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张作霖不死,东北三省会丢吗?

一江春水143398735

日本当局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和转移国内主要矛盾的视线,只能走侵略他国、殖民掠夺这条捷径,当时军阀割据、风雨飘摇的中国是日本已经锁定的目标,而最容易踹开的国门就是中国的东北。

中国东北的日军是张作霖引狼入室的恶果。

日俄战争俄国败退,日本继承了俄国在东北的一切权益,而此时张作霖也在东北王的军阀博弈中崭露头角,张作霖在东北的经营需要外国势力的扶持,而日本是当仁不让的主角,狼狈为奸一拍即合,没有日本的鼎力扶植张作霖的位子是不可能坐稳的。做为回报,张作霖是要下一些血本的,这个血本就是日本在东北的更多权益,最直接的就是日本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铁路修筑权,这就意味着日本获得了铁路沿线的行政、经济、采矿乃至驻军等一切权益。日本独占了中国东北的经济利益,东北实际是成了日本的经济殖民地,这为日本全面侵占东北埋下了伏笔。

“九一八”事变只不过是日本既定国策和军事侵略的一部分。

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政治、军事以及情报机构向日本国内大肆鼓吹中国东北是日本国防的第一线和皇军的军需生产基地,更是日本的原材料产地和粮食供应地,对日本的生存极为重要,因此对东北政权要紧密关注和傀儡利用。正是由于这种煽情舆论的引导使日本全面侵占东北的政治和军事基础策略得以全面建立。也正是由于张作霖后期的“不配合”,让日本决意除掉这个挡路石,这才有了皇姑屯事件的发生。



东北军实力和日军根本不在一个较量的等级上。

张作霖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虽说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武装实力,但此时的日本却是世界超级军事强国,武器装备世界领先、兵员素质世界一流,以东北军这样的地方军阀武装和世界重量级军事强国相抗衡,东北三省的沦陷只是时间的问题。二战时美英这样世界排名一、二的军事强国在东南亚和日军艰难作战就是东北军不敌日军最有力的证明。

东北三省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经之路和踹门的第一脚,到底是傀儡殖民呢还是直接军事侵略,倒要看东北政权的态度,东北三省正反都是丢,而无关张作霖的生死。


幸福是简单

这个问题有点大,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yy一下。

张作霖,可以说是当时北洋军阀里的“东北王”,在他的领导下,奉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一举获胜,并入主北京,掌控着北京政府。可好景不长,随着国共合作的推进,北伐战争由此来临,短短半年光景,北伐军就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打到了长江流域。这时张作霖慌了,立马坐火车赶到沈阳,不幸的是,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


那么张作霖不被炸死,东北三省会丢吗?

本人大胆猜测,张作霖如不死,东三省乃至之后的形势不会那么糟糕。要知道张作霖比他儿子张学良历练更为丰富,他出身草莽,其手段和政治智慧绝非一般人能比。尤其跟日本人打交道,更为老练。

正所谓群龙无首,张学良虽然继承了他老爸的位子,可他上台无论是威望和能力都不足以将奉军拧成一股绳,要不然张学良上台以后,还要清楚不听话的人,换成张作霖,军中虽然会有斗争,但由于张大帅的存在,这种斗争也就微不足道了。而且张作霖和日本人打交道,并不极端,他懂得拖,既不得罪日本人,也不投靠日本人,也就是利用日本人,导致最后日本人起了杀机,在皇姑屯将他炸死。


不仅如此,若张作霖还在,其九一八事变也不会落得后来如此局面。要知道当时日本人占领的只是沈阳一城,其兵力并不多,依奉军的实力,完全可以避免形势恶劣,而之所以日本能够在最后占领东北,与奉军内部派系斗争有很大关系,很多与张学良有矛盾的奉军将领,都投降了日本人。

