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作文让我谈谈「被需要」,怎么觉得这题目有点扎心

上海高考作文让我谈谈「被需要」,怎么觉得这题目有点扎心

几乎人人都渴望“被需要”,但我们应该在多大的程度上去满足这种需要非常关键。这涉及到一个核心的问题:我们的价值该由自己来确定,还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来确定?

简单说来,我们对自我的价值感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自我对自我的肯定。每个人都有很多需要,也会为这些需要设定很多目标,有人想吃稀少的美食,有些想要寻找真心爱人,有些想要成为创建一个公司……当我们通过个人 努力完成了目标,满足了这些需求,我们会觉得自己有能力、有创造性,会觉得自己有价值。

二是别人对自我的肯定。我们身处在人际关系中,别人对我们会有很多期待,当我们满足了对方的期待,别人就会肯定我们,比如小时候父母希望我们成绩好,当我们考了满分,他们会夸赞;朋友遇到困难,心情很差,需要安慰,我们赶过去陪伴 ta,ta 变得开心起来,我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这两方面的价值感又可能常常复合在一起,比如女朋友想要一台单反相机,但一直没舍得买,我在她生日的时候买来作为礼物送给她,她非常开心。从自我的肯定来说,我感觉我能用自己的经济实力照顾我的女友,这让我觉得有价值;从别人的肯定来说,女友对我的肯定,让我感觉女朋友是需要我的,所以我是有价值的。

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关键,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很难处理好着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过分相信经过自我肯定而来的价值,我们就容易忽视别人的需求,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入的关系,显得有些自我,可能成为一个自恋者。

而如果我们过分追求“被需要”的感觉,以“是否被别人需要”作为自我价值的唯一,或者过于重要的评定标准,很容易让我们的人际关系陷入某种“病态”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有四种:

第一种常见情况是:成为了一个讨好者

因为渴望被别人需求,所以讨好者将别人的需求放在至高位置,他们觉得只要满足对方的需求,对方更容易肯定自己,所以他们总是不自觉地取悦他人。别人的事情似乎是最紧急、最重要的,讨好者会为了完成朋友拜托的事情而晚睡几个小时,即便这完全不是你份内的;他们每发出一封工作邮件都很担心出错,会反复检查、修改;在爱情中,他们总是迁就另一半的各种要求,还要担心对方觉得自己不够好。

第二种常见情况是:成为了一个过度付出者

过度付出的人,通常无论何时何地都止不住想要给身边人提供建议或帮助,急切地想让对方全盘接受自己的给予的样子。一旦自己的给予被拒绝,过度付出的人就会愤而指责对方“不识好人心”。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自己的付出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对方会在物质上或精神上如何回馈自己等等。对方的感激、彼此感情的稳固、他人的赞赏与肯定等都是过度付出所追求的结果。

第三种常见情况是:掩盖自己有“被需要”的心态

为了满足自己“被需要”的心态,我们努力做一些能获得别人的肯定,但也可能总是失败。比如我们想考个好成绩,获得父母的肯定,但总是考砸,不断地受挫之后,我们不愿面对自己有“被需要”的心态,用各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无价值感。

比如有些人忙个不停,不是因为他们真的需要付出那么多时间在工作上,而是他们在家庭和感情生活中很难感受到“被需要”。只有在工作的忙碌中,才能体会人际互动、以及他人对自己的依赖和肯定。在工作以外的世界里,他们感到自己失去价值,被他人和世界所遗忘。他们以为自己享受的是忙碌,其实是掩盖对人间烟火和温情脉脉的渴望。

第四种常见情况是:在亲密关系中形成“依赖共生关系”

依赖共生关系,原本讲的是物质成瘾语境下的人际关系模式。比如说一个人因为酒瘾而严重损伤 ta 的行动能力和社会能力,ta 的照顾者在照顾这样一个功能不健全的人的时候会产生“被需要”的感觉。一方需要实际的照顾,一方在心理上需要“被需要的感觉”,从而形成了看似坚固的关系。但在物质上瘾的那一方摆脱上瘾困扰,不再需要照顾的时候,双方的关系却失去了这个关于“需求”的纽带。

依赖共生关系也常常在一些亲密关系中可以见到。比如说“浪子与圣母”或是“妈宝男和儿宝妈”的组合。渴望“被需要”的那一方(圣母或儿宝妈)正是在这种对于自己价值的需求下,进入到了依赖共生关系。

以上这些情况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这些人缺少的恰恰就是对自我的肯定。如果想要对此做出调整,我们可以跳出自己的视角,将我们自己也看做是一个“他人”,那么我们自己的需求同样是重要的,值得我们去满足的,也能为我们带来价值感。

有一句老话是“待人如待己”,强调的就是我们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平等,所以在我们寻求自身价值的时候要记住,除了别人能赋予我们价值之外,我们自身同样是我们价值的重要来源。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