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说湘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有没道理?为什么?

专治湘口欠

王朔这句话大概是他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里演化出来的。鄙人的看法是:岂止是湘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中国历史上很多军队都这样,甚至连美军这样的外军也曾如此。下面,咱们一一看过来。

先来说湘军。湘军“内战内行”,主要是指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一支“地方军”摆平了“政府军”都搞不定的麻烦,确实厉害。这个大伙儿都知道,就不啰嗦了。另一方面,湘军“外战外行”也许不是很多人都清楚,这里举个典型的案例。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淮军一败涂地,湘军觉得自己机会来了,湘军将领吴大澂率军出山海关想扭转败局。战前,吴大帅做了两件事。第一,下令准备好几个麻袋,里面全是绳子。干嘛用呢?他认为打起仗来,会抓住许多日本战俘,得捆起来。第二,公开发布战斗檄文,自信心爆棚,来见识其中几句:“两军交战之时,凡尔日本兵官逃生无路,但见本大臣所设投诚免死牌,即交出刀枪,跪伏牌下,本大臣专派仁慈廉干人员收尔入营,一日两餐,与中国人民一律看待,亦不派做苦工,事平之后,即遣轮船送尔归国……”不料,事实狠狠打脸,湘军的表现比淮军还烂,可谓“一蟹不如一蟹”。

湘军不行,其他军队就行?

历史上,汉唐号称强盛,结果呢——西汉初年,刘邦的军队横扫中原,却在白登山被围,差点创造开国皇帝被外军活捉的耻辱记录。唐初,唐军被突厥打到家门口,内战高手尉迟恭根本不是人家对手,唐太宗李世民只好亲自出面,在渭水旁边答应屈辱条件,换取对方撤军……

连美军过去也是如此。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美军打得那么狠,其实是窝里横,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军这样的强敌过招,被打得满地找牙,马兹-阿尔冈战役第一个月就伤亡12万……

所以,还是睁眼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吧,只有看到外敌的强大,才会发现自己的弱点,才不会坐井观天,才不致夜郎自大,才有压力和动力去改进,实现部队的跨越式发展。


脑洞大开的历史

有网友问:王朔说湘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有没道理?为什么?其实这句话是在一次访谈节目当中出来的。准确来说,这句话说的并不正确。

我们知道在近代,湘军可以说是精锐部队的代名词,一直到抗战时期,很多精锐部队都有大量湖南兵。比如,我们熟知的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很多人说那是广西部队打的,还专门拍摄了电影,广西狼兵甲天下。

其实在中法战争,镇南关战役,湘淮军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广西部队,而且,冯子材的翠军其实是广东部队,只是50年代以后,翠军的征兵地,才逐步划归了广西。

到了甲午战争,湘军参加的战斗,表现说实话,都比较优异。在牛庄战斗,日军以11000多人大战2000湘军和3000武威军,战斗非常激烈,日军第5师团交战以后发现,湘军“穿铳于屋壁,装填无烟火药以击”,或者拿速射炮(机关枪)、急射炮阻击,火力强大,“如骤雨一时来注”,日军处于开阔地带,造成较大伤亡。

最后,虽然湘军士兵,损失2000多人,日军也伤亡389人。这在甲午战争已经是造成日军损失较大的战斗了。牛庄保卫战之后,清朝于1900年在牛庄最为繁华的西门外修建了湘军阵亡纪念坊,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已经不见了踪影。

在抗战期间,很多精锐部队都有大量湖南士兵,比如第74军,第18军,第5军等等。抗日战争时期,湖南战场是战斗最多、战斗最为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 抗战8年,湖南输送近200万青壮, 平均15位湖南人就有1位参加抗日。据统计,日军投入湖南战场先后投入的兵力有37个步兵师团80多万人。

我们最后说一个湖南老兵李宽的故事,李宽在1940年,只有13岁的时候参军,后来在军训结束以后,连长张吉祥问他,说你告诉,我晚上几次查房,都看见你在梦中哭。你实话告诉我,今年多大年龄?

