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六一”兒童節爸爸就把孩子交還給媽媽,這樣真的好嗎?

因為“六一”兒童節的原因,平時孩子見不到的爸爸再也找不到不現身的藉口,所以估計上週很多爸爸紮紮實實跟孩子過了個週末,陪玩、陪吃,厲害的甚至還講了睡前故事。然後,隨著週一到來,今年的陪娃“流量”用盡,多數爸爸又消失了。

有則新聞,聽起來又像是段子:9歲的萱萱最近在學校裡碰到一個難題,老師佈置了一個命題作文《我的爸爸》,但她只知道自己有個爸爸,卻根本不瞭解自己的爸爸,不知道怎麼下筆。

回想今年3月8日,婦女節,成都、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武漢、杭州、西安等8座城市的街頭驚現媽媽快閃,向“喪偶式教育”說不。

過完“六一”兒童節爸爸就把孩子交還給媽媽,這樣真的好嗎?

“喪偶式教育”聽起來挺恐怖,

爸爸媽媽都待在家裡就不是“喪偶式教育”了嗎?

通過“喪偶式”教育出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呢?

這個名詞其實是意指父母一方在孩子教育中嚴重缺席。在中國的很多家庭裡,“喪偶式教育”等於“喪父式教育”。亞洲家庭有“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孩子生下來,爸爸只有5天的陪產假,而媽媽有178天的假期,寶寶似乎“天生”就粘著媽媽,在寶寶面前沒有存在感的爸爸,後來也懶得刷存在感了,只好把自己的熱情投入到事業中去。

很多爸爸覺得自己的缺席沒有嚴重到“喪偶式”的地步,其實不然,舉個最普遍的例子:現在的90後打電話回家,如果是父親接電話,多半會一陣沉默,然後問“爸,我媽呢?”

過完“六一”兒童節爸爸就把孩子交還給媽媽,這樣真的好嗎?

過完“六一”兒童節爸爸就把孩子交還給媽媽,這樣真的好嗎?

從表面上看,“喪偶式教育”家庭裡的孩子似乎也能正常地長大,但是那些無法彌補的性格缺陷已經在他們身上生根發芽了。

據美、英、德等國的研究,少時患“父愛缺乏綜合徵”的孩子長大後成窮人的可能要比一般孩子高5倍,中學輟學率高2倍,犯罪率高2倍。如果是女孩,長大後成為單身母親的可能要高出3倍。

過完“六一”兒童節爸爸就把孩子交還給媽媽,這樣真的好嗎?

這究竟是為什麼?孩子3-11歲期間是規則意識形成的時間,父親對孩子遵守規則、勇於面對的能力會產生巨大影響,缺乏父愛的孩子,與健康家庭孩子比較,會表現出自信不足,膽小、意志力薄弱。

其次,長期缺少父愛關注的孩子,因為只受媽媽一個人思維的影響,認知能力無法得到應有的開發,與健康家庭的孩子比較,學習中的思維定勢更多,更不願意接受新事物。

如果喜歡,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