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为”保壳?连续四年亏损,股价暴跌70%已无韭菜可割!

财务造假“为”保壳?连续四年亏损,股价暴跌70%已无韭菜可割!

财务造假“为”保壳?连续四年亏损,股价暴跌70%已无韭菜可割!

财务造假“为”保壳?NO,财务造假或“能”保壳!连续四年亏损依旧驰骋在A股市场,股价暴跌70%背后,市值不足11亿元!仅剩8479户股东,已无韭菜可割。

6月8日(周五),*ST圣莱股价报6.77元,跌幅1.74%,市值为10.8亿元,为两市最低市值股。

财务造假“为”保壳?连续四年亏损,股价暴跌70%已无韭菜可割!

笔者注意到,6月8日证监会发布会,宣布对3宗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其中便涉及了*ST圣莱。

财务造假“为”保壳?连续四年亏损,股价暴跌70%已无韭菜可割!

原因是公司2014年已经处于亏损,为防止被交易所特别处理,圣莱达走上了违法违规的道路。

财务造假“为”保壳?连续四年亏损,股价暴跌70%已无韭菜可割!

对此,证监会决定对圣莱达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于相关责任人员,证监会将另行依法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据圣莱达2015年度年报显示,公司净利润为431.43万元。但扣除虚增金额后,圣莱达2015年实际净利润为-1068.57万元。

然而,做了一次假之后,业绩仍未得到实质改变,最终也未能逃脱ST的命运。

数据显示,2016年公司净利亏损3473.86万元,同时年报还被出具了非标;2017年在营收增长23.24%的情况下,亏损却继续扩大,当年净利亏损5689.83万元。

也就是说,若2015年未使用特殊手段扭亏,*ST圣莱已经连续四年亏损,或已是退市股一员了!

如此一弄,退市风险明显延迟了!那么问题来了,财务造假“为”保壳?NO,财务造假或“能”保壳!

财务造假“为”保壳?连续四年亏损,股价暴跌70%已无韭菜可割!

回来*ST圣莱股价,更是惨不忍睹……

2017年4月18日,圣莱达收到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4月19日开始连续走出4个跌停板,随后4月28日起开始停牌。

2017年12月20日,化身为ST股的圣莱达复牌,连续走出8个跌停板后继续杀跌,至如今的6.77元,近120个交易日其股价累计跌幅超70%。

而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持有该股的股东数为8479户,一路杀跌下来,或已无韭菜可割……

公开资料显示,圣莱达原是宁波一家生产小家电的企业,2010年上市后,业绩持续下滑;2015年被名极一时的会所前老板看上后,公司迎来了新的实控人覃辉,并且注入了影视资产。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覃辉对外界认为“天上人间”是“色情场所”的说法非常生气,“我可以说当时没有哪个夜总会比‘天上人间’正规。”

目前,覃辉是星美控股、星美文化旅游两家港股上市公司和A股上市公司*ST圣莱的实控人。

财务造假“为”保壳?连续四年亏损,股价暴跌70%已无韭菜可割!

财务造假“为”保壳?连续四年亏损,股价暴跌70%已无韭菜可割!

除此之外刚泰控股也涉财务造假 经营现金流6年净流出58亿元!

刚泰控股自2009年以来先后涉足了房地产、钢材贸易、矿业、黄金零售、互联网珠宝O2O和文化传播等领域。我们知道好公司通常都会专注主业,在特定领域深入耕耘,刚泰控股的朝三暮四程度让人惊叹。同时公司历史上不停的并购亦存在高价收购大股东资产或侵占中小股东权益,高溢价并购疑存抽屉协议,多个标的连续多年未完成业绩承诺却不进行商誉减值等问题。

查阅刚泰集团2017年报表,2017年公司在营业收入下降20%的情况下依然录得盈利小幅增加。但是最让人惊奇的是,从2015年到2017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全部为负数,三年内分别流出了5亿、14.8亿和15.9亿。同时进一步回溯,新浪财经发现自 2012 年以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已连续 6 年为负,合计净流出 58.58 亿元。

财务造假“为”保壳?连续四年亏损,股价暴跌70%已无韭菜可割!

我们知道经营性现金流对公司非常重要,是反映公司真实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二级市场估值大多数也以来DCF现金流进行估值。经营性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如果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现异常,即使企业的账面利润再高,财务状况也将面临很大风险。

更严峻的是,根据现金流量表,不光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投资现金流亦连续为负,过去两年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合计流出13亿,公司只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正,过去两年依靠筹资活动获得资金合计约15亿人民币。简而言之,公司现金流全部依赖外部融资。

财务造假“为”保壳?连续四年亏损,股价暴跌70%已无韭菜可割!

年报披露,在收入规模和投资规模下降的情况下,公司负债期末余额 67.21亿元,同比增加 10.1 亿元,其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余额合计增加5.32 亿元,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余额增加 6.6 亿元,2017 年度财务费用 2.95 亿元,同比增加 6,692 万元。

财务造假“为”保壳?连续四年亏损,股价暴跌70%已无韭菜可割!