而他的连长结婚3个月就上了战场。1943年11月,16岁的李宽跟着他的连长张吉祥来到常德,这是一座大多数人都无法再生还的城市。在这里连长的肠子都被打出来了,李宽急的大哭,以至于日军后来投降的时候,长官不断叮嘱大家:日军侵华打死了我们很多战友、兄弟,但明天日军投降,任何人不得向日军开枪,违令者枪毙。


深度军事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人,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的体制,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同时又借助于安徽本土的力量,发展淮军,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挽救了清王朝,使兵权落入到汉族手中,改变了满清的政治格局。

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数是儒生、士兵、农民。曾国藩与一些重要将领是同乡、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曾国藩治军重在思想纪律而不在技术性的训练。他为湘军写的军歌: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以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官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力地维护统治的军队。

湘军其营制采用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的束伍成法。陆军每营五百人,十人为队,队有什长;八队为哨,哨有哨长,统为哨官;四哨为营,辖为营官。水师每营为五百人,有长龙八艘,舢板二十二只,各十四人,每船为一哨。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

我们这里不谈湘军与太平天国的战争,就说湘军与法军一战。1884年3月,清军兵败北宁,滇桂边境局势危急。4月,清廷命当时湖南巡抚潘鼎新带兵前往广西,取代北宁战败的诸将,抗击法国,方友升统领所部二千人跟随潘鼎新前往广西。不久,方友升与另一位湘军将领王德榜率部在观音桥之战,打死法军无数,遭受重创的法军狼狈南逃。

尽管,湘军在清朝后期没有参加多少对外战争,但是也没有留下“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丑闻,所以这句话是不成立的!


张律明

首先要明确概念,什么是“湘军”?

我看很多人用了广义的“湘军”概念,把抗战时期湖南的军队和军人也算进去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抗战时期,湖南地方没有独立的军阀系统,湘籍军队和军人都是隶属于中央军系统或其他军阀系统的,不存在明确的湘军概念。所以我认为,王朔所说的湘军就是指清末曾国藩建立的那支湘军。

明确了概念,我们再来看史实。湘军“内战内行”没人有意见,那么外战呢?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因为“刺马案”的发生,朝廷大规模裁撤湘军,湘军在清朝对外战争的战场上没有多少表现的机会。有人拿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举例,但是这些战争湘军并没有发挥骨干作用,而且也没有打赢。最有讨论价值的还是左宗棠平定新疆之战。具体史实经过就不复述了,就谈谈我的看法。

第二,左宗棠部是湘军吗?左宗棠及其部下出身湘军不假,但是左宗棠这个人比较有个性,一支主张自己的部队和湘军保持距离,历史上也多称其部为“楚军”。所以把这支部队算成湘军,也比较牵强。

总之,我认为以平定新疆之战作为湘军外战的代表,比较牵强。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湘军外战的表现会怎么样呢?事实上,湘军是在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过程中的一次逆流,在全面接受西方先进军事思想有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复古主义,以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和体制打造的一支军队。这样的军队,面对太平军、捻军这样的农民起义军,具有当然的体制优势,但是面对现代化的西方列强,恐怕就难说有什么战斗力了。

所以,我认为如果真的到了外战的战场上,湘军的表现未必会比其他中国军队强到哪去,内行是谈不上的。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湘军部分参战部队的表现,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以湘军的作战意志和湘人的性格,就算打不赢,也绝不会做出给祖宗丢人的事!


明厉锋

言语上有些偏激,但细想一下,也有那么点道理,但是这种言论恐怕有失公允,或者确切一点的说,因为时代的一些原因,造成了这一结局。

首先事情的起因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当事人评价晚清的湘军所说的话,既然是晚清时代,他指的自然是以曾国藩为主,左宗棠为辅的湘军。



事实上这一时期的湘军可以说的上是当时陆上战斗力最强的中国陆军部队,剿灭太平天国,配合淮军歼灭捻军,震压多路农民起义,平定新疆阿古柏叛乱,在这一系列战事中湘军都是铁打的主力军,也可以说,在这一系列战争中湘军的战绩功不可没。

但是相必大家也都注意到了,上述发生的战争全部是中国的内战,平定新疆阿古柏叛乱有一定的外部因素,但核心还是维护国家的内部稳定,所以也算得上是内战,因此内战内行的名头是实至名归。

