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今天,你会如何看待王朔的《我看金庸》?

165414

1

当年王朔吐槽金庸,说读了七卷本的《天龙八部》,第一本看完,第二本怎么也看不动了,觉得一道菜好不好吃不必全吃完,云云。


王朔写这文章时已经是上个世纪末了,金庸在大陆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了,当年我看《天龙八部》看的是是宝文堂版的黄皮小说。据说是盗版,但是质量真的很好,可惜现在一本也找不到了。


后来出的三联版,算是金庸小说的经典版本。


但是不管是那个版本,金庸的《天龙八部》都是五卷本,从来没出过七卷本,莫非王朔看的是什么绝版秘本的金庸?我们都没有看过。


其实看王朔的《我看金庸》,觉得他更多的是看的电视剧,而没有真正看过金庸小说。


王朔成长于打倒一切的打个年代,所以对于一切旧的东西他都目为虚伪,由于成长于部队大院,所以对于一切三环以外的人大约王朔都视为没文化吧,所以他才说:金庸小说是香港四大俗之一。


而他认为不俗的东西: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这些年过去了,除了电影学院好像都在没落,反而是金庸的小说这个最俗最没劲的东西反而基业长青,这颇有反讽意味。


2


当年王朔吐槽金庸,其实也是他的低潮期。


王朔当红时是在八九十年代,那时候他的小说写一部红一部,他的新京味小说甚至引领时代风潮。


那时候他是无暇吐槽金庸的,他正在忙着写小说拍电视剧。



当年冯小刚和王朔混的时候,据说为了讨好王朔,曾经背过所有王朔的作品。


而冯小刚电影中有着浓重的王朔的痕迹,尤其是他走红的电影《甲方乙方》其实基本是王朔小说的翻版,之前葛优和张国立还拍过一部《顽主》和甲方乙方剧情很像。


甚至在王朔小说中写过一个叫冯裤子的角色,据说是比照着当年的冯小刚写的,导演叶京也是当年和王朔一块玩的大院子弟,他拍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时,专门找了个和冯小刚长得很像的人演冯裤子。


到了1999年左右,王朔明显有了过气的迹象,小说写作已经进入了瓶颈期,而作品吐槽金庸,鲁迅,老舍让他在那一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余波甚至延续到了如今。


其实面对王朔的吐槽,金庸很慌,他当年还没有今日的地位,他对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很在意,尤其王朔又是纯文学圈里的,好像比通俗小说圈里的金庸地位略高。


对于王朔的吐槽其实金庸不理就对了,自然有很多金迷替他说话,但是金庸偏偏回应了,话里话外还有点示弱:


“我曾对王朔的小说给予过好评王朔与我不会有个人恩怨”


后来他的朋友张五常写了篇《我也看金庸》,帮助金庸说话,张五常后来说金庸对他这篇文章的反应:



可见金庸对这事的在乎。


3


今天,金庸依旧是巨擘。


而王朔的小说已经很久没人提了,高晓松说他现在关门研究禅宗。


当年对传统文化不屑一顾的王朔,不知道过了十八年,对金庸的印象是否有所改观呢?


=======完=======


文:薛白袍

薛白袍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10年过去,依然如是,我们看看1999年王朔怎么看金庸的:

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

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情节重复,行文口罗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

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

武侠小说本来就是通俗文学,就金庸的影响力而言在武侠中首屈一指,够得上武侠之代表,称得上四大之列,谈得上是社会现象。其实红楼梦当时也就是个手抄本,通俗和经典本来就无矛盾可言。王朔出文集那时,也曾京城纸贵过,销量比同时出的《追忆似水年华》好的多了,王朔那时也算一小俗,然而只火了一阵子,都还够不上“四大俗”之列呢。(咱就是个俗人)

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为什么是童话?看武侠和看言情一样,是对感情(豪情和爱情)的宣泄。因为它们虚构了一个尚武的奇情世界,充满了侠义恩仇和英雄主义。王朔说是歪曲了中国人的形象也是无可厚非,王朔在文艺评论中不当的引入了政治话语很不上道,同时也说明了他本人不爱看童话。(他早已经过了青春期了)

