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格拉条的前世今生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阜阳,想品尝一下地方特色美食的时候,我想,十个阜阳人要有九个会告诉你:去尝尝阜阳的格拉条吧。多少年来,这种既经济又实惠的风味小吃,被阜阳人视为本地的一种特色小吃。但格拉条到底是不是阜阳的原生小吃,一直众说纷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有关格拉条的前世今生吧。

阜阳格拉条的前世今生

阜阳格拉条

  格拉条属于面条中的一种。要想弄清楚格拉条的出处,首先我们要弄清面条的起源。中国的面条种类多不胜数,炸酱面、阳春面、打卤面、油泼面……无一不具有独特的口味。面条作为人类的主食之一,已经长达数千年,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早在汉代人们就已经比较普遍食用面条了,不过,当时不叫面条,叫“汤饼”。但古代的面条是怎样制作的,由于本人学疏才浅,没有能从书中看到这方面的记载,但面条最早起源于中国的说法的确是有历史依据的。这一点也是不容置疑的。

  面条是中国人的最爱,晋代束皙曾作有一篇《饼赋》,其中写道:“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言下之意就是说,在严寒的冬日清晨,若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条,既能驱寒充饥,又能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饼赋》还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了仆人们侍候主人吃汤饼时所表现出来的“馋相”:“行人垂涎于下风,童仆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这表明,吃面条在当时是上等人的享受,而一般平民则无此口福。

  在北方地区,如陕北,山西等地,有一种很普遍的小吃,名为饸饹(héle)。其名称的发音,面条的制法、形状与阜阳格拉条惊人相似,都是用格拉条机子(山西人称“饸饹床子”)架在大锅上直接挤压到滚开的锅里,面条粗硬,很有嚼头。不同的是,饸饹面的原料是豌豆面、荞麦面等杂粮,吃的时候浇上牛肉或羊肉汤;而阜阳格拉条的原料是小麦面,调制使用的是芝麻酱、豆芽、辣椒油等。由此可以看出,山西饸饹面与阜阳格拉条的确存在有许多共同点,唯一的不同点只存在佐料上。

阜阳格拉条的前世今生

山西饸饹面

  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饸饹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甚至更远的年代。《辞海》中关于“饸饹”的定义,解释为:“北方一种用荞麦面轧成的食品,参见‘河漏’。而对河漏的解释则是:“即饸饹,北方一种面食。王桢《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王桢是元代一位农学家,他的农学专著《农书-荞麦》中还有一句话,《辞海》上没有提及:“以供长食,滑细如粉。”也就是说,饸饹即是过去的“河漏”,外观滑滑细细像粉一样,在那时是一种家庭自己制作食用的食物,就像今天家里做的擀面条一样平常。由此可见,饸饹面的历史要比阜阳格拉条久远的多。而从两者之间所使用的制作工具与面条的形状以及对面条的称呼上来看,格拉条极有可能是从饸饹面演变而来的

  由于山西饸饹面的历史早于阜阳格拉条,又因其制作工艺极其的相似,由此推测,格拉条不应该是阜阳原生小吃。那么饸饹面的制作手艺到底是什么时候传入阜阳的呢,为此,笔者走访了几位老阜阳人,据几位老人讲,阜阳格拉条的原型就是山西的饸饹面,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被称为晋商山西人纷纷来阜经商,他们在阜阳不仅开办商行,还开有杂货酒楼,而饸饹面的制作手艺正是在这个时候被带入阜阳的。最早压制格拉条的机子不是八十年代普遍使用的千金顶,而是很笨重的木制格拉条机子,做起格拉条来十分费时费力。山西饸饹面最早出现在阜阳街头上时,由于“饸饹”二字阜阳人不理解,也因为“饸饹”与“格拉”的发音相近,被最初的食客误认为是“格拉”。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不经意的误认为,竟催生出了一种极具阜阳特色的小吃。

阜阳格拉条的前世今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饸饹面”到“格拉条”,期间已走过了近百年。经过近百年的进程与演变,格拉条早已成为独具阜阳特色的本土小吃了。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 后期,阜阳人根据本地的饮食习惯,开始对“饸饹面”进行了改进,就是把荞麦面改为了小麦面。最初的时候,阜阳人卖格拉条多在夏天,那个时候的格拉条就是一种凉面,生意人把压制好的格拉条一把把的摆放在笊头里,放在挑子的一头,另一头放凉水与调味品,然后挑着挑子走街串巷的叫卖。见有人吃格拉条时,就抖开一把放在凉水里冲一下,再放上豆芽、蒜泥等佐料就行了。

  虽然说格拉条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出现了,但远没有像今天这样受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的格拉条口味单一,配料简单,基本上用的就是豆芽。而山西的饸饹面的配料(山西人称作“潲子”)则是用纯羊油熬制的辣椒和百年老锅汤及新鲜味美的羊肉,辅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葱花、枸杞等十余种佐料,吃起来味道鲜美,香而不腻。这一点是阜阳格拉条远不能相比的。其次是当时的格拉条是一种季节性小吃,赚钱不多,许多人不愿意去积极的经营,甚至渐渐被人们遗忘了。所以,格拉条曾一度在阜阳城消失的无影无踪。

阜阳格拉条的前世今生

  格拉条第二次出现在阜阳城,大约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一次格拉条的再现,可以说是革命性的。首先是格拉条机子不再是木制的了,而是采用铁架千斤顶倒置挤压面条,省力了不少。而格拉条也多采取了店面经营,冷食热食随意,生意一年四季不断。二是对格拉条配料上的改进,除一直沿用的豆芽、蒜泥外,还根据季节的不同,添加了芹菜、黄瓜、豆角。同时,调料品也有过去的几种增多到十几种,以迎合不同人群的爱好。

  也许是改进后的格拉条更加适合了本地人的口味,进入2000年以后,阜阳格拉条日渐红火起来。格拉条店如雨后春笋般的林立在大街小巷。许多人都把格拉条当作早餐或午餐的首选,吃格拉条的人群中,有白领淑女,有建筑民工。更不乏富翁老总。大家在一起共享美食的情景,已经成为阜阳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