但是晚清湘军在对外战斗中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战绩,比较遗憾由于时代以及地方局势的原因,湘军在大部分时间没有对外派上用场,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湘军当时正在围攻安庆无法北上与英法联军作战,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之后淮军崛起,湘军开始不断受到打压和裁剪,到了中法战争期间基本是以淮军作战为主,参战的清朝军队中湘军成分的作用比已经不是很大了。

而到了甲午战争之前,曾经赫赫有名的湘军几乎已经消亡,只剩下少数部队而且基本附带治安军的作用,而不是清政府的主力战斗部队,甲午战争是湘军最后一次出现,1895年日军进攻辽东本土时,湘军重新被启用和扩充,紧急北上抗击日军,但事实的湘军早已被冷落多年,原有的领导团队早已消亡,临时扩编也造成队伍素质的下降,近而在随后的辽东牛庄之战中表现不佳。

牛庄之战是湘军的最后一次出场,清政府本来寄希望这是曾经闻名一时的湘军能够阻挡日军的进攻,不曾想仅仅一天的时间湘军把守的牛壮就宣告陷落,大量军火物资被缴获,湘军死伤被俘高达3000多人,而日军仅仅不到400人的损失,双方的损失比高达8:1,对比平壤之战叶志超没有下令逃跑前,清军与日军可以打成一比一的损耗,黄海海战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打出3:1的损耗,鸭绿江之战打出5:1的损耗,威海卫之战陆战,清军与日军打成4比1的损耗,牛庄之战湘军可以说是完败!这一张虽然也拼出了湘军的血性,但也打光了湘军的名气,即便在战后清朝重新整训部队时,湘军也没有在规划到建设范围之内,从而跟清王朝一样很快走向消亡。


辽宁资深球迷



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就看大家怎么理解了。

在清朝的历史上,先是有了八旗军,八旗军战斗力丧失了,就出现了绿营军。后来绿营军的战斗力也不行了,就产生了团练。

湘军就是这样产生的一支团练武装,湘军是曾国藩在参考历史上岳家军、戚家军和王阳明治军的办法后组建起来的军队。

湘军的军官主要以读书人为主,每营500人。十人为一队,队有什长;八队为一哨,哨有哨长,统为哨官;四哨为营,辖为营官。水师每营为五百人,有长龙八艘,舢板二十二只,各十四人,每船为一哨。

各营都由统帅来命名,由统帅来招募。因为士兵来源单一,基本上全是同乡同村的兄弟、亲戚,因此在战场上就能做到同进步,共生死。

这支军队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最终攻下了天京城,消灭了太平天国。



在太平天国灭亡后,湘军成了慈禧太后的眼中钉,被要求裁员到了几万人的规模。

之后,在镇压捻军的过程中,屡次失败,这支军队除了部分交由李鸿章指挥外,基本上就消失了。

最关键还在于,在镇压太平天国后期,这支军队快速腐败。为激励士兵战斗积极性,每攻下一座城,就准许士兵们抢劫数日。有了钱的军官和士兵就天天抽大烟玩妓女赌博,军队内部甚至还成立了黑社会组织。

因此这支军队基本上没有直接和外国军队交战的机会,并不能完全说外战外行。



因为后来的淮军和楚军,建军的模式都高度接近湘军,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可以说也是湘军的一部分。

湘军消失后,其中的军官和士兵也部分加入了淮军和楚军。

左宗棠的楚军在后来的平定新疆叛乱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间接上也可以说是湘军胜利了。


而接纳了不少湘军将士的淮军在外战中,就表现的比较差了,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中表现的相当之差,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都被日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说湘军外战外行,内战内行也是有道理的,但也不完全有道理。


新知传习阁

王朔就是一喷子。喷了曾国藩,不小心误伤了左宗堂。


王朔的逻辑是,曾国藩打太平天国没问题,剿灭捻军没有问题,但是面对天津教案,就成了彻彻底底的汉奸。

然而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曾国藩并不等于湘军。

曾国藩所部主要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和曾国荃两个能带领的军队,可以叫曾家军。

曾国藩之前最开始训练湘军的是,江忠源。不过江忠源居士的比较早,江忠源的这一部分湘军,最后也由曾国藩节制。江忠源部,后来做官最大的人应该是刘坤一,最后做到了两江总督。

