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最古老的传统艺术,用纸剪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为了增加节日气氛的热烈,人们会将各种带着美好寓意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它们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代表人们对新生活的期许。接下来由门道君带着大家走近民间手工艺,感受民间的指间艺术。

剪纸,又称窗花,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剪纸的历史历史久远,其源头可追溯到东汉的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距今已有2000余年。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将质朴、生动有趣的写意艺术造型与民间寓意结合起来,运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将刀味纸感转化为一种透空的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民间最古老的传统艺术,用纸剪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纸还未被发明之前,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他们的出现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五幅团花剪纸。

到了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民间最古老的传统艺术,用纸剪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中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20世纪初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他们广泛收集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30年代,艺术家陈志农在北京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与创作。他用速写和剪影的形式描绘了老北京大量的风俗民情,40年代,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剪纸开始出现。 1944年,陕甘宁边区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区的民间新剪纸作品,为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可以说延安的剪纸开创了中国剪纸的新纪元。

民间最古老的传统艺术,用纸剪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剪纸的创作中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题材。

从剪纸的方法上来说分为折叠、阴、阳刻、刺孔三种。

从用途上来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民间最古老的传统艺术,用纸剪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