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吃面,陕西人应该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说起吃面,陕西人应该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吃 面

文:王碧涛

图:陈燕青

说起吃面,陕西人应该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尤其是身边的陕西男人,大部分都是吃面的饕餮之徒,陕西土语吃面叫咥面,我虽是陕西女子,却不是很喜欢吃面,总觉得一碗面吃的太实在。但不爱吃面,身在陕西,却也是对面有一说一。

小时候,妈妈在机关大院工作,住的和办公楼相隔不远,工休时间匆匆回去把面和好,中午下班醒好的面刚刚好,所以记忆中每天放学回家,厨房里总是妈妈利落的身躯麻利地在擀着面。那时爸妈带我和哥哥去外面下馆子,是从不吃面的,怎么也要去钟楼的德发长饺子馆吃,或者是老孙家的羊肉泡。面条是只能在家里吃的家常饭。

说起吃面,陕西人应该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说起吃面,陕西人应该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18岁以前,从来没有在家以外的地方吃过面,工作以后在家里吃面的机会是少之又少,总觉得做起来麻烦。在外面吃遍了各种面食,主要是因为它的价廉物美让人称赞。陕西的面像陕西的凉皮一样,相同名字却没有相同的味道。对爱吃面人来说,虽说只是一个面,却是无比的挑剔,首先是面条要劲道,就像夏日漱石说:面条缺乏韧性和人没有脑筋,两样都叫我害怕。其次劲道的面条配上喜欢的肉臊子,加上老醋和油泼辣子,醋一定是新鲜的粮食香醋,辣椒一定是菜油泼到刚刚好的香味。至于辣椒里面的芝麻,花椒,桂皮,小香等等调料,只有老板才知道到底是放了什么,那么有香气。肉臊子不仅仅是肉,有煮的烂烂的西红柿鸡蛋,炖的香汁满溢的猪肉,和卤的浓浓甜甜的杂酱。那碗面对爱吃面的人来说,吃起来就像李泉的歌声一样,已经不是简单的歌唱或是炫技的声音,而是上升到了艺术的享受。面条豪放和磅礴的气势也是在热气腾腾的时候入口才更是味觉的享受。

说起吃面,陕西人应该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说起吃面,陕西人应该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20岁在长春时,吃的面条是朝鲜冷面,面条有些像荞麦和麦面混在一起的饸络,凉凉微甜的清汤上有细细的黄瓜丝和薄薄的狗肉片,辣子是没有泼油的辣椒面,面吃起来很清爽,冬天里,暖暖的冷面馆,吃着从未吃过的凉丝丝的冷面,那是离开家第一次下馆子吃面,记忆深刻。

05年去西藏,途径兰州,像兰州人一样清晨去吃了兰州拉面。没吃之前在想,大清早吃一碗拉面,该是有多实在,豁出去了,入乡随俗感受一下,没想到,那碗面完全打破了我对兰州拉面的诸多想象。两块五一碗,正经的牛骨清汤,香气清淡,滋味鲜美,两片牛肉,三四片萝卜,超细的牛肉面口感强劲,美好细致,简直就是是丫鬟中的秋香。

刚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在老街,从现存的文庙来看,这条古老的街道,明代就应该有了,路的两边是或土木或砖木结构的二层房屋,还有一些被旧城改造洗礼过的仿古建筑,七八十年以上树龄的国槐在夏天已将整条街遮掩,隐隐的光透过树缝洒在路上,微风徐徐,晃动着似有似无的光影,好像印象派的作品,就像是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只是少了主题人物。

说起吃面,陕西人应该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说起吃面,陕西人应该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冬天的皑皑白雪更是衬出老街的古香古色。一些小巷子还保留原有的名字:仪凤街、花店巷、南阳街、永隋街,解放后街道也解放了,改中山街、革命街了。这个真是没有必要,革命的东西不一定都好。把原来留下的历史,传承,美好也革没有了。一条街叫的上名字的面馆少说也有几十家,基本是按照自家的姓氏起名,窦家面,老马家面,王家面馆,郭家面等等,几乎每家都有的是biang.biang面(这个字打不出来)。是陕西特有的一种叫法,没有考证,不知是不是古汉语里出来的,这种面的吃法,就是把拉好的宽面在揪成一指宽的面片,配上个人喜欢的臊子食之,非常劲道。每家的味道都有所不同,但都有喜好自己口味的食客。老街住的老咸阳人比较多,一街两行大都是装潢,灯笼,鞭炮,劳保用品,算命起名字,文玩字画等有手艺的生意,高大上的饭馆在这里立不住。慢慢的,亲民的面馆成了气候,中午时分,家家门前门庭若市,大快朵颐吃面的食客必然是男多女少,颇有陕西人吃面的大气。那景象配着阳光,热面,汗水,好像谭维维的华阴老腔,《给你一点颜色》。