不过历史并不存在假设,想必张作霖不死,局面也不会太糟糕。


青史回声

既便张作霖不死,东北也得丢,只是时间的问题。首先,张思想疆化,逆时代而动,不能与时俱进,死守北洋军阀的封建理念,不仅错失一大批俱有先进理念的军事人才,而且与他们为敌,蒋百里是当时绝无仅有的理论大家,曾跟张朝夕相处,张不能纳为己有,反欲抓而杀之。要知道人才才是绝胜千里的根本。刘邦若没有萧何,张良,韩信这三驾马车,别说建立西汉帝国,恐怕早被项羽所灭。其次,良莠不分,舍珠玉而求顽石,取败之道,得到重用杨宇庭虽说也有相当的能力,但治军无方,嫉贤妒能,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曾因貪污军费被张凉过一时,也曾靠耍戏使张游刃日本人和袁世凯之间,靠耍能行吗?耍大了就麻烦了,把日本耍急了,把张的命耍丢了。东北几次战争,离开了郭松龄几乎都以大败告终,说明这个总参谋的能力不怎么样,不仅如此,二次直奉战争,张大胜,把江苏封给了杨宇庭,没几天杨就给弄丢了,也是因为他挑拨离间逼反了郭松龄,郭松龄可以说是当时的奇才,为什么有功不赏?想当年刘邦垓下大战,韩信曾坐观虎斗而讨官,刘邦是要啥给啥,才有大败项羽而一统天下之局。张若用蒋百里为总参谋,郭松龄治军,王永江管理后方,不仅能纵横天下,也能阻止日本入侵。因此张麾下尽管纵有几十万大军,而且装备一流,一群乌合之众,有什么用?曾被北伐军打得落花流水,又怎是日军的对手?光有一战的决心有什么用,没实力终是一场梦。



一探乾坤静观万物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张作霖死之前,东北的局势。

表面上看,东北占据了中国的一个边缘,不是四战之地。

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不管是东边的日本还是北边的苏俄,还有关内的南京政府,都对东北虎视眈眈,企图并入自己的体系之内。

张作霖对于这样的格局非常清楚,因此他利用三方的矛盾,为东北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他利用三方对东北的需求,向他们索要各种好处,比如钱粮,武器。另一方面又利用三方的矛盾,让他们任何一方都不敢,也不能独战东北。

用后来,在抗战中阎锡山的话说,就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既要来回跳,又不能让鸡蛋破掉。

东北为什么会被日本人占领呢?

就在于张学良打破了这个平衡,让局势朝着对日本人有利的一方转移。

第一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在这里倒不是说中国统一就不对,而是说时机不对。南京政府在关内的地位并不巩固,新旧军阀之间的矛盾,依然很突出,根本没有时间顾及东北局势,也不能给东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步,张学良发动中东路事件,和苏联打了一仗,结果输的很惨,从此,把苏联也得罪了。本来三方利益平衡,变成了日本人一家独大。

第三步,张学良把大量的东北军调入关内,与石友三开战。在日本侵占东北的过程中,南京政府没有力量给予支持,苏联又袖手旁观,置之不理,最终,东北被日本人占领,没有受到任何国内外的干预。

如果张作霖没有死的话,他一定会固守东北。

张作霖不会投向三方中的任何一方,而只是利用三方的矛盾为自己争取利益最大化。

在此之前,张作霖从日本政府那里争取到了不少的利益,而对日本人提出的权益主张置之不理。以东北是民主社会的理由,告诉日本人,他本人没有那么大权力,东北政府不会批准给日本人那么多的好处。

张作霖明白,只有自己强大了,在谈判桌上才有话语权,才能给自己提供最好的保障。因此张作霖一直致力于东北的强大和发展。东北的经济在全国,从来都是名列前茅的,东北军更是海陆空全面发展,武器精良训练有素。

如果张作霖在世的话,日本人根本不可能占领东北。他会一边抵抗,一边争取南京政府和苏联的支持,给日本人以强大的压力,让东北的局势回到战前的状态。


新知传习阁

任何假设性历史问题的回答,都是基于答题者对于人物的预设判断。

虽然历史没有假如,但是我们根据历史人物的性格和所具备历史条件可以进行合理化地推论。因此,秉持对历史负责的原则,可以断定:如果张作霖不死。东三省不会丢。

一、从人物性格看,张作霖是个铁血铮铮的东北大汉。内心之中抱有东北是自己家,我们自己窝里闹行,别人别瞎掺和,自己不做卖国贼。北伐期间,蒋军逼近济南之际,张宗昌(张作霖的部下)声称:“欢迎日本出兵华北”,张作霖知道后,申斥张宗昌说:“胜败事小,引狼入室,兹关系太大,我们可以不干。绝对不能借重日军,留下万世骂名。”张作霖曾说:“我是东北人,东北是我的家乡,祖宗父母的坟墓所在地,我不能出卖东北,以免后代骂我张作霖是卖国贼。

