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互聯網金融只剩下P2P……

數年前,當互聯網金融處在風口時,幾乎沒有人不看好,各種模式創新,各種市場前景,各種資金抱團,那種盛況遠不是現在的區塊鏈可以比的。數據可以說明這一點,廣義的互聯網金融包括眾籌、P2P網貸、第三方支付、數字貨幣等等,僅P2P網貸在高峰期時平臺數就超過了6000家。

但潮水總有退去的那一天!

互聯網金融僅剩P2P網貸“獨舞”

近期,互聯網金融行業最大的事件莫過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於3月末下發的《關於加大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整治力度及驗收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依託互聯網公開發售資產管理產品,須取得中央金融管理部門頒發的資產管理業務牌照或資產管理產品代銷牌照,否則視作非法金融活動。

這意味著互聯網金融幾乎只剩P2P網貸了,而之前的互聯網證券、資產管理等,要麼因為無法取得牌照,要麼受到政策嚴格限制,幾乎很難再繼續開展業務了。而之前不少打擦邊球的平臺,宣傳自己不是P2P從而避開監管,現在徹底尷尬了,如果不說自己是P2P,幾乎沒有其他定位。

好吧,既然要做P2P那就只能衝刺備案了,通過網貸備案拿到類似互金牌照的通行證,但這個難度一點也不低!

“次貸”P2P究竟有沒有存在的意義?

互聯網金融越做越小,越做越侷限,大到行業範疇,小到資產限額,不少業內人士都在思索,行業還有沒有存在的意義?

首先來看看當初行業的定位。P2P自成立以為就是作為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補充,服務傳統金融機構無法覆蓋的中小微企業和個人,這一點在8·24監管辦法中得到明確確認,為此監管還給P2P網貸賦予了普惠金融的獨特意義,而不少平臺也正是打著這樣的旗號逐漸發展起來。

拋開主觀能動性不談,P2P網貸不管是不是小額分散,又或者把資金借給最需要的人群,但本質上P2P網貸做的是銀行不願做的事,服務的也是傳統金融機構認為不那麼“優質”的人群,換句話說P2P網貸一邊接手了一堆次貸,一邊高喊著我們才是普惠金融的核心內涵。

“風險定價”或許是最終出路

雖然P2P網貸幹著髒活累活,但獵人認為這恰恰是網貸存在的特殊意義。從資金需求的法律意義上,每個獨立個體和法人都是平等的,都應該享受到公平正義的社會融資環境,而不是資源向少數人傾斜。

那麼,風險定價幾乎是P2P網貸的唯一出路。P2P網貸服務的群體或許沒有那麼優質,但是利率或許要稍微高一點,又或者設置一些補充擔保條件,最終只要能實現風險覆蓋,那麼網貸平臺就可以長期運營下去。

事實上,目前已經有不少網貸平臺通過資產規模化實現了盈利,當然其中不乏一些現金貸平臺。但獵人認為“網上高利貸模式”並不是P2P的最終出路,雖然他們也是基於風險覆蓋的模式,但如果借錢的人本身不賺錢,只能通過其他渠道還款,長此以往這個行業就危險了。

因此,P2P網貸一方面要找到真正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和個人等,另一方面要把一些惡意騙貸,或主觀動機不良的人排除在外,利率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這樣的風險覆蓋才有意義。

15%的資金成本能持續嗎?

據第三方統計,目前P2P網貸行業平均借款利率集中在15-25%之間,長期來看借款成本有下降趨勢。以15%的年化成本來看,這樣的模式可持續嗎?

不可否認,從銀行直接借款成本會比網貸或小貸公司要低一些,房貸5.8%左右的利率就不說了,個人借款通常在8-10%左右,如果有穩定的社保和公積金,或者有資產抵押,成本還可以再低一些。

但銀行的審核條件卻要嚴格得多。一般來說,個體工商戶要從銀行借款,資金流水和營業執照還有擔保抵押那是最基本的,此外審核通過後到下款也要近一個月時間,問題是大多數人還未必能達到條件,所以不少個體戶寧願選擇網貸。

以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為例,曾有批發環節的個體商戶向獵人表示,他們的毛利率可以達到10%左右,如果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這些個體戶可以將生意做得更大,利潤也會更高。

或許有人會問,15%借錢賺10%這不是傻嗎?但問題在於週轉率,別人可不是一年只做一單生意,通常一批貨運來,快的十天半月,慢的一兩個月就賣完了,一年假如能週轉4次那麼利潤是完全足夠覆蓋成本的。

行業將會更加規範健康

不可否認,政策對互聯網金融管得很死,至少從數量上來看,絕大多數平臺已經退出這個行業,但留下來的卻更加健康。

互聯網金融不管怎麼模式創新,本質上還是金融,金融的本質就是風險管理,因此資質是金融行業的先決條件,所以互金牌照制的呼聲在這幾年一浪高過一浪。

作為投資人來說,資金安全和穩定收益才是最重要的,除非你是職業羊毛黨,或者只是打算投機一把,不然平臺的多少對投資人並沒有意義。如果剩下的平臺不多,但都是相對比較安全的,這樣結局是不是會更好?

總而言之,在一些最嚴監管政策出臺後,互金的風口基本已經過去了,風投資本的溢價不會很高,行業最終大概率會走上牌照制,那麼平臺的安全性最終會回到金融行業最本質的風險管理能力上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