根据年报披露,公司EBITDA全部债务比仅为0.16,也就是说即在利息、税、折旧、摊销之前的盈利收入不过是整体负债水平的0.16,如果加上相关支出,那么公司盈利收入对比全部债务将会微不足道。如此高的负债规模和低下的盈利能力,新浪财经对公司长期财务稳健性存疑,尤其是在国内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如果公司一旦无法获得新增外部融资,公司连续6年为负的现金流和巨额债务随时都有可能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

根据上交所闻讯函指出,年报披露公司 2017 年分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20.78 亿元、18.93 亿元、12.11 亿元和 30.34 亿元,分别实现扣非净利润 7,343 万元、1.4 亿元、9,065万元和 1.71 亿元;

2016 年分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23.24 亿元、27.51 亿元、21.54 亿元和 34.35 亿元,分别实现扣非净利润 1.92 亿元、1.73 亿元、8,654 万元和 9,948 万元。

财务造假“为”保壳?连续四年亏损,股价暴跌70%已无韭菜可割!

公司季度经营数据波动较大,2017 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大幅下降,扣非净利润则相对变化较小,2017 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小幅下降,扣非净利润大幅下降,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下降但扣非净利润却大幅增长。

上交所要求公司说明:(1)2017 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大幅下降的原因,以及扣非净利润变动相对较小的原因及合理性;(2)2017 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小幅下降,但扣非净利润大幅下降的原因及合理性;(3)2017 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下降但扣非净利润却大幅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

简而言之,第四季度实际上80%都依旧是批发业务,但是在这个基础上,零售业务仅仅20%的比例,却在公司收入同比下滑 11.68%的情况下,使毛利率提升了 7.46 个百分点,毛利额同比增加 1.83 亿元。基于此,我们认为公司的解释完全不符合常识,再结合公司在销售费用和人员上的蹊跷,我们认为刚泰控股或涉财务造假。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个知识点,如何识别十大财务造假!

一:虚构收入

这是最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有几种做法,一是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这些手法非常明显是违法的,但有些手法从形式上看是合法,但实质是非法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二:提前确认收入

这种情况如:一是在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在房地产和高新技术行业,提前确认收入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房地产企业,往往将预收账款作销售收入,滥用完工百分比法等。以工程收入为例,按规定工程收入应按进度确认收入,多确认工程进度将导致多确认利润。

三:推迟确认收入

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一般在企业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减少的情况下时有发生。

财务造假“为”保壳?连续四年亏损,股价暴跌70%已无韭菜可割!

四:|转移费用

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有些费用根本就不入账,或由母公司承担。一些企业往往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帐等跨期摊配项目来调节利润。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列入成本或费用的项目挂列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挂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或“预提费用借方这几个跨期摊销帐户中,以调节利润。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五: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

费用资本化主要是借款费用及研发费用,而递延费用则非常之多,如广告费、职工卖断身份款费等。例如将研究发展支出列为递延资产;或将一般性广告费、修缮维护费用或试车失败损失等递延。在新建工厂实际已投入运营时仍按未完工投入使用状态进行会计核算,根据现行会计政策,在完工投入使用前的新建工厂工人工资等各项费用、贷款利息均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非当期损益。通过此方法可调增利润。还有如费用不及时报帐列支而虚挂往来,按正常程序,发生的加工费、差旅费等费用应由职工先借出,在支付并取得发票后再报帐冲往来计费用。在年末若职工借款较大应关注是否存在该等情况。

六: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

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的状况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内涵复杂性,决定了同样一项资产有不确定性的价值,因为资产减值实际上是掺杂企业管理当局主观估计的一种市场模拟价格,资产减值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管理当局利润操纵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此次新增的四项减值准备涉及到不动产及无形资产的估价,与旧四项准备相比,资产减值计量难度更大,甚至大大超过上市公司财务部门及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除非寻求专业的不动产及无形资产评估师帮助外,否则根本无法得出恰当的资产减值标准,从而影响减值准备计提的正确性。这就更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目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玩会计数字游戏,主要游戏规则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推迟或提前损失,典型表现为某个年度出现巨额亏损——让我一次亏个够。

七:制造非经常性损益事项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例如资产处置损益、临时性获得的补贴收入、新股申购冻结资金利息、合并价差摊入等。非经常性损益虽然也是公司利润总额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对利润的影响是暂时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特殊性质,为公司管理盈利提供了机会,特别应关注的是,有些非经常性损益本身就是虚列的。

八: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

操作手法有:多计存货价值:对存货成本或评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益。或虚列存货,以隐瞒存货减少的事实;多计应收帐款: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帐款虚列;或应收帐款少提备抵坏帐,导致应收帐款净变现价值虚增;多计固定资产:例如少提折旧、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利息资本化不当、固定资产虚增等;漏列负债:例如漏列对外欠款或短估应付费用。

九:潜亏挂账

当前上市公司账面资产很多为不良资产,为了挤出水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八项减值准备,但很多上市公司减值准备根本未提足,这里面原因很复杂,当初改组上市时,基于包装的需要,虚增了一块资产,可能挂在应收款项上,也可能虚增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些投资项目根本就是虚的或为不良资产,但也挂在账上。上市以后,因原主业不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就急剧减值,但上市公司也不计提减值准备,另外,上市后继续包装,造成多项资产尤其是应收款项虚增。这些账面不良资产带来的潜亏金额往往很大。

10:资产重组创造利润

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便是资产重组。然而,近年来的资产重组老是使人联想到做假帐。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便在于资产重组。通过不等价的资产置换,为上市公司输送利润,目前仍然是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法之一,虽然因“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差价不能计入利润”新规定而受限制,但上市公司仍可以通过非关联交易的资产重组方式为上市公司输送利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