二、从实践看,张作霖处理与日本关系时守住自己的底线,争取日本的大力支持。(一)反对签署二十一条,袁世凯准备签署“二十一条”时,北洋政府征询东三省意见,时任民国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独排众议,表示强烈反对并拒绝军官会议的决议,也不参加主和派的行列”,并致电北洋政府:“中日交涉丝毫不可让步,如交涉破裂愿率全师进行决战,驱逐日寇,否则一死殉国。”“二十一条”签订后,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列强对日本独占中国阴谋的反对,并未能立即执行。1916年4月,张作霖出任奉天督军兼省长后,面对日本要求在东北兑现“二十一条”的外交攻势,仍然持抵制态度。(二)极力争取反对日军驻警察权和军事顾问,郑家屯事件中,张作霖断然拒绝在东北地区派驻日本警察和向奉军派遣军事顾问,认为“警察有关一国之主权,顾问有关军事之秘要。”至1917年1月高清和报告张作霖,张作霖表示不能让人骂我是卖国贼。就推说省议会和人民团体反对此项密约,等风头过后再议。将此事一直拖了过去。(三)强硬处理“宽城子事件”,1917年9月8日,日本以“宽城子事件”为借口,向北京方而提出六项无理要求。在事件交涉中,张作霖对日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抵制态度。他拒绝了日本的条件,他知道,如果答应日本的条件,不但在东三省人民前丢了面子,而且自己的手脚也将被束缚起来。(四)反对日本夺取在东北筑路权,自己争取铁路自营。1927年8月4日,日本驻奉总领事吉田要求东北当局立即停比自筑铁路和不得反对日本在临江设领事等。张作霖回答说,“如日方这样做,只会使我排除万难,自主地修建铁路”。8月23日,日驻华公使芳泽要求解决“满蒙”悬案。张作霖推说这些事情他都不很熟悉,请与杨宇霆谈判,同时暗中指示对日交涉的策略,一是制比反日运动,避免刺激日人,二是采取拖延手段,拒绝日本的要求。

三、从东北军政要人看:张作相、王永江、杨宇霆等人都是张作霖的左膀右臂,是反日派别。张作相作为张作霖最忠实的支持者,长时间掌权吉林省。他是坚决反日派别,以至于后来“皇姑屯事变”发生后,日本内部讨论东北最高领导人选时,直接诶指出张作相是坚定排日分子,不可支持。王永江长期执掌东北财务大权,尤其是争取东北财政自主、东北经济恢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涉及东北金融自主、铁路自主经营、矿产开发利用时,王永江都是日方非常头疼的对手。杨宇霆虽然是留日学生,但是自己奉行“实用主义”思想,对于日本表现出更加明确的“利用关系”。一旦自己的实力上升,杨宇霆必会脱离日本的控制,转向反日。这是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对杨的定性,也是杨在成为张作霖继承人热门人选时不被日本支持的重要原因。

四、从军事实力看,东北军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都是有实力可以与盘踞在东北的关东军进行一番较量。这也是为何日军只是采用炸弹偷偷炸死张作霖,而不是明目张胆武装进攻东北军的原因。东三省兵工厂于1928年底,能够量产13式7.9MM步枪(1928年月产量4000支,几乎可以武装一个抗战时期国民党整建制的师)、17式6.5MM轻机枪(月产量40挺)、13式7.9MM重机枪(月产量100挺,国民党军队整编师全部满员的重机枪才有120挺)。奉天迫击炮厂于1928年底能够生产82毫米迫击炮、82毫米迫击炮弹、82毫米迫击炮驮鞍及附属品,150毫米迫击炮、150毫米迫击炮弹、150毫米迫击炮车、150毫米迫击炮弹药车。该厂出品的炮兼具82毫米和150毫米两种口径,并且150毫米的炮到了淞沪会战仍是中国军队口径最大的炮。

五、从日本国内军政争夺看,内阁不同政要人员对满蒙、张作霖的不同意见,致使东北始终处于政策转型的权力真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有着极大的偶然性,他和日本历届内阁的满蒙政策存在很大背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认为:张作霖并无宦途履历,与中央政府亦无密切因缘,而在满洲,则有特殊之势力与地位。如果利用此特殊之地位,照其心中所认识者而行,则张氏将为满洲专制之王,而日本亦得利用张氏,在满洲为所欲为。1920年,日本源敬首相日记中记载张企图以日本为背景来扩张势力,而我们为了在东三省发展,有给张以优遇的必要。双方利益不谋而合。

