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老三屆院士陳政清憶高考:科學家的夢想曾遙不可及

人物丨老三屆院士陳政清憶高考:科學家的夢想曾遙不可及

▲陳政清,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政清,工程力學專家。1947年10月出生於湖南省湘潭市,籍貫湖南省邵東縣。1981年和1984年相繼獲湖南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獲固體力學博士學位,先後在英美兩國留學歷時兩年。現為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兼任國家973計劃“製造與工程領域”諮詢專家組成員,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曾任中南大學(原長沙鐵道學院)土木建築學院院長,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

陳政清長期從事橋樑等大型結構的工程力學問題研究。最早解決我國懸索橋和斜拉橋的三維非線性設計計算問題;在橋樑風工程理論與應用方面有重要貢獻;發明了永磁式磁流變減振技術和電渦流減振技術。研究成果成功應用於我國多項重大工程。

1966年高中畢業,1977年重新踏入高考考場,此間漫長的11年時光裡,老三屆院士陳政清曾無數次感嘆遙不可及的科學家夢想。直至恢復的高考再次點燃希望,考取湖南大學力學專業,隨後的一路,陳政清都在和時間賽跑,追趕科學家夢想。

我的高考遲到了11年

1977年10月21號,國內各大媒體公佈了恢復高考的消息,這個特大喜訊激活了數百萬知識青年荒蕪的心田。與大多人不同的是,陳政清提前20天得知了這個消息。

40多年過去了,陳政清仍清晰地記得那一幕。十年來從未來過他工作地方的母親,趕了一天的路,從湘潭老家來了。當時正在岳陽錢糧湖農場總場中學任高中老師的陳政清看到母親的身影出現在教室外,第一反應是家裡出大事了!

“果然也是大事!是國家準備恢復高考了!”對於母親捎來的這個消息,陳政清第一反應是完全不敢相信。再三和母親確認消息來源是在湖南大學教書的大姐,仍是將信將疑。

“這種太想相信又不敢相信的感覺,估計我們老三屆最有體會。”1947年,陳政清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一個商店職員家庭,善良的父母與和睦的家庭給了他良好的教育和個人修養氛圍。“從小就嚮往當一名‘科學家’、‘工程師’,不僅學有所成,還能造福全人類。” 然而,像當年許多青年一樣,陳政清的科學家夢想未能在時代面前有所例外。1966年6月13日,高考推遲半年進行,而後就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正信心滿滿準備報考半導體專業的陳政清傻了眼。“眼看考大學的機會沒有了,大家除了無奈,還是無奈,這不是我們能左右得了的事情。歷史跟我們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許多人因此改寫了人生。”

1968年12月,一紙通知,全體老三屆學生都下放農村,成了“知識青年”。陳政清被下放到了位於岳陽市的錢糧湖農場。

那是一段漫長又迷茫的日子。陳政清下放的錢糧湖農場屬於國營農場,經濟待遇比插隊落戶的知青好一點,但自然環境極其惡劣,下鄉一年後他就得了急性血吸蟲病。

1970年,國家試點首次從工農兵中推薦大學生,但採用推薦制,與陳政清無緣。1973年,“復出”的鄧小平主抓教育,提出“推薦與考試相結合”,陳政清似乎又看到了一線曙光,參加了考試和體檢,但被告之“有血吸蟲病”,失去了推薦資格。比第二次與高考失之交臂更打擊陳政清的是,隨後出了“白卷英雄”張鐵生,試行一年的考試製度又被取消。感覺大學夢徹底破滅了的陳政清於1974年底結了婚,妻子是一同下鄉的知青,1976年當了父親。

“雖然母親為了讓我專心複習,把我的小孩都接回了老家去帶,我還是直到10月21號高考恢復的消息完全公開,才真正相信,等了11年,我終於等到了高考!”多年後,這批老三屆談起這一幕,有人直用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表達當時的心情。

人物丨老三屆院士陳政清憶高考:科學家的夢想曾遙不可及

▲陳政清的高中畢業證書

高中畢業11年後,仍考了個地區數學第一

相較於很多荒廢了學習的考生,對學習有著驚人的熱情的陳政清對高考信心滿滿。“在大的歷史背景下,我談不上什麼遭遇坎坷的路,只是比較漫長的路而已。這一路走來,環境在變,身份在變,唯一不變的是我對科學這件事情的興趣。無論有條件還是沒有條件,我都堅持看書學習。相信經過這麼多年的準備,高考絕對沒問題。”

到錢糧湖農場的第三年,有知識的陳政清被“選拔”到農場七分場中學當初中老師。兩年後,又被“提拔”為總場中學高中老師。由於老師少,學校哪門課缺老師,他就教哪門,數學、物理、化學等等都教過。利用教書的機會,陳政清如飢似渴地閱讀了大量書籍,不僅大學的高等數學、無線電基礎等課程都自學完成了,連馬克思主義也講得出一兩個道道。農村夏天蚊子多,陳政清就穿上長筒膠鞋看書,這曾被當作笑話在“知青”中流傳。

終於有機會去實現讀大學的夢想了,1977年11月填報志願,陳政清鄭重地填下“復旦大學數學專業、湖南大學半導體專業”。

就這樣,陳政清一邊當著高考補習班的老師,一邊自己複習著,一個多月後的冬天,30歲的他和他的學生們一起走進了高考考場。

那年高考語文題的難度,陳政清覺得連今天的初中都不如。他記得很清楚,第一題是把一句拼音寫成漢字,就是毛主席語錄的一句話:“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那年的數學最後一道題是有點難度的高等數學基礎題,基本上沒人做出來。”陳政清記得考完數學出來,馬路上到處都是人,大家一堆堆在議論考題。自學完高等數學的陳政清老師一下子就被大家圍住了。成績出來後,大家都知道就是那個農場老師數學成績考了岳陽地區第一名。