然而金庸对社会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在群众中的生命力远大于王朔,至少已三四十年不褪色,而且很可能持续下去。他的小说,对于没看过24史,少看了些经史子集的朋友,可以提高他们的品味,增加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能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加强爱国主义和全民族团结的教育,这是十分有益的,和我国主流媒体的立场也是一致的,所以不缺人叫好。

至于文学上的地位,我不敢妄言。金庸小说是类型小说,只能放在类型小说的价值体系里面评价,王朔说的很多缺点,有些是类型小说的构成要素,无法避免。不信可以看看中国十年来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王朔为何不分析一下版税上亿的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

王朔和金庸相比更贴近主流一些。但金庸的作品对传统的章回小说和武侠小说无疑是个前所未有的突破,把连载的通俗小说写到这份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然而王朔是个不懂武侠小说的人,而且文艺理论水平并不高,因此任何一个金庸的书迷都会找出王朔该文中各种槽点。

金大侠当年慨然回击过,妙趣横生,在此摘录:

一、王朔先生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对我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我第一个反应是佛家的教导:必须“八风不动”,佛家的所谓“八风”,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 失败是衰,别人背后诽谤是毁、背后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詈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佛家教导说,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

二、“四大俗”之称,闻之深自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

四、王朔先生说他买了一部七册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台湾版和内地三联书店版的《 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

然而金大侠大可不必和王朔较真的,因为那反而成全了他:

07年王朔作客《可凡倾听》,再提起金庸,说:

“怎么你了,你就八风不动了,说明你还是动了,要不怎么感觉到风来了”,“我拔旗子,擒贼先擒王,谁也别冒充宗师,不允许,板砖伺候,冒充大师就啐你,因为你不是完人。”

这真是现实版的《我是流氓我怕\n谁》。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说过:“人们对一个作家的评价,需要100年才能达成一致。你必须先等他的那些有影响力的朋友死了,然后再等他的追随者都死了,才能对他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对我自身而言,金庸笔下的“乔峰”让我明白了男人的“义”,“令狐冲”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豪爽”,“赵敏”的脚踝被摸开启了我的情窦,“段誉”教会了我“痴与专”的重要,“杨过”让我相信了要坚持做独特的自己,更美妙的是每次阅读时心境进入小说世界的梦幻体验。

世界在变,而侠义的精神不会变——这就是持续的生命力。

我想,过一百年我还是会感谢儿时结识了金大侠和他笔下缤纷的武侠世界,而即便是那个垂垂老矣的时候,我依然不知道,也不会关心——王朔丫是谁。


这里有头条上最好看的武侠小说连载


远歌小说

先说说金庸,金庸的小说为武侠类通俗文学,拥有的读者世界各地,成千累万。可以这样讲,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过金庸小说的人。金庸先生的作品,被誉为“成年人的童话”,给众多的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享受。再来说说王朔,王朔的小说,本人没读过,记忆中王朔的作品被拍成过影视,最让人难忘的是九十年代初的电视连续剧《渴望》,曾经感动了当时的国人。若说艺木上的造诣,对这二人,不予置评。但若说到阅读量和拥有的读者,我想金庸先生的作品是不容置疑的。再说到做人的态度,金庸先生也肯定比王朔强。记得九十年代末期,王朔写不出作品了,就以鲁迅先生为靶子,开骂鲁迅,在当时的文化界被众人怒斥。试想,连鲁迅都敢开骂的人,拿金庸来洗涮,就太正常不过了,对于王朔这样的人,最好是别去搭理,他骂谁说谁,权当邻家小狗叫了几声罢了!


