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的人把白银当钱花时会注意什么事情?

饮冰斋

明清时期,当人们使用白银买东西,或者用银子换铜钱时,常需要鉴定银钱的纯度(亦或真假),因为那时已时常有私制及劣质银制品出现,常有棍子行骗,导致人们不得不想出各种方法预防、减少被骗。

(古代文物“张骞乘槎”银槎,图片引自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网站。)


鉴定银钱的真假有三种最主要的方法——一是看成色,二是听声音,三是称重量。一般而言,纯度较高的白银颜色洁白,光泽润亮。有的人经验较为丰富,可以直接观察银钱的成色,有的人需要剪开成块的银钱,观察银钱被剪开的横截面是否含有其他混合金属,如铜、铁等。听声音,则是击听其声音是否贯通,好的白银平和无韵,如果里面有夹杂铜等物质,声音就比较尖长。

(清代中国外销银器,图片引自网络。)


如果白银是真的,那么不同纯度的白银也会影响其价值与购买力。当时人们在看银子时会强调银钱的足色。为什要强调银钱的足色呢?因为足色表示银钱的纯度较高。白银按纯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足银、纯银和色银。纯银顾名思义,纯度是100%,颜色洁白,细腻光滑,一般很难获得。足银又称纹银,纯度为98%以上,颜色洁白,光泽润亮。色银是这三种白银中纯度最低的,在白银内参杂其他金属,例如铜和铅之类。


色银的购买力比较低。清代史料笔记《郎潜纪闻》里谈到用杂色银借给商贾充数的做法:“彻底拆封,则多系圆丝杂色银,盖借诸商贾以充数者。”

(乾隆银累丝双龙纹葵瓣式盒,图片引自网络。)


相比之下,纯银和足银价值高,在市场上购买能力强,广为人们所接受。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提到了一位人物的内心活动:“『难道还又去要贾兄找足银子取赎不成?我原不愿受他银子赎屋,今落得借这个名头,只说和尚索价太重,不容取赎,还了贾兄银子,心下也到安稳。”嘉庆朝的《大清会典》谈到膳房茶房的一些银器库,其中列举了很多件银制的器皿,例如银盌二十五件、银碟二百三十件、银马杓十七件、银漏杓十件,然后特别提到足银盘——“有足银盘六件”,可见用足银制作的器皿颇为珍贵。


参考文献:

(明)凌蒙初着,《初刻拍案惊奇》。

(清)陈康祺着,《郎潜纪闻》。

(清)托津等奉敕纂修,《大清会典》,清嘉庆年间刻本。

王震编,《金银币钞的鉴别与防伪》,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