曾国藩练军期间,王錱带领的一部分老湘营独立出去。他曾国藩长期交恶,谁也不理谁。为此,曾国藩和张亮基,骆秉章等人关系恶化很严重。

王錱死后,军队交给了左宗棠,左宗棠带领这支军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牵制曾国藩的作用。后来,左宗棠把自己的这部分军队叫做楚军,以表示和曾国藩的湘勇的区别。但事实上,很多人把这些人也叫湘军。

曾国藩远赴江西作战时,清廷把湖北巡抚的位置交给了胡林翼,胡林翼带领的军队叫做鄂勇,主要将领有李续宾和鲍超。胡林翼死后,李续宾战死,鲍超带领与余部曾国藩继续作战。


曾国藩的嫡系,实际上也就只有曾国荃。以至于在接到慈禧太后要求裁军的命令时,曾国藩就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让曾国荃裁撤嫡系势力,第二件事让曾国荃罢官回乡。这两件事儿,慈禧太后相信,湘军不会再造反,最重要的是,自己在打击曾国藩嫡系势力的同时,扶植李鸿章和左宗棠,他们两个人的实力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张。

第二,曾国藩的非嫡系势力,在左宗棠的麾下,发生了不少的对外战争。这部分军队毫无疑问应该归在湘军的范围内。

左宗棠带领湘军打赢了两场对外战争。

一场战争是平定中亚阿古柏入侵,威慑俄罗斯,归还伊犁。

阿古柏在中亚地区建立了浩瀚国,然后在英国,俄罗斯的支持下,挥兵东进占领了今天新疆,甘肃甚至陕西的大片土地。这时候左宗棠抬棺西征,迅速清除了阿古柏在新疆甘肃的势力。收复了新疆的同时,威慑俄罗斯归还了伊犁地区。

第二场战争是中法战争主要发生在云南广西,福建,台湾等地。

中法战争的西南战场,很多人记住了冯子才。然而冯子常被冯子材背后分别有两名将领,一名湘军将领王德榜,另一名淮军将领潘鼎新。

相对而言,冯子材只是一名先锋,而王德榜和潘鼎新才是主将。王德榜带领的湘军队伍在广西镇南关大捷中,立功甚多。

中法战争的西南战场,很多人记住了,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事实上当时台湾的是两刘守台,刘铭传之外,还有一名将领叫做刘敖。而这名刘敖正是左宗棠的爱将。

左宗棠的心血福建马尾船厂被法国军队彻底消灭,一方面是李鸿章避战思想,一方面是左宗棠提拔的沈葆桢叛变并归顺了李鸿章。这一点,再加上之前的海防争论,让左李二人水火不容!

刘铭传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左宗棠捐弃前嫌,从福建打通道路增援刘铭传,最终为东南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现在是个解构英雄的时代,但为中华复兴立夏汗马功劳的湘军,不能污蔑!

如果清末唯一打赢两场对外战争的左宗棠湘军是外战外行,我实在想不出近代还有几个人可以称作“民族英雄”。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近代,自陶樹曾国藩左宗棠以来的湖南人,始终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谭嗣同以一介书生,封疆公子投身维新变法,视死如归!

唐才常继承谭嗣同事业,发动自立军起义,却因军费被康有为贪污而功败垂成,何其可惜!

焦达峰带领湖南新军主力支援武昌起义,却被谭延闿抄后路而死!

即使是官场混混谭延闿,也是策动四川福建多个省份独立的重要角色。

黄兴,同盟会真正的实干家,真正在军事上打到清廷的伟丈夫,即使袁世凯对他也只能多加笼络。

宋教仁,近代最顶尖的宪政专家,议会民主的先行者。

这只是清末民初湖南人的很小一部分人,却也是近代史上绕不开的关键角色。

至于王朔,北京胡同里的一条混混,我不知道这样的人在清末民初能做点啥,也许顶多就是会玩鸟会唱戏的八旗子弟吧!