事情就是如此。

1927年6月,日本“东方会议”专门讨论北方政策时,吉田茂总领事认为:"1.东三省目前维持现在之制度组织,对我方虽然方便,但我方如过度置于张作霖之命运如何,则不可。张作霖自身如有支持自身之力量,加以支持固然为好,但如其自身已无支持之力量,而我方仍加以支持,则有百害而无一利。换言之,亦即张作霖之命运,一任张自身之力量,乃极紧要之事。

朱言论史问答团队·赵士见撰稿


朱言论史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认为如果张作霖不死,东北肯定“不会丢”,因为都是日本的了,丢啥啊?

很多人谈张作霖之死就说是日本人炸死了张作霖。

这句话对了一半,是日本人炸死了张作霖不假,但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盼着张作霖死,当时日本首相,著名的《田中奏折》作者,田中义一就对关东军炸死张作霖大发雷霆。

据田中义一的长子田中龙夫(原众议院议员)说:田中首相接到这一情报时,正在吃饭,不由得摔掉筷子冒出一句:“糟了!”,他非常愤怒地说:“陆军干出这种事来,使我们的计划化为泡影”。

鉴于田中当时在努力逼迫张作霖出卖更多的中国利益,来实现自己“满蒙分离”的对华政策,并取得了相当理想的初步结果,故而他对关东军干掉张作霖表示出了强烈的不满。

那么,张作霖在死之前和日本签了什么协定,让田中义一对于张作霖之死如此愤怒?

我们从张作霖的顾问,同时也是日本特务的町野武马的言论中得到了答案。张作霖死后,町野武马回到日本,在谈到张作霖的死时曾表示关东军杀死张作霖纯粹是嫉妒“满蒙五铁路将于七月正式发表公告,这件事为陆军探知,他们认为如果这件事成功了,就不仅是五条铁路问题,每条铁路都附有租借地,所以满洲就等于是日本的了,日本在满洲的地位已彻底解决。那样一来,军人们就再也没有建立功勋的机会。”

满蒙新五路协议为什么这么关键?

这个协约规定:由日本政府承包修建下列五条铁路:自敦化经老头沟至图们江线;长春至大赉线;吉林至五常线;洮南至索伦线;延吉至海林线。

张作霖出卖给日本的“满蒙新五路”权益,其影响之大,后果之严重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

日本一向重视控制交通权在国防以及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但“满铁”所控制的铁路线多以经济为目的,缺少循环线路,不利于战时动员及军需物品的搬运。

为解决这个问题,日本确立了以军事为目的建设满蒙大循环线的方针。

如果其攫取的“满蒙新五路”铁路全部建成,则在东北南部、北部与朝鲜间成为大循环线路,长春至洮南、长春到大赉至洮南为小循环线路。这样可以四通八达,有利于军旅及食料运输的方便,一旦正式发动战争,日本军队可以从本土迅速增援东北,以长春为中心,“南则把守山海关以防支那军北上,北则把守齐齐哈尔以阻俄军南下”,这个如意算盘也是日本迫切索要“满蒙新五路”的根本原因。而且协定还规定:中国不能将打虎山至通辽的铁路延长至通辽以北;不能修建开通(今通榆县的一部分)至扶余的铁路。

满铁社长山本条太郎曾评价张作霖与日本签订的《满蒙新五路协约》说:“这等于(日本)购得了满洲,所以不必用武力来解决了。”所以,山本在得知张作霖被炸死后,哀叹“这下子我到满洲来直至今所谋划的以及今后准备要做的事情就全成泡影了。”

从《满蒙新五路协议》签约过程可以看出,尽管张作霖也知道这次卖国卖的太狠,百般推脱,但是只要日本方面认真威逼,张作霖总是妥协的一方,如张作霖于5月13日与日方签署了由日方承建延海、洮索两条路的合同;15日又由赵镇以代理交通次长名义与日方签署敦图、长大两条铁路的修建合同。余下的吉五线,张作霖则坚持令张作相签约,但张作相却拒绝签约,张作霖便以此为借口对日方称:“吉五线留到罢免张作相后再签”。

