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文化突破 广州龙舟既国际又时尚

节庆文化突破 广州龙舟既国际又时尚

■6月12日,广州市天河区车陂村举办龙舟比赛,12支队伍同场竞技。

节庆文化突破 广州龙舟既国际又时尚

■龙舟队的队员们全神贯注,力量感十足。

“私人龙舟队”盛行,90后迷上龙舟模型定制

【传统篇】

村民外国人高校师生 同舟竞渡不再分彼此

从6月初开始,广州市各区就已经有不少传统的端午节庆活动开锣,到了6月中旬,这些传统活动进入高潮。

●海珠区

凤阳街百名来穗人员首次登龙舟

6月8日,海珠区凤阳街举行“粽香满凤阳,龙舟共体验”活动,100名来穗人员首次走进本地的祠堂,和村民一起包粽子、吃龙船饭。“粽子年年都吃,登龙舟、吃龙船饭还是第一次。”在广州工作了10年的朱先生说,每年端午,他有空都会去“凑热闹”。

●天河区

车陂街龙舟赛龙船饭已走向世界

而在6月12日上午,由天河区车陂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主办的“一水同舟 全情共享”国际龙舟文化节“竞渡龙溪”如期举行,率先拉开全城龙船季的大幕。

上午10时,齐装满员的12支龙舟队伍分两两一组进行了首轮竞渡,在预赛中胜出的6支队伍晋级决赛。经过激烈角逐,“范阳简”“东平梁”“武功苏”等龙舟队伍最终分别获得了前三名。

今年,天河车陂将举行“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节系列活动。据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相关负责人介绍,6月12日,车陂村将举办传统的龙舟赛,以及龙舟招景活动。6月16日在车陂公园举行招景盛会,6月18日(端午节)将举行民俗节目大汇演等活动。9月30日至10月2日,车陂村将举行国际龙舟友谊赛和全球龙船饭。

●白云区

老龙健在 三百年“乡亲”情也不变

提到白云区的龙舟,就不得不提人和镇蚌湖村与石门街鸦岗村通过龙舟结谊的佳话。鸦岗村年近八旬的老“扒仔”何结贤介绍,根据传说,300多年前的一个端午节,蚌湖村与鸦岗村的两条龙舟到佛山南海参加会景,回途经过石门江面时突遇风浪,情况危急。鸦岗村距离石门海面不远,当地村民熟悉河道情况,于是出动龙舟援助蚌湖龙舟。自此,两地通过龙舟会景结下了深情厚谊,经常相互走动,互称“乡亲”。

鸦岗村现存的一条坤甸木龙舟已有超过百年历史,见证了鸦岗、蚌湖两村互相扶持共渡难关的情谊。

传统的龙舟是用红木做的,这种用“坤甸”红木做的龙舟重达四五千斤,龙舟的船头一般有一名村民负责跳跃挥旗,指挥“扒仔”,这个角色被称为“跳头”。

何结贤是鸦岗村最年长的龙舟划手之一。他介绍,近年来为了让龙舟速度更快,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许多龙舟队都改成杉木船,每条只有一千多斤重,基本上不跳船头,怕损坏龙船。何结贤回忆,他16岁就开始划龙舟了,以前每次出龙他都负责“跳船头”。“现在船头的人只会挥旗,大胆的就站在原地用力抖几下,远没有我们以前‘沙胆’了。”何结贤自豪地说。

1 2

节庆文化突破 广州龙舟既国际又时尚

■不少市民在车陂涌边冒雨观赛。

节庆文化突破 广州龙舟既国际又时尚

■从空中俯视,龙舟如蛟龙戏水。

节庆文化突破 广州龙舟既国际又时尚

■车陂村不少村民在自己家中观看龙舟赛。

节庆文化突破 广州龙舟既国际又时尚

【现代篇】

3万多元买条“标准龙” 年轻人就是这样“发烧”

