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张馆藏汉代古玉阴线痕迹,图文讲解砣工与手刻工的区别(干货)

9张馆藏汉代古玉阴线痕迹,图文讲解砣工与手刻工的区别。汉代玉器常见阴刻线,最主要的工艺是砣制与手工刻划,针对这两种不同工具产生的不同痕迹,我们对比学习,力求熟练掌握辨伪技能,有助于收藏。

一、砣具下的阴线

9张馆藏汉代古玉阴线痕迹,图文讲解砣工与手刻工的区别(干货)

汉八刀玉蝉

汉代最著名的砣制阴刻线工艺,当属汉八刀。汉八刀并非八刀制作,而是代表刚劲简练的技艺。汉代常见的八刀工艺,常出现于玉蝉、玉猪握、玉翁仲及分区玉璧中。

9张馆藏汉代古玉阴线痕迹,图文讲解砣工与手刻工的区别(干货)

汉八刀工艺

汉八刀工艺下的砣痕,拼接痕迹不甚明显,且后期经过仔细打磨,阴刻线中常见平行浅细划痕,这是砣具带动潮湿解玉砂往复加工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划重点)

9张馆藏汉代古玉阴线痕迹,图文讲解砣工与手刻工的区别(干货)

砣具工艺

由于砣具是固定在设备上的,因此砣具下的工痕硬朗挺拔,犀利流畅,且没有杂乱无章的错位划痕。阴刻线常见

中间深两头浅的形状,且下刀处比收刀处相对深一些,这与接触玉器时的发力有关

9张馆藏汉代古玉阴线痕迹,图文讲解砣工与手刻工的区别(干货)

砣具转弯

在阴刻线转弯处,砣具仍旧犀利流畅,干净利索。能看到解玉砂的划痕,呈现磨砂状,且没有明显的底子凹凸不平之感,这与砣具的快速运动有关,属于

半自动化,完全超越了纯手工刻划的效率。

二、手工刻划下的阴线

9张馆藏汉代古玉阴线痕迹,图文讲解砣工与手刻工的区别(干货)

手工刻划痕迹

汉代最经典的手工阴刻线,当属“游丝毛雕”。徒手抓握尖锐刻画工具,带动潮湿解玉砂,在玉器表面进行加工。典型特征是细若游丝、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大的分区玉璧中,游丝毛雕体现地淋漓尽致。

9张馆藏汉代古玉阴线痕迹,图文讲解砣工与手刻工的区别(干货)

冲出痕迹明显

手工刻划阴线的工艺是徒手发力与解玉砂共同作用,对玉器进行刮蹭摩擦。由于人手的发力不均,且难以固定,刻划工具容易在玉表打滑,因此常见阴刻线条冲出痕

9张馆藏汉代古玉阴线痕迹,图文讲解砣工与手刻工的区别(干货)

转弯处接刀痕

对于谷纹等需要转弯的制作,手工刻划是一刀一刀拼接,且一般不对拼接痕进行打磨,阴线沟底常见凹凸不平的磨砂状,这与砣具下的沟底呈现差别很大(划重点)。沟边较为锐利,常见冲出划痕。

9张馆藏汉代古玉阴线痕迹,图文讲解砣工与手刻工的区别(干货)

机器工仿拼接痕

仿品刻划痕,使用高速旋转的金刚砂,快速削磨,沟底干涩生硬,沟边易产生崩口,与真品的转弯处手工刻划痕迹完全不同(鉴定要点)

9张馆藏汉代古玉阴线痕迹,图文讲解砣工与手刻工的区别(干货)

砣工与刻划工并存

汉代兽面纹或凤鸟纹分区玉璧中,常见砣痕与刻划痕并存的现象。一般用砣具深砣几道明显的纹饰骨架,然后用游丝毛雕工艺进行装饰。这也体现了汉代工匠们高超的工艺,

粗细布局,极具章法

本文对汉代玉器的砣制工艺与刻划工艺进行了图文对比阐释,希望在古玉收藏的道路上,能为大家带去一点点帮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评论转发收藏,也可以关注我,一起来养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