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微信读书后,天猫读书App上线,对标亚马逊入局严肃文学

6月11日,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CFO、阿里文学CEO宇乾对外发布电子书阅读产品“天猫读书”App。即日起,用户在淘宝、天猫购买部分纸质书时可以同时购买其电子版。

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803.2亿元,线上渠道是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实现了25.82%的增长,线下书店也实现了2.33%的同比增长。宇乾认为,纸质书与电子书在线上购买及消费场景的割裂,让用户没能享受到一体化的服务。对此,天猫读书app一方面提供多元化的阅读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千人千面的大数据算法反哺创作者,助其创作更受用户喜爱的作品。

纸电一体,入局严肃文学

2018中国数字阅读大会近日发布《2017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阅读规模达到152亿元,同比增长26.7%。同时,中国数字用户近4亿,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达到10.1本,纸质书为7.5本。

当移动阅读格局已定,天猫读书又如何切入?对此,宇乾表示,优势在天猫巨大的入口流量,以及用户的品牌认知。据了解,2017年,天猫图书达到350亿码洋(图书定价与印刷数的乘积)的市场规模,超过1亿用户通过天猫购买图书。

目前,阿里文学已有书旗小说、天猫读书两款APP,二者定位不同,承接两种类型的读者与作者。前者偏向网络文学、通俗文学,更注重文字的娱乐;后者偏向严肃文学,追求知识的获取和情感的承接。

“这两种类型的作者、读者有相通之处,但也有更多不同之处。用一个app承接两种读者,可能并不是那么好的路径,所以阿里文学希望通过多样的app开发,来为用户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宇乾解释。

加快IP衍生,升级出版产业链

今年1月,阿里文学公布全新定位:建立文学领域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打造文学领域的“水电煤”。

对阿里大文娱以及整个阿里巴巴IP而言,阿里文学是内容源头之一,一个以数字阅读平台和IP联动平台为核心的综合性基础设施体系。

天猫读书App的另一目的,是通过大数据算法反哺创作者,通过前端数据反馈,为后续作品创作和影视IP开发提供建议。

宇乾认为,“流量为王”的格局形成后,现下到了流量和内容相辅相成的阶段。但是,文字内容并没有处在优势地位,内容创作者没有相应的收益。大数据的数据运营将会更好地连接内容与人,“对于内容创作者和出版社而言,产业升级也将带来更多元的发展渠道,实现独立运营,提升整体收入,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新局面。”宇乾解释。

据了解,目前,天猫已形成一个有3000多家民营书商、国内外超300多家主流出版社等组成的生态体系。当当、亚马逊、博库、新华文轩等大型图书自营平台已入驻天猫,并相互展开深度合作。人民邮电出版社、清华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9成主流出版社均已入驻天猫。

未来,天猫读书还将发展包括听书、内容付费、AR看书等场景,试图让手机成为读者的移动书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