说起吃面,陕西人应该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面有多种,武汉热干面,成都担担面,厦门沙茶面,山西刀削面,河南烩面,杭州阳春面,北京炸酱面,香港馄饨面,日本荞麦面,台湾的牛肉面,吃过的面想都想不过来,但是在外地吃的面总留着环境,心情和感受,留下的不仅仅是味觉,更多的记忆,是感同身受。

记得和女儿在日本的荞麦面馆吃面,面馆简单却是干净整洁,富有情趣,老板娘和服务员都是四五十岁的女士,虽说不年轻,但是干净精致的妆容,感觉很舒服,说话轻声细语面带微笑,穿着和服,小碎步的跑着,语言不通,只有看着图片点餐,那婉荞麦面只记得面条不劲道,汤味儿清淡,配料很丰富,颜色很漂亮,面馆人很多,大多数是精心打扮的中年女士,或两人轻言轻语的说笑,或三人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聊,或一人静静的吃面,或戴着耳机听音乐,总之面馆人不少却不吵杂。面的味道早已忘记,却对那个情景记忆犹新。

说起吃面,陕西人应该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在家门口的汇通面,通常我一个人在外面吃饭,很少吃面,总是和朋友一起,朋友提议吃面,我随之。但是汇通面却是我主动提议吃的面。不仅仅是它便宜,更是它独特的味道,咸阳人都知道汇通面不是一家面,而是一种相同做法做出同样味道的面,而且只是在下午六点以后才会有,对了,是夜市。我喜吃素,汇通面满足我吃素的口味,手工韭叶面,锅中下菜,捞起,胡萝卜丁,土豆丁,豆腐丁搅拌,在放入酱油,香醋,辣椒。硬面,面软,多菜,少菜,重油。一碗面按照自己的吃法吃出自己的味道,简单的做法却又是不简单的味道。

所有的美味都要和售价一起衡量,昂贵的食物,好吃是最基本的责任,不必太溢美,难吃的昂贵,是最不要脸的就该谴责,价廉物美的面食值得歌颂。

说起吃面,陕西人应该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说起吃面,陕西人应该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老段家岐山面在陕西大地遍地开花,可我记起的总是九几年老段家的路边摊,一碗酸汤远远的就闻到香味儿,岐山醋特有的味儿炖的岐山臊子肉,卤汁粉红,臊子肥瘦相间,油而不腻,宽宽细细的碱面砸刀软硬适度,汤寛油汪,细蓉蓉的葱姜蒜飘花,吃完甚是清爽。自从搬进高大上的门店,菜品多了,面食种类也多,总是吃不出原来的味道,清爽没有,油腻颇多。好比是丫鬟扮小姐,丫鬟的身份偏偏要摆出小姐的身段。其实丫鬟做好也有自己独到的魅力,像秋香,像红娘,像袭人,像晴雯。

最令外地人不解的该是杨凌蘸水面,每个食客桌前脸盆大的盆里,盛着皮带宽的带汤长面,芹菜配之,眼前的白瓷小碗里西红柿鸡蛋和葱,辣椒熬制的酱汁,酸辣可口,食客用面蘸着碗中的汁儿食之。其实面条多则一斤,少则二两,只是那个盆大的有些唬人。颇有秦人大气之风范。好像在成都看到两位绝色女子,对着一大盆看不见底儿的麻辣火锅,大快朵颐,只能捧手作揖,大气大气。

说起吃面,陕西人应该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说起吃面,陕西人应该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家常的酸汤面,也是特有的味道,简单易做,葱姜切碎,合着口味放入辣椒面,花椒热油泼之,倒入香醋,添水为汤,浇入下好细面就成,大大方方,毫无遮掩,清淡简单,喜酸最为好吃。

兜兜转转说了一大堆,其实我不甚做面,也不是一枚正经吃货,反而生活颇为自律,更没有发小那种,看过吃过就能洋洋洒洒的做出它的滋味,还能让人垂涎欲滴的能力。日本文艺品论家小林秀雄说食欲是最低级的欲望。对于刻意压抑味觉,把精力都活在精神上,创作人类精神文明的艺术家,像他致敬。但民以食为天,在生活中我们回忆人和事,离不开妈妈的味道,离不开五味杂陈,面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面有它的气质,云淡风轻的阳春面,干柴烈火的油泼面,地域有它的气质,八百里秦川自古盛产小麦,秦人大抵皆为嗜面之徒,热气腾腾的一碗面就是秦人气势雄浑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