假设张作霖没有被关东军炸死,那么张作霖回到沈阳后必定面临日方要求全面履行《满蒙新五路协约》的局面;“如果你不合作,日本军队将帮助你的敌人蒋介石!”,日方曾在张作霖推脱时这么威胁他,张作霖最终也屈服了,而张作霖如果不死,在沈阳,他不会继续屈服吗?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以“皇姑屯的炸弹已将专列里所有文件全部毁灭,一切都已无根据”为由,拒绝日本要求履行《满蒙新五路协议》的要求。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更以“东北既已归中附中央,外交问题由中央处理,铁路问题东北当局无权过问”为由,将皮球踢给了南京政府。

这也算张作霖死亡带来的好处吧。


兰台

张作霖如果不死,也就不会有1928年的东北易帜,至少东北不会在1928年就在名义上归顺于南京国民政府旗下。日本人对张学良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学良急于与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因此,没有了东北易帜,日本人也不会那么早的对东北下手。

其次,东北军看似庞大,其实内部派系林立,土派与洋派之争贯穿于东北军发展壮大的始终(或者称之为士官派与学生派之争,洋派是指那些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军官们,土派是指毕业于中国本土的保定军校,陆军大学的学生),同时,东北军中还有根底深厚,影响巨大的老派势力,主要就是那些与张作霖一起拉队伍起家的东北军元老们,包括张作相,张景惠,孙烈臣,吴俊升等人。东北军的内部派系在张作霖还活着的时候基本能团结在张作霖的麾下,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不论才能还是资历都不能服众,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杨常事件”。张学良与老派以及士官派的矛盾在张学良主政时期迅速激化。

实际上,“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日,日本人占领的不过是沈阳一城,随后日军之所以能够占领整个东北,与东北军内部的派系斗争有很大关系,在日本占领沈阳后,与张学良存在矛盾的东北军老派和士官派许多都投降了日军,这其中就有张作霖的拜把兄弟张景惠,这也是导致日本占领整个东三省的重要原因。

如果张作霖还活着,至少可以保证东北军内部不会出问题,张学良毕竟还是年轻人,太年轻,太缺乏政治智慧和手段。


青年史学家

这个问题问得太大,要想严谨回答,得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张雨帅的处事风格,张雨帅掌握下的东北基本实力等各个方面,做个全面考评才能回答。



皇姑屯事件爆发时,正值北伐军兴,以奉系为首的安国军政府朝不保夕,风雨飘摇。张作霖有计划分步骤把关内的奉军主力逐步撤回东北老家,让孙传芳和张宗昌的部队做炮灰,掩护奉军撤回去。

我们假设历史在这里出偏差,雨帅没有被炸死,而是安全回到奉天帅府,继续执掌东北,历史会怎么发展呢?

首先,从人员上看。雨帅继续执政,那是东北人心所向,从官员到百姓,对雨帅充满信心。而且,两位能力出众的大将不会死。一者,杨宇庭是参座,不仅足智多谋,而且还执掌奉天兵工厂多年,更是奉系中难得的日本问题专家,其作用非比一般。二者,常荫槐是实干家,无论负责铁路,还是做黑龙江省长,他总能做出一番成就。雨帅若在,他们两个自然不存在功高震主,更不会被无辜杀害,东北人心安定,能做到不内耗,一致对外,这点,对东北有利。

其次,从国际国内形势看。当时来说,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实质上的统一,还是名义上的统一,反正阻挠统一就是逆势而为。在这一点上,雨帅是老人,思想上有些老旧,恐怕没这么容易转过这个湾。少帅是年轻人,受到这种思想冲击很大,对于国家统一这个观念,比较容易接受。也就是说,雨帅若在,东北可能没这么容易统一。这就意味着,东北若有事,将得不到来自中央的支持。918事件,不管中央怎么处理,起码那时的少帅对中央的支持抱有很大期望。

最后,从实力分析看。如果按照计划,奉军主力全部安全退回关外,那么关外的奉军主力将达到20多万,加上其他支持奉军的直鲁联军和孙传芳残部,以及黑吉两省的地方军队,将达到35万左右。这些人马,如果仅仅应付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应该可以。况且,按照关东军的计划,如果奉军主力云集,他们不会采取行动。918的发动,最大原因是东北军主力开到关内参加中原大战,剩下的部队又因石友三叛乱,入关平叛,才导致关外空虚,日本乘机发动。所以,老帅若在,奉军主力云集辽宁,关东军大概率不会发动事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老帅还在,那么日本不会轻易采取918这样的冒险行动,因为这样的举动成功把握不大,吓不住枪里刀里过来的老帅。但是,如果日本真的下定决心大干一场,没有全国支持的老帅,也扛不住日本。举国之力对抗日本,尚且如此惨痛,更何况一个东北。

但老帅和少帅的不同在于,他不会一枪不发丢东北,他会让日本付出一定代价。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毕竟对于未曾发生过的事情,很难以去揣测,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去分析一下当时的局面,如果张作霖没有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东北三省会丢吗?