我上面提到了几个湖南人,帮我数一数吧?


历史知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个初中学历的艾滋病患者,哪里懂什么历史。

所谓无湘不军,抗战中国军的骨干力量就是湖南人。

以湖南地区作战为例,日军早在1939年就已经杀到湖南境内,但在湖南鏖战长达6年之久,发动了3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芷江会战这6起大规模会战,仍然无法控制湖南全境。

要知道,日军在华北作战,往往几个月就占领1个省,在湖南却打了6年最后灰头土脸的投降。

日军8年在中国大陆地区共战死60多万人,其中有一半以上死于湖南省,日军在湖南失去了2名中将,5名少将。

日军曾经这么说:想要灭亡中国,先要灭亡湖南!

为什么这样,自然是因为湖南人坚决抗日,绝不妥协。

抗战中,湖南平均每年为国家提供兵员二十六万多人,人数居全国第2位。湖南并非人口最多的省份,只有三千万人,在八年抗战中,却为抗战提供了二百一十万兵员,占全国募集人数的百分之十五,每百个人中参军人数的比例为全国第一。

当然,代价也是巨大的。

八年抗战,湖南人民死伤累计达到二百六十二万,其中死亡九十二万,重伤一百七十多万。国务院曾经发表过统计数字,称中国在抗战共死亡一千万人,按照这个数字,湖南在抗战中死亡的人数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大大超过各省死亡平均数,由此可见湖南在抗战中付出了最为惨重的生命代价。

这还是外战外行?

说话的人脑子长在屁股上吗?


萨沙

你只要问他一句,晚清有什么军队能打赢洋人能打赢日本的?他就不逼逼了。

不光湘军外战不行,淮军也不行,袁世凯的北洋军也不行,蒋介石的军队也不行,就没有一个能行的,承认现实没那么难,洋人和后来的日本就是比你军事能力高明一个层级。

然而把对象换成阿古柏的军队,换成蒙古的军队,就能打赢了。

我国的书上总喜欢强调奸臣或者满清误国卖国,似乎没有这些人,换一批君子来,就能打赢。这不扯淡吗?文人善于用笔吹牛,然而打仗是来不得半点吹牛的,叶名琛能吹吧,吹着吹着自己被抓印度去了。

他王朔也是个吹牛精,湘军是不行,那他旗人就行?他旗人早多少年就是废物点心了,更不要说他王朔家连个包衣奴才都算不上,闯关东的穷人娶了个旗人奶奶,就一口一个“我们满人”了。笑掉人大牙。


寻常味

王朔这句话没有道理。

湘军并不只有曾国藩的湘军,还有左宗棠的湘军,在对外战争中,湘军将领取得过不少胜利。

举例而言,中法战争中,有名湘军将领叫方友升,湖南长沙人,早年加入湘军,后随左宗棠进军新疆。1884年3月,中法战争中,清军兵败北宁,方友升受命率所部两千人前往广西,在观音桥之战中,方友升与另一位湘军将领王德榜共击毙击伤法军一百多人,湘军并未一触即溃。

但这并不是湘军外战最辉煌的战例,湘军外战最辉煌的战例还要属左宗棠率部收复新疆一战。这一战中湘军占所有清军的三分之一,在进军南疆的关键战役——达坂争夺战中,湘军收复达坂、吐鲁番,湘军作为先锋,打了几乎南疆所有的战斗,阿古柏的余孽也是湘军击溃的。

在后续的对日战争中,特别是守卫台湾的战争中,湘军士兵不顾朝廷不抵抗的命令,愤然反抗日军进攻,7000多湖湘子弟长眠台湾,所以宋楚瑜评价说:“我作为湖南人,可以很自豪地讲,湖南人是用生命防卫过台湾。”

湘军外战确实也经常打败仗,但要看到,当时中国所有军队在对外战争中,都经常打败仗,这里的问题不在于是不是湘军,而是整个清王朝的锅。

湘军以湖南人为主题,只要有统一的思想,就能发挥出十足的战斗力,杨度在《少年湖南歌》中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句话,用在湖南军人身上,是合适的,只要有有力的领导和统一的思想,目标明确,湖南人是能够战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