22日,德国伙同同盟国意大利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190个师550万人、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190艘战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开始苏联一败再败,后来随着冬季的到来,德军的御寒问题没有解决,很多士兵穿着秋装作战,枪械也出现了问题,导致战场局势转变。当时,德国高层为何不预备充足的棉衣?

一、意大利打乱了德国的计划

以德国的计划是在冬季到来之前,打败苏联,他们认为只要打进莫斯科,就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可是没想到苏联会坚持抵抗。


实际当时如果没有意大利这个拖油瓶,德军还是能在冬季之前打进莫斯科的。墨索里尼一直想单独作战,因此拍军队进攻北非和希腊,但是意大利军队是战五渣啊,30万被2万追的打。没办法,只有找希特勒帮忙了,为了救自己的盟友,希特勒暂时终止可巴巴罗萨计划,派隆美尔前往非洲,最主要的是还将在苏联战场的航空队派到非洲,这下苏联战场就没空中压制了,德军进攻就缓慢了。

德国自身资源有限

德国为了发动战争,征召了大量人员,导致留在国内的劳动力减少,生产跟不上需求(德国之后为东部战场筹集冬服,一大部分靠得募捐,导致很多士兵穿的女装)。


战略需求

德国进攻苏联的军队有550万,如果事先准备冬服,需要采购很多原料,这必将引起苏联等国情报人员的注意,苏联方面就会事先准备防御,对于一向喜欢进行突袭闪电战的德国,如果敌方事先准备,这无疑对他们来说是不利的。

春夏秋冬,人人皆知,这个问题,德国高层不可能没有想到,至于他们为何没有事先准备冬装,我们只能猜测!


游戏小神龙

本来希特勒是准备5月份对苏联动手的,没想到他的坑队友墨索尼里没告诉他就去打希腊,在希腊碰了一鼻子灰。墨索尼里求助希特勒,希望希特勒拉他一把。希特勒不忍他老朋友丢面子,出动12个师去帮助墨索尼里。虽然一个星期就占领了希腊,但打乱了原本5月份攻打苏联的计划,推迟了一个多月才发动对苏战争。

另一个原因就是希特勒和他的智囊团狂妄自大,低估了苏联的实力造成的。认为苏联只是一栋破房子一踹就塌了,只需要3到4个月就可以征服苏联,压根就没想到能打到冬天。



还有就是苏联的铁轨和欧洲铁轨不一样,不能通用,只能依靠汽车运输,但是苏联公路稀少,路况糟糕,战线拉的太长导致运输补给困难。所以只有8分之一的部队才穿上了冬装,导致莫斯科战役冻死冻伤30余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