先给出我答案,即使张作霖没有死,东三省依旧会丢,但是绝对不会是一种这么耻辱的方式。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张作霖之所以要从北京退回东北老家,是因为北伐军已经攻下来山东,已经直接威胁到了北京,张作霖只能退回奉天。


在北伐战争中,北洋军阀中实力最强大的三大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已经有两家被北伐军消灭掉(孙传芳,吴佩孚),特别是吴佩孚,更是被美国《时代》杂志称之为最有希望的统一中国的人。

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张作霖时代的奉军有多么豪华,奉天的兵工厂,全国唯一拥有海陆空三军编制方军阀,所有军阀中最强大的空军和海军。但是张作霖在同直系军阀作战的过程中并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吴佩孚依旧占据着华中地区,而孙传芳则是占据中华东五省。


所以说,张作霖时代奉军也许装备豪华,但是战斗力却没有和其装备相匹配。而孙传芳和吴佩孚则是先后倒在了北伐军的脚下,可以试想一下,下一个倒下的也许就是张作霖。

实际上,当时除了东北等少数边缘地区,蒋介石基本上在名义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按照当时蒋介石的意图,对于当时已经退回东三省的奉军,应该会发动进攻,毕竟这是北伐的目标之一,但是不会血战到底。

很有可能的情况是,张作霖的奉军被蒋介石击败,龟缩在东北一带,而蒋介石则调转马头,回去应对中原的局势。而日本方面也会蠢蠢欲动,试图侵占东北。

以张作霖的性格,绝对不会和日本人同流合污,也不会成为日本人的傀儡。在这个时候,日本人恐怕还不会轻易的发动进攻,极有可能会把溥仪拉出来,建立傀儡政府,并且不断的找机会和张作霖产生摩擦。

虽然当时日本国内并未做好全面入侵东北准备,但是日本侵略东北的野心是不会停止的。所以日本人与张作霖之间肯定会有一战,张作霖很难以抵挡,而蒋介石是绝对不会插手的。

但不管怎么说,张作霖绝对不会一枪不放的把东北丢掉!


小镇月明

答案很简单,会。

张作霖的东北王地位是怎么来的?是人情世故,计策百出抢来的?

当然不是,是靠着投靠日本人换来的。

1912年1月26日,张作霖拜会日本驻奉天总领事落合谦太郎时说:

“目前东三省兵马实权在本人掌握之中……日本国如对本人有所指令,本人自必奋力效命。”

2月5日,张作霖会见落合时表态:

倘若日本对本人及东三省人民尚有关切之情,则本人率人依归,并非难事。”(贾熟村《张作霖集团与日本的恩怨》,《东方论坛》2015年第3期)

在辛亥革命的动荡时刻,张作霖对日本已经提出了要“归化”、“依归”,也就是做日本人的意思了。

有人说,这是忽悠日本人的,真到了鬼子要利益的时候,张作霖一点不给。

那么,我们看看对比。

日本赢得“日俄战争”的战果如下:

从俄国手中接收了两块强行租借的租借地和南半条中东铁路(日本改称“南满铁路”)的权益。对此,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有明确的界定。他说:

日本在满洲的权利,是因讲和条约由俄国让给的,除了辽东半岛租借地和(半条中东)铁路之外,什么都没有。”

而等到九一八事变前,形势如下:

日方建立的铁路系统主要集中于满洲中南部,以满铁独控之南满铁路为干线,以营口(大石桥至营口)、旅顺(周水子至旅顺)、抚顺(苏家屯至抚顺)、烟台煤矿(烟台至抚顺)、浑榆联络线(浑河至榆树台)、安奉(安东至苏家屯)、吾妻(吾妻至甘井子)、入船(沙河口至入船)、甘井子(南关岭至甘井子)等为支线;另有吉长(吉林至长春)、吉敦(吉林至敦化)、四洮(四平至挑南)、洮昂(洮南至昂昂溪)等路,虽名归中国所有,却牵连有日本贷款关系,实际上充当了满铁的延长线和经济上的营养线。而金福(亦称金城线,金州至城子疃)、天图(天宝山至图们)、溪域(本溪湖至牛心台)等路本属中日合办。

通俗地说,在张作霖发迹卖国之前,日本只有一条光秃秃的南满铁路,而等到张作霖卖够了,日本在东北掌握了一个铁路网!

