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的科举和现今的高考有何差异


中国古代为了发现并任用,创立了一种类似今天学生高考的考试制度,这便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一经创立,便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也成了有志人才飞黄腾达的契机,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科举制度来断完善,直至清朝光绪皇帝下谕停止所有乡试,科举制度才被废弃。

那么,科举制度是如何创立的呢?一种说法是,科举制度的雏形是起于隋文帝执政时期后,当时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初试科举,隋炀帝即位后,确立了科举制,设进士科。 在《旧唐书.杨绾传》中,曾记载着礼部侍郎在给皇帝的上疏中言:“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炀帝始设置士之科,当时就试策而已。”

但是,由于在《隋书》、《资治通鉴》等书中,在说到隋大业二年时,并没有设置进士科的记载,所以,也有一些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度兴起于唐。当代的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对此也有研究,他认为进士科是始于隋大业年所创:“607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隋炀帝本人是个文学家,创立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是不足为奇的。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科举制度在唐代继续实行并得到很大发展。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 常科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秀才为最高科等,所试方略策,要求应举者熟悉经史,精通经世治国的方略。明经主要考两部儒家经典。高宗时开始加试帖经,即取经书中的一行,把其中的几个字蒙住,让考试者填充。这样儒家经典的背诵就成为明经录取的先决条件。进士科在唐初考试时务策五道。当时衡量策文的标准是看词华。

常科的应举者主要是生徒和乡员。前者是国子监所统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的学生,以及在弘文馆、崇文馆学习的皇亲、亲贵子孙。后者指不在馆学的举子,自已在州、县报名,经县、州逐级考试合格,由州府举送到尚书省参加常科考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长安二年创立武举,亦是常举,由兵部主持,主要选拔一般武官,而不是选拔将帅之才。

而现今的高考在我国可说的“历史悠久”。大致可分为“文革”前和“文革”后两个时期。“文革”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函授教育和夜大学教育,此外,还有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和其他业余高等学校教育,以及1960年开始的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普通高等学校的函授招生和夜大学招生,均由招生学校单独举行。其他业余高等学校的招生,实行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


科举制主要是为国家和君王选拔官员和政治人才,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科举制在当时成为许多学子跨入政府官员的主要途径,也为一些学子们毕业和具有一定资格的途径。也就是说,科举制不仅是教育制度,同时也是人事选拔制度。但高考主要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一个门槛,不受政治的影响。

报考条件、考试内容不同。 科举制的报考条件非常严格,尤其是在进入三年一次的考试时,必须由官员和有身份的人推荐,否则不准参加。而高考制度下,报考条件限制较少,只要达到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可以参加考试。科举制考试内容狭窄,四书五经是主要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也通常比较呆板,主要就是写文章,文章写得越有文采,越能博得阅卷老师甚至是最高统治者的青睐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