王风77662802

即使十年前的当初,我也是这么评论王朔当时的《我看金庸》的:1、在写小说上,王朔有点天赋,这一点天赋就是写出了几本京味儿小说,但从小说本身的文学价值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要弱于王朔的那几本小说。2、王朔本人其实是一个大俗人,他那样公开的攻击金庸,其实是为了炒作,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个前些年我还读到过一篇报道谈到王朔在写小说方面其实有点江郎才尽了,所以他转而去搞影视方面的了,但又始终没有拿出能够媲美他的小说那样的东西来,所以他就干脆借攻击金庸爆炒自己一番,尤其当时正是金庸武侠小说在暴热的时候,不管姓王的还是姓张的,敢如此公开评论金庸的武侠小说,都会大大的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当然还是需要一点鉴赏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3、对金庸武侠小说的那样认识,其实大多数写严肃小说的作家、主流的文学评论家,甚至扩大点的说,有点小说鉴赏能力的业余文学爱好者也都可以做到如王朔那样的评论金庸武侠小说,只是王朔的话更糙一些,但没有人这样做,首先毫无必要,真有鉴赏能力的人自然懂得鉴赏,不懂得的人说了也没用,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和严肃小说完全是两个层次的作品,你去谈论它这个不足那个不足没有必要,通俗小说(类型小说)的鉴定标准中最重要的不是文学评论家的评论,而是畅销程度,你以为人家莫言、王安忆不懂这些?只是人家不愿意这样去批评,首先不去得罪人,何况还是金庸这样的即使在政界都已经是大红人的名人,其次两个层次的东西,通俗小说只能从通俗小说层次去评,如此王朔所攻击的那些问题其实不是问题,我以前也一直认为金庸武侠小说里往往太多巧合,郭靖怎么就能在返回中原的路上遇到黄蓉呢?很多中国读者会说无巧不成书啊,但是,要“成书”就需要合理的符合逻辑的铺垫,金庸武侠小说里这些都严重不足,但后来我逐渐懂得了对通俗小说的评判分析理论和特色,它要是统统都,那要么故事没法写、要么不精彩,要么写的又臭又长,但是“合情合理又合逻辑”恰恰是一部严肃小说的技艺方面的起码要求,做不到这一点根本就连严肃小说的门槛都跨不进的。所以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从文学价值、技巧等层面、角度去分析、评判金庸的武侠小说,除了得罪人,还吃力不讨好完全评不到位的。中国的通俗小说写作还只是八十年代才开始的,九十年代稍稍有所发展,直到现在都距离像样还很遥远,包括理论研究、现实评论都严重不足,反正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过一篇像样的分析、评判金庸的武侠小说的评论文章,而王朔那样的近乎攻击的评论,即使有理,也容易被人搅浑了水,也显得无理之极。


久卓子

首先说王朔,当年读王朔时,简直可谓是疯狂!那笔锋,那深度,那后现代哲学!什么词好就用什么词,崇拜的五体投地!感觉就是现今的大文豪!永远记得他那句,我是流氓我怕谁!而今,虽然他寂静了,但还有很多他的追随者活跃在主流媒体上。痞子文学!也许在上世纪末代表中国年轻人思想。而王朔流毒,一直延续在现在很多流行文学上!

而金庸的所有武侠作品,我都看过两遍以上。经典就是经典,谁也不能否定!也许再过一百年,我相信金庸小说还会留存,还会有人看。毕竟是武侠小说的巅峰!但我的偶像王朔就难说了。毕竟他代表着那一段特殊时期年轻人的彷徨和无奈。过了那一代,也许就没人能看的懂了。但他会永存,因为他写出了那代人的孤独和芳华。

王朔对金庸的评价,我认为是符合那个年代的思维。没有正确,也没有错误。所有年轻人都看金庸,可以说是高中必修课!但大部分人都没拿他当真,更没人说“我要当郭靖”。反而王朔的小说是文艺青年必读的入门教程,更多人都学着顽主说话,干着我是流氓我拍谁的事。因此,对于我们这一代看过王朔文集的人来说,王朔贬低金庸,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他就是那样!


王晓强30

当年看王朔的我看金庸,就觉得王朔的太过于偏激,对于金庸的种种评论失于偏颇。

再看看金庸先生的成就。

金庸,本名查良镛(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1924年2月6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金庸是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武林泰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金庸著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其中十四部书名的第一个字串在一起,编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

  他的小说既继承了传统白话小说的语言风格,又对旧式武侠小说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作了全面的革新。这些作品以古代生活为题材,却体现出现代精神,同时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而赢得亿万读者的喜爱,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金庸不仅是杰出的小说大师,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社评家。他写有近两万篇社评、短评,切中时弊,笔锋雄健犀利,产生了很大影响,曾被人赞誉为“亚洲第一社评家”

简单评价吧,金庸的成就远非王朔能够企及,十几年过去了,金庸热仍在,凡有华人处,必有金庸书。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都知道金庸,都读过金庸,又有谁知道王朔是谁呢?王朔给金庸差评,当时就有滑众取众之嫌,自古文人相轻,特别是王朔少年成名,见不得比自己牛的,对前辈出言不逊。好在金大侠有涵养够胸怀,没有回应,正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诸葛之亮关云之长

