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应该如何选书 丨 世界读书日

碎片化时代应该如何选书 丨 世界读书日

文/ 王静文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告诫说,“如果你生活中每一刻无聊时光都用浏览智能手机打发的话,你的大脑已经被重新编排,出现了‘心智残疾’,此时你的大脑已经无法胜任深度工作了”。——有没有触目惊心?!反正我被吓了一大跳。

还是放下手机,读本好书来压压惊吧。

其实我们很多人并不是没有读书的兴趣,只是缺乏一点点推动力,如果你随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就很容易把自己沉浸进去。借这个世界读书日,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找书心得。

一是别人推荐。豆瓣每年年末会推荐一套“年度好书”,涵盖当年各个领域的好书,基本上都是评分最高的精品,可以直接找来读(顺便说一句,豆瓣评分可以作为我们选书时的重要参考)。除此之外,还可以参照本专业领域那些大家推荐的书,比如我会看“读书界的职业运动员”何帆老师公号上的“周末荐书”,看社科院张明老师每年给研究生们列的书单等等。

二是经典图书。如果想更新知识体系、升级思维框架的话,可以找专业领域那些多次再版、历久不衰的经典书,肯定不会错。我年初逛书店时偶然发现过一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已经出到了第13版,读完确实受益匪浅。此外,那些优质出版社或者著名出版商的书往往也有质量保证。比如商务、三联、广西师大出版社以及财新“思享家”系列、张立宪的“读库”系列等,大都可以找来一看。

碎片化时代应该如何选书 丨 世界读书日

三是按图索骥。如果很喜欢某一个作家,则可以把他的书大都找来看看,比如读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可以再读一下《嫌疑人X的献身》《恶意》《解忧杂货店》等。读完桐华的《步步惊心》,可以再读一下《大漠谣》《云中歌》《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等(这几本书我都没读过,是听大白说的)。在一本书中,作者往往会谈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或者对他影响至深的作者,也可以按图索骥找来看。比如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谈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三本书,《围城》、《动物庄园》和《超越感觉》;张佳玮写美食的书少不了会谈到唐鲁孙王敦煌老舍汪曾祺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听书。当你眼睛没空但耳朵闲着时,可以选择来听书,不管是罗胖的“得到”还是“荔枝”“蜻蜓”“喜马拉雅”,都会提供各种好书,等待跟你的耳朵邂逅。今年我在喜马拉雅“天天听好书”栏目听到的《亲密关系》、《深度工作》等几本书,都很让我惊喜。不过要说明的是,听书节目只是保留了原书的梗概和骨架,并加入了别人的理解,其间的起承转合、枝节脉络都被简略掉了,包括那些夹杂在字里行间、可能只会打动你的小细节。所以,遇到心仪的好书,最好还是自己再读一遍。

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还是那句话,“开卷有益”。但人们之所以选择刷手机而不愿读书,倒也符合心理学上的“最小阻力原则”,当你发现刷手机毫不费力且能带来各种新奇的刺激时,就会习惯性地划开手机。但如果你愿意稍微花点时间,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来读时,就会发现:读书给你带来的头脑充实、心灵宁静,远非碎片化的信息刺激所能比拟。

碎片化时代应该如何选书 丨 世界读书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