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马跃千详解《绝地归途》团战模式,有Battle更有对战争的思考

今晚,《硬骨头之绝地归途》(以下称《绝地归途》)将迎来收官。

早在两年前,《硬骨头》系列第一部首播时,就分别在卫视和网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为《硬骨头》系列的第二部,《绝地归途》自5月6日登陆山东、湖北卫视黄金档以来,开播当天,全国网收视便迅速登上同时段第二名,CSM52城黄金剧场收视也双双跻身TOP10榜单。收视表现强劲的同时,《绝地归途》网络播放量成绩也不错,截至目前,全网累计点击已破13亿。

亮眼的数据自然与本剧创新的叙事模式、类型杂糅的风格,和还原“十四年抗战史”的新颖视角密不可分,但个性鲜明的“抗日小分队”人物群像,同样俘获了很多观众的眼球,开播以来一直备受热议。

《硬骨头》中,主角就是一支以破坏日军要塞为目的的“钢刺队”,《绝地归途》延续了这种团队作战的模式,并进行了创新和升级:创新的是团队功能和组成结构;升级的是由单个团队行动,到正反两个团队对抗的模式,即中日双方分别组建的“抗日小分队”和“抓捕部队”。

导演马跃千详解《绝地归途》团战模式,有Battle更有对战争的思考

《硬骨头》系列导演马跃千

收官之际,我们对话了《绝地归途》的导演马跃千。他从剧中中日双方团队对战的模式说起,谈到了他对“十四年抗战”的理解和情怀。

《绝地归途》由北京时代典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电视制片委员会“十佳制片人”杨晓明担任总出品人,曹娜担任总制片人,王琪、李松儒担任制片人,胡小帅、谷洋、胡代旭联合编剧,马跃千执导,韩栋、徐小飒、郭东文,宫海滨、王奕盛领衔主演,王劲松、张蓓蓓、贺镪、淳于珊珊等友情主演。

正方:集结各个党派、各个阶层,形成全民抗战联盟

《绝地归途》中,代表正义一方的“抗日小分队”由8人组成。细细观察,这个小分队与传统团队有很多区别:比如,团队成员间并没有严格的功能区分,有些成员之间的能力非常相似;再比如,团队成员的身份背景也是完全不同的,部分成员甚至来自不同的党派。

为何打造这么一支“成分复杂”的团队?首先要从东北的抗战背景谈起。

东北作为全国抗战的源头,前前后后有过多股不同政党、不同阶层的爱国分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贡献。早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就出现了抗击日寇的义勇军,为原东北军主导,各类民间抗日团队均参与进来,1934年之后,由共产党领导的抗联接过了抗日的旗帜。

导演马跃千详解《绝地归途》团战模式,有Battle更有对战争的思考

本剧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七七事变”前,此时,抗联在东北与日军的对抗十分活跃,国共第二次合作也展开洽谈,全民抗战的格局即将形成。对应这样的历史背景,马跃千在创作初期就特别强调“抗日小分队”成员的“多源”性——以不同来源的团队成员来反映全民抗战的概念。

理清了相关历史背景和创作者的用心,再看小分队的组成,就一目了然。

男主文龙足智多谋、胆识过人,是团队的灵魂人物。他不仅负责制定计划、分配任务,更重要的是,他将一支不同党派、不同阶层、性格迥异的队伍凝聚了起来。他代表了当时的东北抗联,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一致对外。正因为有他们领导,东北抗日力量在凝聚力和战斗力方面才有了极大提升。

高小庄(宫海滨饰)是市井小人物的代表。

江湖艺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在纷乱的环境中练就了圆滑多面的生存本能,即便在逆境之下也混得风生水起。起初高小庄是没有信仰和觉悟的,因为遇到文龙,认识了共产党,让他更深切地体会到兄弟情谊和民族大义,从此,小人物有了大作为。高小庄在征途中也逐渐完成了人物的蜕变。

在剧中,他利用自己的魔术技巧,多次让深陷险境的兄弟们化险为夷,偶尔的卖萌耍宝,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感受到一丝轻松和愉悦。

