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述評|臺海“碰瓷”?美國“悠著點”!

獨家述評|臺海“碰瓷”?美國“悠著點”!

孫紹波/畫

吳健/文

近來,美國發出的“雜聲”分貝有所抬高,其中刺耳的莫過於美軍考慮派軍艦通過臺灣海峽。6月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就此回應: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美方應切實恪守“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慎重處理涉臺問題,以免損害中美關係和臺海地區和平穩定。這番措辭比較柔和,但“綿裡藏針”,立場明確而堅定,那就是曾經美國軍艦橫衝直撞的臺海,已不再是“冒險家樂園”了,“碰瓷”有風險。

美國某些貿然舉動或言行,會讓“臺獨”分子產生一些非分之想。其實,仔細觀察這些言行的規律,能發現它們不過是美國國家利益擺佈下的“小軍棋”,“要你時別高興,不過是馬前卒;不要時得識相,趕緊悄然閃人”。

英國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有“理性人”概念,意思是人的行為取決於經濟動機,人會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且人的行為是通過理性思考產生的,所以叫“理性人”。“國者人之積”,國家亦如此,國家行為大體建立在國家利益的函數關係上。就美國而言,當年干撓新中國解放臺灣時,是以意識形態冷戰為出發點,圖謀威脅包括新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陣營。而隨著世界格局改變,美國意識到與中國交往符合最大的國家利益,才在1979年依照“斷交、廢約、撤軍”的原則,斷絕與臺灣當局的軍事關係,廢止“美臺共同防禦條約”,與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而1978年11月18日參加完“藍星演習”的“中途島”號航母也成為最後一艘“協防”的美艦。

然而,美國為了不可告人的陰暗心理和目的,仍推出所謂“與臺灣關係法”,繼續對臺售武,妄圖留下一些可供操弄的稻草。特朗普上臺後,商人討價還價、見利忘義的偏執心理,使得華盛頓某些人的偏執聲浪高了起來,甚至有人叫嚷要“更強硬”,以至於動足壞腦筋,把“碰瓷”也列入圖謀之中。其中頗具“眼球效應”的軍艦“航行自由行動”也被視為“選項”。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詹姆斯·霍姆斯曾形容:“和平年代,國與國之間的軍事較量,幾乎都體現在海空較量上。”

然而,萬變不離其宗,不管美艦是不是“碰瓷”,都不過是“過客”,根本改變不了臺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事實,也改變不了中國必將實現祖國統一這個歷史進程。歷史證明,臺灣問題雖然不時會受到一些外部因素干擾,但中國的綜合實力決定了,我們完全有能力排除一切干擾實現祖國統一,決定著祖國統一的最終方向。

早在2016年,等待入主白宮的特朗普曾以通電話的方式,試圖質疑“一箇中國”政策,可這些舉動更像是一種商人式的“小聰明”和吸引眼球的即興表演,面對意志堅定的中國,特別是面對美中遠大於分歧的共同利益,特朗普又表示充分理解“一箇中國”並將奉行該政策。“軍艦過海峽”之類“碰瓷”式的鬧劇,不過是往傳統菜餚裡多加點美式大麻,就看我們如何去動筷子,“水來土掩”。

雖然臺灣海峽是國際水道,但美艦真敢從那裡走,顯然是對中國別有用心。現實是,如果真走出這一步,美方的不舒適感將與它帶給中方的不舒適感相差無幾。僅就軍事能力而言,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埃裡克·佩德森就指出,過去五年來,中國近海防禦能力發生質的變化,從整體態勢感知到“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能力都有顯著提高,而且中國不止在東南沿海建立穩固的海防,在西沙、南沙群島的國防建設已達到相當程度,構成綿密的“海上長城”。鑑於人民軍隊日益充分的現代化建設成就和日益增長的戰鬥素養,可以確保在“有事時”胸有成竹,一擊制敵。這一點,已經連我們的對手都不得不承認了。在之前曾經有過的“較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美國凱託學會高級研究員道格·班多曾說,特朗普身邊的圈子流行這樣的理論:美國只需用少許火藥,就可以震住別人,但不要忘了,冒犯一個處在上升中並只會越來越強大的大國的核心利益,只能招致災難性的後果。“美國在今天的最重要的利益是維持和平,而不是挑起衝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