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寺鎮:“6+1”扶貧模式拓展貧困戶增收空間

“1”即產業。利用現有資源,充分挖潛本地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在光伏發電、小額貸款、到戶增收全覆蓋的基礎上,堅持系統化思維、多產業融合、全鏈條開發,因地制宜進行規劃定位,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養則養,精準確定特色產業與項目,充分發揮產業扶貧的核心帶動作用,使貧困戶穩定增收、穩步脫貧。

“1+貧困群眾”。採用土地流轉、到戶增收、入股分紅、種植經營、務工投入等多種方式,最大限度提高貧困人員的參與度,現仝家嶺軟籽石榴基地、坡根的梔子基地、李營的文玩核桃基地、趙灣的羊肚菌基地等共吸納鎮內務工人員500餘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員佔60%以上,貧困戶通過直接或間接參與種植養殖產業,每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特困戶通過兜底保障收益2000元以上。

“2+幫扶單位”。構建專業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大格局,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等幫扶部門在項目引進、產業培育、基礎設施改善等方面的作用,齊心協力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各幫扶單位共施援手,眾智眾力累計協調項目資金和幫扶資金1800餘萬元,全鎮共修建通村道路28餘公里,打機井40餘個,援建羊肚菌大棚、投建制種車間等。

“3+黨支部”。採取“黨支部+基地+農戶+市場”的模式,打造“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41個,創造就業崗位78個,解決3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轉移就業問題。藉助村“兩委”換屆,按照“雙優模式”,選優配強基層黨支部,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協調和引領作用。同時,切實加強村第一書記、村支書、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建設,在每村派駐2人以上的駐村工作隊,村組黨員幹部圍繞產業扶貧發揮了統籌謀劃、組織實施、示範引領作用,推進脫貧攻堅駛上“快車道”。

“4+專業合作社”。在全鎮22個行政村均成立了同富小康專業合作社,其他專業合作社19個,探索“一社帶多戶、帶周邊村”的扶貧模式,發揮合作社的引領作用,對產業基地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公司化運作,增加扶貧效果。並採取政府引導、農戶自願的辦法,動員貧困戶將扶貧產業發展資金入股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從事養殖、種植等,農戶3年後享受本金返還和合作社統養效益分紅,這一辦法使每個貧困戶每年可增收2000—3000元,拓寬了增收渠道。石佛寺鎮通過合作社已與周邊30餘戶困難群眾簽訂了結對幫扶協議,並帶動22戶困難群眾實現了穩定脫貧。

“5+互聯網”。利用阿里巴巴平臺建立了電商產業園,在真玉天地建立了電商孵化基地,境內電商企業6000餘家,線下O2O體驗店及規模化電商企業40餘家,電商培訓1360餘人次,吸收貧困人員72名從事電商。玉雕產業以鎮玉器廠為龍頭,從人才培訓、實習、創作產品一條龍提供服務,對所有貧困戶全覆蓋,對有能力、想致富的全保障。特色農產品對接縣電商產業園——同富小康大數據中心,推進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擴大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和銷售輻射面。

“6+生態農業”。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山、水、玉”有機融合,堅持全程綠色環保,實現“綠色”富民、“生態”惠民。在石佛寺趙灣、仝堂、仝家嶺、坡根等村,大力開展特色經濟林產業扶貧,鼓勵引導貧困村、貧困戶發展以桃、核桃、桑葚、梔子、石榴等為主的特色經濟林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羊肚菌大棚年綜合利用秸稈2萬噸,“綠色”惠民生,生態富民兩不誤。同時,以‘聘用一人護林,帶動全家脫貧’為目標,在22個行政村優先聘用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就地轉化為生態護林員、保潔員、護綠員等,目前已在建檔立卡貧困農戶中選聘了176名公益崗位,帶動了部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目前,該鎮以大仵營等6個村為主發展電腦雕刻加工帶動34戶105人從事玉器加工,以李營、仝家嶺等村為主發展“文玩”核桃及軟籽石榴1700畝帶動69戶貧困戶,以楊溝、馬一店等村為主發展優質小麥、有機蔬菜及中藥材、食用菌共帶動貧困戶120餘戶,通過“6+1”產業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254戶1026人,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