导演马跃千详解《绝地归途》团战模式,有Battle更有对战争的思考

农民阶层的代表者胡大壮(王奕盛饰)是个标准的东北汉子,性格粗犷、不拘小节。没有文化没有财富的农民是当时社会的最底层,他们饱受欺压,却是共产党最亲密的伙伴,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农民阶层的贡献。

导演马跃千详解《绝地归途》团战模式,有Battle更有对战争的思考

播出以来,安娜的人设在观众群众颇有争议。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安娜成为了小分队誓死保护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常常给小分队制造麻烦的“惹祸精”。 对于这个人物,马跃千道出了他的创作构思。

马跃千希望,观众在投入剧情的同时,也能看到人物的出发点和闪光点。

除此之外,东北军军官魏坤宁、有神秘身份的谭卓茹等,“抗日小分队”的其他成员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身份背景。

反方:以人物脉络展现日本军人群体真实的心理状态

代表日本阵营的反方团队包括小泉清(郭东文饰)、郭三(张释中饰),及后期加入的阿部宽(张岩饰)等。塑造这个团队,马跃千坦言意为真实展现当时日本军人群体对战争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展现集中在反方团队首脑人物小泉清的身上。

小泉清与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军人形象有很大的不同。

初登场时,小泉清是一个让人惧怕的战争狂人,他用劳工做活靶练习射击,瞬间杀害了二十八名劳工,极其残忍和疯狂。而到后期,他种种残暴的行径已经逐渐消失,在他的身上,甚至展现出一种第三方的冷静和客观。

从极度疯狂到极端冷静,这类日本军官的设定,十分新颖。

导演马跃千详解《绝地归途》团战模式,有Battle更有对战争的思考

对于小泉清的人设,仍要结合历史背景来谈。

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日本军部在如何处理这个事件上分成了两派,一方是不支持全面侵华的“不扩大事态派”,另一方则是狂热的“主战派”。马跃千坦言小泉清其实是两派混合的产物。

认真分析其行为,其实能够感受到他心理变化的历程。最初,小泉清是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者,因为坚信日本侵华战争必胜,所以他做出了种种极端疯狂的行为。

随着与“抗日小分队”的多次交锋,他在抓捕的过程感受到中国全民抗战的力量和韧性,这种能量是他从前没有发现的,此时,他对这场战争有了更清醒的判断。当认识到侵华战争必败的结局,他反而越来越冷静,这种冷静其实是从充满信心到彻底绝望的放弃心理。

这个人物的脉络,其实也暗藏了当时日本军人群体的普遍态度,从被煽动,被虚假的幻象蒙蔽双眼,进入疯癫扭曲的状态,到撕开假象,清醒看透结局。普通人的心理应该就是这种绝望到无力的感觉吧。

本剧开播以来,小泉清受到了网友的热烈讨论。一直以来,抗战剧对人物的创新往往集中在主人公或代表正义一方的群体中,鲜少在代表罪恶的反方身上多着笔墨,所以,抗战剧中的日本军官形象普遍单薄、标签化。《绝地归途》对反方人设的革新,既突破了人物形象的单一化,也能让观众在观剧的同时产生更多思考。

导演马跃千详解《绝地归途》团战模式,有Battle更有对战争的思考

导演马跃千(右)和韩栋(左)在片场

对于如何讲述“十四年抗战”史,马跃千的视角既独特又全面。在《硬骨头》中,他揭秘了鲜为人知的“东方马奇诺防线”;在《绝地归途》中,他又聚焦在日军在全面侵华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所做的准备工作。他总希望一部文艺作品带给观众的不止是精彩的画面,而是能引导观众认识和了解作品中讲述的历史。

《绝地归途》播出期间,马跃千常常会在网上看留言区的评论和弹幕,期盼着从中找到有关抗战史的某个问题,“我特别希望观众能够关注抗战史,对那个时期发生的事件有思考。”

【文/小熊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