考完數學後,考場的人一堂比一堂少。“高考停了這麼多年,誰都不知道高考怎麼回事,很多人根本沒來得及複習,多數抱著這樣的心理:今年先試一下水,不行明年再考。”

胸有成竹的陳政清等來了自己的錄取通知書,整個農場都傳開了,不少人來給陳政清道賀,但是他卻心情複雜,因為通知書上赫然寫著“湖南大學力學專業”。這讓陳政清百思不得其解:數學考第一,為什麼復旦沒有錄取我?為什麼湖大沒有把我錄到半導體專業?

後來,從各個渠道得知,當時認為年紀大的考生今後發展潛力不大,錄取偏嚴。加之眼睛體檢“色弱”,所以被錄到了力學系。

儘管不是夢想的專業,但是畢竟上大學的機會已然擺在眼前,年齡也不允許再有選擇的機會,陳政清還是決定進入大學學習,從此開始了他與湖南大學40年的緣分。

與時間賽跑,追趕科學家夢想

1978年3月入校,陳政清已經30歲了,是全班年齡最大的同學,並且已經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

上大學之後,面對遲來的學習機會,陳政清十分珍惜,“我這麼大年齡了,再也不能耽誤了,咬著牙也要與時間賽跑。”

當然,感覺時不我待的不僅是陳政清,而是歷經艱辛終於得以改變命運的這一代人。“高考恢復改變了以往許多人聽天由命的觀念,大家都覺得有了盼頭,知道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處境,所以都如飢似渴地學習著各種知識。”

對77級而言,最大的學習困難是學英語。自60年代開始,幾乎沒有學校開設英語課程,大學都是從零開始。所以回憶起來,陳政清稱當時的湖南大學學英語有三宗“最”。

一宗是每晚8點半開始“最安靜”。每晚8點半,整棟樓可以聽到各種錄音機發出的歡快開場音樂《音樂瞬間》,緊接著就是“歡迎各位收聽由何麗達主持播講的《英語900句》”。節目的那段時間裡,整棟樓除了廣播,聽不到別的聲音,看不到人在走廊裡行走。

二宗是每週日晚電影場有五分鐘“最熱鬧”。當時大學生們週末唯一的樂趣就是看電影。大操場上架一個高大的幕布,大家搬個凳子,買張一毛錢的電影票。那時只有一臺放映機,一場電影至少要換一次膠片,換片時間有五分鐘。“每到換片這五分鐘,大家趕緊拿出英語書讀,整個操場一片哇哇哇的英語朗讀聲,那場景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蔚為壯觀!”

三宗是每天打飯時“最三心二意”。當時糧食定量,飯菜票分開,食堂買飯速度很慢,每個窗口都要排長隊。於是在湖大的學生食堂,每天都可以看到一手拿著飯盒,一手拿英語書的排隊“長龍”。

比起同樣從零開始的同學們,30歲的陳政清學英語還有一樣格外的困難。“我有神經性耳聾,高音頻的音標聽不太清,第一堂英語課幾乎沒有聽懂教授的一句話,非常‘恐怖’。”為此,他咬牙花巨資買了一個收音機,連睡覺都戴著耳機聽,一個星期後才開始聽懂課。英語書不離手更是標準配置,每晚10點熄燈後在路燈下看半小時,每天早上6點起床晨讀一小時。四年堅持下,英語不再是難題。

相較於錄取時因落差產生的對力學專業的牴觸情緒,隨著時間推移和學習的深入,陳政清開始領悟到力學科學的無窮奧妙。在湖南大學7年,陳政清師從當時被譽為國內塑性力學“三巨頭”之一的熊祝華教授和結構力學的王磊教授,相繼獲得學士、碩士學位。在那個研究生像大熊貓一樣珍貴的年代,他沒有忙著找工作和賺錢,而是繼續和時間賽跑,追趕科學夢想。1984年,又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固體力學的博士研究生,師從清華大學杜慶華教授(後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嵇醒教授。

接觸陳政清的人都感嘆,陳政清對學習有著驚人的熱情。博士畢業時已經40歲的他,仍然一有學習機會就會抓住不放。1991年,英國有一個面向中國政府的專項資助項目,陳政清順利地通過了由英方組織的考試,考取了英國文化委員會獎學金。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學習期間,他學習到了結構抗風與減振的最前沿科研成果。從1977年算起,歷時15年完成了一個現代科學技術工作者必需的教育與訓練。

“在湖大期間,我們77級享受到了最好的教育。當時在講臺上上課的都是非常有名的老師。像熊祝華教授,對我們要求十分嚴格,但師生感情非常親近。”所以,30多年過後,當聽聞弟子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已經90歲的熊祝華對著前來看望的陳政清流下了眼淚,依然像當年教書時一樣祝賀他、勉勵他。

“我的經歷是很多這個年代科學家的共同經歷。相較於後人而言,可能我們的路漫長了點,但我耐性比較好,能持之以恆,不管對理想,還是對學習科研,我都堅持下來了,這樣才能抓住機遇。” 陳政清說。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