事实上,张作霖的卖国已经让日本的势力和兵力渗入东北的各个角落,最终完全成为日本一家的控制地。

极端地说,就算是张作霖要卖国,卖得稍微有水平一些,比如他儿子,就想着卖给多家,引美国人进来,事实上,在张作霖上台时,美国铁路大王也确实有在东北修建铁路的投资计划,这样,也就让列强在东北形成相互制衡的均势,日本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然而,他的卖法是只逮着一只羊薅羊毛,等到九一八的时候,日本几乎只需要翻个牌子,就把东北这颗熟透的果子摘下了。

以上是说卖,他换来了什么呢?

1921年5月13日,日本首相原敬领导内阁制定了《对满蒙政策》,其中强调考虑到日本在“满蒙”获取特殊权利的行为,往往为英美理解为“侵略倾向”,因此,行动要万分谨慎,避免引起英美的反感乃至于干涉。5月16日,原敬召集关东厅长官、关东军司令官等驻外官员和阁僚一同召开了“第一次东方会议”,次日,制定了《关于对张作霖态度的文件》:

“张作霖期望在满洲维持和确保实际权力,进而向中央政界伸张其权势,这几乎不容置疑……对张作霖在满洲整顿充实内政和军备,在当地确立其牢固势力,帝国应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援助。”

不过文件中也确定了一些限定原则,即为了日本的利益可以换马,但必须是和张作霖同样地位的人,这个人现实中并不存在;武器供应上,由于英国发起的全面武器禁运协定,日本不可能出口武器给张作霖,但可支持他建兵工厂自给;财政支持上,尽量通过借款和中日合办投资的方式,避免“列强的猜忌和中国政府之嫉妒”。

一句话,不得罪英美的情况下,可以支持张作霖巩固自己的权位,但是日本政府并不支持张作霖在关内争霸,这种态度,在新的田中内阁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从1926年国民政府北伐开始时,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就对张作霖感到绝望,甚至打电报给驻中国的大使,提出改为支持杨宇霆,遭到拒绝。但到了1928年,他又变为支持张作霖。这大概与这年5月,张作霖对迄今为止的最大悬案——满蒙五条铁路的建设合同采取积极态度,接受了满铁总裁山本条太郎的要求,终于签约不无关系吧。(见岛田俊彦《关东军》)

但是,关东军在1928年4月20日请示陆军省:

在这之前2天的4月18日下午4点,关东军司令部已经给下属第14师团和由朝鲜军紧急抽调来的第40混成旅团发出了准备出动的命令;19日,给第14师团下达了“20日在丰田集结后继续向锦州进发”的命令,给第40混成旅团的命令是“21日在奉天集结”。

此次动兵规模与“九一八事变”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是朝鲜军的1个旅团来得更早而已。

按照日本军法,关东军离开满铁附属地到锦州和山海关就属于海外出兵,而海外出兵必须获得“奉敕命令”,这个命令需要首相奏请天皇取得,归根结底是要首相下决心。

时任首相田中义一一边急切地希望张作霖能够停止犹豫回师奉天(张一直挣扎到5月底才表态回奉,之前一直幻想能占据华北),一边紧张地观察列强,尤其是美国的反应。

他一直拖延“奉敕命令”的发布,一直拖到了5月31日,还是不允许关东军出兵,最终等到张作霖6月3日登上回奉天的专列。

事实上,如果不是田中义一害怕触怒美国,在1928年4月,也就是张作霖被炸死前2个月,关东军就已经动员了一个师团加一个混成旅团(比918出动部队还多),准备占领东北了。

这个情况下,如果说历史会有什么变化,那可能就是九一八事变,要改称四二一事变了吧。

说到底,在日本关东军的眼中,张作霖和张学良唯一的区别就是前者滑头,后者中二,在军事力量上,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都是一堆垃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