广州市传统的龙舟队多以村社为单位组队,近年来,“私人龙舟队”逐渐盛行,爱玩的年轻人纷纷组队自费购买龙舟。据海珠区的龙舟发烧友透露,在个别村社,私人龙舟的数量有数十条之多。“我知道有一条村的年轻人刚买回来一条新的‘标准龙’(22人的龙舟),花了3万多元。”陈铭源说。

“龙舟和文化需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在位于海珠区后滘村的联滘传统文化协会,陈铭源介绍,今年5月,该协会组队到菲律宾参加龙舟赛,9月要去韩国参赛。他还透露,目前正在筹备成立海珠湿地龙船会,为海珠民间的龙舟队伍搭建互联互通、对外交流的平台。

在海珠区石基村,90后阿潮在自己家中开了一间龙舟模型室。平时他独自默默守着工作室,找他定制龙舟的爱好者近在广州、远至香港。

“放学就跑回来抢位子,划完龙舟上岸可以领到龙船饼。”阿潮回忆,在石基村,每年农历五月初四下午,小孩子都可以去划龙舟,这一传统已经坚持了多年。慢慢地,他对龙舟产生了浓厚兴趣。“有时跑到龙舟厂一蹲一天,看着师傅怎么做龙舟。现在我手上的‘功夫’基本靠自学。”他说,就这样,他最终把兴趣变成了职业。

阿潮介绍,龙舟爱好者对船的细节非常讲究。“有的人会先过来看看成品才下单,对模型的逼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日,有人找到他想定制一条近4米长的龙舟模型,他是头一次做这么大的龙舟。“按照真船的要求,做到100%的逼真,对我是一次挑战”。

亮点

●荔湾区 25条龙舟将跨市比赛

除了看龙船赛,宗氏祠堂边吃龙船饭也是龙溪沙溪人过端午的标配。沙溪村设龙船饭宴请来宾,每年龙舟赛当天的龙船饭多达上百桌,场面壮观,“广味”十足。负责龙舟赛组织工作的“洒哥”说,多年来,无论多简单的龙船饭都少不了“辣椒炒头菜”。“以前的条件差,龙船饭没有现在丰盛,只有辣椒炒头菜、猪头肉,但是大家都很兴奋,扒龙船很卖力。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仍少不了辣椒炒头菜,因为村民天天泡在水里训练,要吃辣椒除去湿气”。

●番禺区 “老友记”端午节赛农艇

在番禺区石碁镇海傍村海傍涌,赛农艇是民间文化特色活动之一,充满浓郁的沙田水乡文化风情,深受村民们的喜爱。赛农艇在海傍村由来已久,今年已经是第28届。今年的活动将于6月18日端午节当天举办,将有该村16个村民小组组成的队伍参加,每艘农艇配备11名参赛健儿(含1名擂鼓手)。

据村民介绍,在过去,农艇在海傍村民水上运输农资及劳作生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没有龙舟那样气势磅礴,但是由于村民们对农艇操作极为熟练且几乎家家都有,所以扒农艇这项农闲活动在这里有着广泛的生活基础,长久以来也就形成了赛农艇这项传统的村民联谊活动。与传统的赛龙舟均为清一色男子不同,海傍村的赛农艇可谓男女皆宜,有的参赛队伍的女性比例甚至超过了男性,参赛的都是平日一起劳动的“老友记”。

视点

梁凤莲:“扒龙舟”应成为广州文化大IP

传统的端午龙舟文化应如何发展?对此,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说,改革开放以来,端午节赛龙舟活动逐渐成为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近些年政府不断投入,群众不间断地参与,最近几年民间自主投入增长,推动赛龙舟这一活动项目成为全城嘉年华。

梁凤莲认为,广州的龙舟活动多数发生于城中村和周边村镇,是传统和现代的立体呈现,是非常奇特的景观。它还是感情的纽带,比如现在佛山和广州之间,端午节期间龙舟互访走动就很多。

梁凤莲提出3个建议,一是把政府、群众、民间机构都很重视的龙舟活动完善成为文化工程;二是把龙舟活动打造成常态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尤其在夏季要普及化;三是与休闲生活、品质生活、全域旅游结合,形成一个广州文化活动的大IP(即一种流行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