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房子除了让我们一无所有以外,还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那些伪中产家庭不过是这些普通家庭通过当稳了房奴进化而成,脆弱,并且拥有普通家庭所有的负面情绪。过去十数年的房价攀升,那些对房子有切实需求的人面对上万,数万,十几万的每平米房价,因为彻底被“涨”怕了,也有实在的需求,只好把全家上下多年的积蓄交了首付,被房子束缚着走上房奴的道路。如果说一、二线城市工作的薪酬确实比较起来算不错,但城市的房价是仰望后只可以看到雨雾而不能见顶的高度,更多的人即使东拼西凑连首付也不够,或者被贷款条件限制,落入想当房奴而不得的地步。

当了房奴就会更幸福?你买的那套房子就代表着你拥有了伪中产家庭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可以俯瞰还没买房的普通家庭?只怕你不敢请假求着加班,到处找副业赚钱,不敢生病不敢消费吧?银行的房贷时时刻刻用那条看不见的鞭子驱赶着你更努力,你的房子值多少钱你就背负着多少贷款多少压力。设想一下未来的几十年都会这样被驱赶着,不能有任何意外,最终中年或老年的时候还清了贷款,成功的跻身伪中产阶层。为什么还是伪中产?没错,并没有脱掉个“伪”字,因为那是你唯一的房产,刚需住房,你的家庭财产除了这套房子,还是一无所有。

那么三、四线城市会好一点吗?三线四线城市的房价用当地的工作薪酬水平去衡量,也是个不可企及的高度。购房对于这些城市的人来说其残酷和烈度丝毫不亚于大城市。至于那些五、六线城市,压力并不比我们想象的小。自嘲生活在六线城市的朋友说的一段话十分深刻,二十年前月薪1000元的时候房价混乱但集中在1300-1600,那时看起来稍微偏远现在却是绝对的市区的区域还有1000的房价出现。两年后月薪1300,房价1800,;再两年房价2200,月薪1500,;然后受到小城市发展的限制,薪酬到2000上下用了近6年,房价升到了2800。现在房价所谓精装房6000起步,毛坯4800,薪酬到现在离4000这个关口还有点距离。朋友的说法,买得早就能成为有钱人。可是按照这样收入,不管什么时候,买房的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都是个天文数字般的巨款。但不可否认的就是,这种不创造财富增长的的购房行为是拉开普通家庭之间财富悬殊的关键,买的早,你就比别人更有钱。

如此疯长的房价,给还没有买房者一个恐怖的信号,更早更快的“卖身为奴”,你还有希望在更年轻的时候还清贷款,感受下稍稍轻松的生活,否者你就要一直生活在焦虑和失望之中。还是看看朋友的实际例子,终于在前年购买了一套房子,完全是豁出去的态度交了首付。一直看着房价节节攀升的朋友在焦虑和恐惧中拼命的赚钱,受限于自身能力只能更加的辛苦,忙的昏天黑地经常好几个月看不到人。筹到了所有可以凑起来的钱交了首付后继续投入工作,“自己一家三口可以不和父母挤在60平米房子里是我的动力和希望”,朋友说“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这个月要还的贷款数字几乎要让人眼前一黑”。据我所知朋友买的那个房经过了一段楼盘烂尾,也不知道那段他怎么熬过去的,幸运的是不久成功解决了。“房贷逼得我只能有最低的生活标准,衣服挑打折的买,能走路就不坐车,一年打车不超过3次。“健身在家里用最简单的器械,衣食住行除了保证正在上学的孩子,其他的都压缩到最低”“新房的装修还没着落,孩子学费、补课都是开支,还要考虑不远将来大学教育的支出”“推掉聚会,朋友的饭局,甚至由此疏远了一些朋友,就只是为了少点支出”

今天的中国,房子除了让我们一无所有以外,还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上面这些话有没有引起你的共鸣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后半辈子要为自己的房子一直奋斗下去。看数据在2017年居民消费性支出增幅下降到5.9%,这是近30年来的首次出现的最低值。为什么民众不消费了?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手里的钱都被房地产市场这个洪水猛兽吞噬得一干二净,上面的例子就是一个实证。都到这个地步了,谁还去消费?!(不要说那些全国全世界买买买的群体,那是真正的中产家庭和富人阶层在表现,前面没有那个“伪”字的)央行不断的货币增量投放政策一直想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刺激实体经济的振兴。这些增量货币不断的被高房价虹吸,在造就更多房奴和抽干实体经济的“金融血液”的同时,还造成了通胀的恶果。

任何一个没有可以让年轻人安居下来的城市,那么它就代表着阶级固化,流动停滞;同时也是没有安全感、没有幸福感、没有希望的城市;高房价不但让我们单身不敢结婚,甚至连孩子不愿也不敢生。并不增长创造财富的高房价除了既得利益者的暴利,对一个城市的负作用可以直接扩大化联想到全国。房子不止消耗掉了过去和现在,还正在消耗着我们的未来!

请关注发评论,有没有比我朋友更励志更……更有深度的见解?!畅所欲言吧,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