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神算師:朱元璋奪天下的祕密找到了,就是靠這“九言真經”!

大明神算師:朱元璋奪天下的秘密找到了,就是靠這“九言真經”!

朱元璋對弈圖

常遇春殺降的故事,暫時說到這裡。書歸正傳,在擊敗了張士誠後,朱元璋卻沒有乘勝追擊,反而修書一封,甚至稱臣納貢,也想重新維護好自己和張士誠的關係。

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張士誠雖然強大,但還不是最可怕的對手。朱元璋最大的敵人,是那個佔據三省之力,擁兵百萬的徐壽輝,或者說,是那個徒有其表徐壽輝背後的可怕陰影——陳友諒。

事實證明,即使沒有劉伯溫的輔佐,朱元璋的判斷也完全正確。

為了避開這個可怕的對手,朱元璋選擇了一個明哲保身,他接受了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先把自己的根據地搞好,完善各種的糧食儲備,絕不當出頭鳥,開始慢慢地壯大自己的實力。

所謂“高築牆”,就是把自己的城牆修得高聳入雲、堅固無比,這樣才能創建一個牢固的根據地。要不然的話,沒有一個堅固的城池,一個牢固的根據地,就沒有實力與敵人抗衡,就會徹底成為“流寇”,所以“高築牆”是成就自己霸業的前提。

所謂“廣積糧”,就是要愛民如子,多多收集糧食。要知道,在亂世之中,是個人就吃不飽,怎麼可能還有餘糧呢?因此在最初創業的時候,朱元璋收集糧食的辦法也跟別人一樣,就是橫徵暴斂。但這種做法,其實就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老百姓再怎麼種糧食也是被搶,所以他們就不種了,也就沒有可儲備的糧食了。

因此,為實現“廣積糧”的戰術,朱元璋採取了兩個辦法:首先,他下令,但凡得到天下者,必是得民心者,因此自己的軍隊不許搶老百姓的糧食,違者殺無赦,所以老百姓都特別擁護朱元璋的部隊,也特別願意為他種糧食;其次,為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增加糧食的產量,朱元璋還仿效了曹操的“軍屯制”,命令自己的士兵下地幹活,自己種田養活自己。這樣一來,不僅朱元璋轄區的糧食產量大幅提高,也為未來的基本國策“屯田制”,埋下了一個深深的伏筆。

所謂的“緩稱王”,就是不要急著稱王稱霸。要知道,當其他農民軍領袖頭腦極度膨脹,沒有虎皮也要扯大旗;家裡沒有幾粒米,也敢開大鍋飯,誓要稱王稱霸的時候,朱元璋卻充分利用了合縱連橫的手段,不斷地發展自己的實力,終於成就了一番偉業。

反之,如果首先稱王稱霸,那隻能是樹大招風、拔苗助長,太急於求成了,結果只會適得其反,所以那些最早稱王稱霸的人,全都死掉掉了。唯有那些韜光養晦、隱忍不發的人,才知道這個“緩”字的重要性。要知道,“緩稱王”的真正意思,不是不稱王,而是要先埋頭髮展自己的事業,等到事業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水到渠成的時候,自然就可以稱王稱霸了。

總之一句話,朱元璋之所以奪得了天下,很大程度就是這“九字真言”的功勞,這也成為朱元璋的立國之策。

當然,朱元璋也清楚地知道,即使自己再怎麼韜光養晦、在家裝孫子,早晚有一天,他也要和自己的兩個鄰居決一死戰,才能將自己的一番偉業變成現實。

那麼,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陳友諒和張士誠這兩個人中間,朱元璋應該先拿誰開刀祭旗呢?

按照諸位將領的意思(沒有劉伯溫),應該先拿張士誠祭旗,首先這個哥們比較慫,二是他特別有錢,所以應該先收拾他,並利用張士誠江浙一帶的財富擴張自己,這樣才能與陳友諒一決雌雄。

對於諸位將領的這個建議,朱元璋先是表示了同意,然後他委婉地告訴諸位將領:你們這個建議非常地好,也很有道理,但是你們沒有看見這個問題的關鍵。要知道,張士誠的性格特點是“器小”,而陳友諒的性格特點是“志驕”。

器小者,墨守成規,凡事絕不出頭;而志驕者,勢必好高騖遠,凡事都要插一腳。因此根據這兩個人的特點,如果攻擊陳友諒,張士誠絕不會救他;反之,如果咱們攻擊張士誠,陳友諒必定傾盡全力來救,到時候咱們就腹背受敵,也必敗無疑了。

高,實在是高!

如此之見解,如此之膽識,此人不取天下,何人能取?如果不為此人效忠,除了自己單開門戶外,劉伯溫還能為誰效忠呢?

《軍師聯盟之諸葛亮劉伯溫2卷本》噹噹5折包郵,京東6.7折基礎上滿300減1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