王朔不喜欢,不代表大众不喜欢,更加不代表高深文化层次的不喜欢。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曾对金庸赞誉有加,认为金庸写小说的水平,在古往今来都是少有的大家,所以冯其庸去世的时候,金庸还特地送了花圈。


金庸的小说已经超出了武侠小说的范畴,只能在金庸小说里看到打打杀杀只能说明自己的境界很低,正如一个人站在二楼往下看满地都是垃圾灰尘,可当站在摩天大楼上往下看,仙云雾海,气象万千。

读金庸的小说正是如此,正如练“天山折梅手”这套武功是永远也学不完的,金庸的小说是看不烦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在小说中看到的现象也就“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个人觉得读金庸小说只看出打打杀杀只能是中学生的水平。像读红楼梦,只读出宝黛爱情或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爱情悲剧小说,那认知基本上也就是中学生的水平。只是不知道王朔中学毕业了没。当然在那个年代没上过什么学,就出来写小说骗钱的人着实不少。


青埂峰下的鬼话

金庸的小说没看过一篇完整的,徒有虚名,古龙的武侠小说远在金庸之上,金庸的大侠和那个时代的抗日电影中擦着粉底,抹着口红,剑眉星目,怒骂日本鬼子,大义凛然的英雄一样,显得可笑。


雷电法王医生

正因为对电视剧中人饰演的不合原著中的描述!使我更喜欢看原著作品,陶醉于书中对女人的美丽描绘!久久不愿忘怀,因为对作品的喜爱,所以肯定会爱屋及乌,对金庸先生也充满了拥护和崇拜,当年十几岁时,立志要写作成为像金庸一样的小说家。欲望太多,克制诱惑力差,终归人海中!泯然众人矣!这个问题要追究倚天屠龙记,八几年,看书真的是七零八凑得看,不像现在,随心区域得看!那时候只要逮着金庸的书,无论几册,先看再说!当时我一同学,白天上课看倚天屠龙记第三册,被我逮到了。我就和他闹,我说你不给我先看,我哈老师说!上课看嘛,老师逮着就没收!所以当时的情景就是!同学说,我也是借的!要不你帮我看着老师,我先看,你放学以后看!给你一晚上时间!我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有了我的掩护,他到放学时间就看完了,事实上,他是走马观花得看完了,这还是在最近的同学会上他说的!我拿到书之后,飞速回家!吃罢饭!准备了两支蜡烛,(那时候小吗和奶奶一个房间睡,奶奶睡得早吗,睡觉关灯,所以我得准备蜡烛,以备夜战)当时我看的是三联版的,三百多页,我看到凌晨三点左右,也是走马观花,第三本是倚天屠龙记的高峰情节,看的我是热血沸腾,捡着高峰处看!以至于到现在看倚天屠龙记时都静不下心来!这就是金庸先生作品的魅力!王朔何许人也!我到现在才知道他和金庸先生还有这么一段!

最后我说一句,金庸同事们!大人不记小人过,别和王朔一般计较,他还是和我本家呢!


新配方赢配方

所谓曲高和寡,不少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只有有了一定文学基础和社会阅历才能完全看懂。

而最好的作品却属于层层剥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大众而可深挖,比如红楼梦,大众完全可看成父母包办婚姻来看。

所以所谓红遍华人世界的作品也许仅仅是因为小学生就能看懂,其中的道理相对简单而已。

简单举个例子,比如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如果现实中确实有这么一个人,根本就无法与人相处,所谓快意恩仇,不过是根本不懂得交流,一言不合就开打而已,不然的话阿朱怎么会死?还有洪七公,说杀的人都是恶人,你有什么资格说别人是恶人,估计冤死的少不了,不过是自吹自擂罢了,就扯上大侠了。关键是裘千仞听到这些以后羞愧地自杀,你见过哪个恶人不是因为价值观扭曲,而是一时糊涂?更觉得可笑。

那些完全靠彼此误会不解除推动情节发展的小说大抵如此,主角白痴而已。

之所以这么流行,是因为这些所谓正面人物有如此多的社会基础,现在所谓不理智的喷子不就是这种人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