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

荐读!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

導讀

一樣的學校上學,一樣的老師上課,為什麼有的同學功課遙遙領先,成了令人羨慕的尖子生?有的同學卻落後於人,成了班級裡的差生?

荐读!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

難道是他們智商各有高低?

其實,智商絕不是形成差生、尖子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據研究,每個班孩子的智商水平大致是相同的,在一個40人的班級裡很難找出1個智商過低或過高的學生。

那麼尖子生們都是如何煉成的?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尖子生,這其中的秘訣就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荐读!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

習慣是一件很強大的事情,日積月累的堅持,就能把習慣轉化成一種力量。

以下8個學習習慣

請分享

荐读!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

1

常設小目標

目標包括兩類,一類是長期穩定的目標,短期內不會變化,這個不用多講;一類是短期小目標,包括一分鐘目標。這一類可變性很強,但對學習成績起著決定性作用,卻恰好是多數同學忽略的,值得一提。

有人曾經專門對大學生的三十多項品質進行統計,發現其中絕大多數對學習成績幾乎沒有影響,而真正能左右成績的只有一個品質——自控力。而“常設小目標”就是訓練自控力的開始。

荐读!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

比如,要求自己每次課前一分鐘不講廢話,而是回顧一道昨天的錯題知識點;

如果習慣用右手,偶爾可以有意識地用左手;

可以強迫自己說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思維清晰,邏輯通暢……這種小目標不會讓你獲得多少知識量,卻能在不知不覺中讓你的自控意識越來越強。

能管住自己,也就擋住了各種學習上的負面干擾,如此,那個“大目標”也才會更接地氣,這就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

隨處學習

尖子生善用零碎時間,每天在晨跑中,吃飯時,課間、課前、休息前等零碎時間裡記憶詞語,背誦公式,破解疑難,調整情緒。

無論怎樣各具特色,有一點他們是一致的:保證學習時間,學會見縫插針利用好空餘時間。

荐读!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

碎片化的學習真的很重要,不要小瞧了這些零碎時間,利用好了,一天完成的學習任務能翻倍。

3

講究條理

將重要的學習用品和資料用書立裝好,分類存放,避免用時東翻西找。

每天有天計劃,每週有周計劃,按計劃有條不紊地做事,不一曝十寒。

沒有條理的學習、複習,是很容易造成時間浪費的。條理清晰,能保證我們把時間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4

追根溯源

學習最忌死記硬背,特別是理科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論學習什麼內容,都要習慣性地追根溯源,這樣學到的知識才似有源之水,常新;有本之木,常青。

像數學、物理等學科,我們熟知的練題模式是將題分為A、B、C類,總結出相應的解題套路,做題時就用這些套路去套。如果你的套路足夠多,的確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還不能舉一反三。

荐读!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

但如果在學習各種公式、定理時,能夠養成追根溯源的思維習慣,更注重公式來源而非公式本身、解題套路,最開始可能不適應,久而久之就能舉一反三,學習效率反而倍增。

5

深度閱讀

還有一項一定要鍛鍊的技能就是“閱讀能力”。

這個“閱讀能力”不再是能閱讀多少字的文章,能獲得多少知識,閱讀速度有多快,而是能通過閱讀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過去的閱讀重在獲得新知,而中學階段重在訓練思考能力。

此時,不僅需要獨立去閱讀一些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與高層次的思想對話,還要改變過去被動接受信息式的閱讀方式,改成“帶著問題去經典中找答案”的閱讀習慣。只有這樣,才能讓閱讀能力和思考深度真正上一個臺階。

6

勤于思考

這一條是重中之重,應貫穿於聽課、做作業、複習等各個階段。

荐读!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

比如:做完一道題後,要對答案,這裡應有一個反思的過程,要弄清這道題考的是什麼,用了哪些方法,為什麼用這樣的方法,怎樣才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7

學習互助

與同學開心地相處,遇事不斤斤計較,寬容豁達;珍視同學間的友誼,在學習中互相支持和幫助,經常一起討論學習中的問題,使用不同的解題方法並相互交流心得。

荐读!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

有了這種和諧的同學關係,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保持較高的學習效率。

8

自我調整

不迴避問題,遇到問題能通過找老師、同學或者自我反思進行調節,摒棄外界和自身的壓力,自覺地放下思想包袱,化壓力為動力,不管是課業繁重時還是輕鬆順利時,都保持一顆平常心。

不斷地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在這樣不斷的積極心理暗示下,信心值就不斷上升,從一點信心都沒有逐漸到有了不可動搖的信心。

—— 好習慣 好人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