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小學生寫作能力

提起寫作文,一些小學生往往唉聲嘆氣,視作文為畏途,不會寫,不愛寫。作文難,難在哪裡呢?難在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無情可抒;或是有話不知如何表達。那麼,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培養小學生寫作能力呢?在多年的作文教學中,我總結了八個字“多看多聽多想多寫”。


一是多看:多看就是要多看課外書,積累優美詞句。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課內外閱讀量明確規定:一、二年級學生每學年至少要讀五萬字;三、四年級學生需讀四十萬字;五六年級學生需讀一百萬字。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都說明多讀書才能寫出優秀的作品。小學生開始習作時,往往不知道怎樣用書面語來表達自己想說的話,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學會模仿,比如:學生學習了《三味書屋》,就可以指導學生模仿課文的寫作順序來寫《我們的教室》,同時學會運用課文中表示方位的詞語。當然,模仿的目的是學習語言精品,探索寫作規律,儘快進入更高的創新層次,而絕不是永遠趴在前人或他人的腳下爬行。要想模仿別人的文章,就必須認真閱讀,語言精品讀得多了,受到語言的薰陶,潛移默化,自然就能做到文從字順。在讀書時,學生要學習毛主席的讀書方法:“讀書必須看通、看透。要用筆標記書中要點,要在書眉上寫出自己的想法,要摘錄書中精彩的地方。總之,不動筆墨不看書。”養成看書時做筆記的好習慣。初寫讀書筆記時,教師要結合學生所學課文進行指導,讓學生明白什麼樣的詞句才是優美詞句。學生每寫一篇讀書筆記,就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寫的最好的在全班交流。“眾人智慧勝一人”,在班、組交流中,學生能很快積累大量優美詞句,“厚積而薄發”,再進行習作,學生的語言逐漸規範,詞彙更加豐富,方言、口語也會逐漸減少。同時,多看課外書,學習語言精品,還能使學生受到啟發,開闊思路,為寫作提供更多的素材。

多看並不僅僅是多看書,還包括多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葉聖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水,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葉老的這段話形象地說明作文與生活的關係。留心觀察生活,就會發現許多寫作素材。但是許多小學生的有意觀察還處於萌芽階段,往往缺少主動觀察與發現,生活中的一些亮點便會如溪水般悄悄消失,這就需要教師有一雙慧眼,善於和及時捕捉學生生活中的亮點,指導學生進行有目的地觀察。如學校組織春遊活動,在學生出發前,教師提出活動的目的與要求,指導學生在春遊途中,注意觀察春天來了,大自然中的動植物有哪些變化,沿途經過了哪些地方,途中發生了什麼事;在春遊時,教師帶領學生一邊遊,一邊看路邊的樹木,田野裡的莊稼,天上的燕子,池塘裡的小青蛙,河裡的小鴨……;回到學校後,教師指導學生把自己觀察到的景物或事情按一定的順序寫具體。這樣,學生寫作文才會言之有序,言之有物,連平時不愛動筆的學生也不會感到為難。

二是多聽:聽教師指導,聽師生評點,聽別人的優秀作文。習作前,聽教師的指導;習作後,進行小組交流,聽取同學提出的修改 意見,對習作進行修改,然後全班交流,聽師生評點,同時聽別人的優秀作文,想想別人寫得好在哪裡,取長補短,改進自己的習作,提高寫作水平。平時在生活中聽取周圍的一切聲音,做有心人,把聽來的故事、聽到的美妙聲音記錄下來,豐富寫作素材。

三是多想:首先是在多看多聽的基礎上,寫寫自己的真實感受;其次是在下筆之前想好如何謀篇佈局,寫好習作;其三是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作文提出的新要求。兒童天生富於幻想,寫想象作文既能發展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又能提供寫作素材。如:學完《窮人》一文,可以讓學生按自己的想象續編故事。此時,教師應解放思想,讓學生大膽想象,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然後再進行一些合理想象、科學想象等方面的訓練。

四是多寫,就是要經常練筆。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說:“一切創造靠勞動,勞動要靠手和腦。”強調動手與動腦實際上是同樣重要。要想寫好作文,就必須把平時看到、聽到、想到的寫下來,經常寫,熟能生巧,就會越寫越好。

總之,要想寫好作文,就要做到八個字:多看、多聽、多想、多寫。

如何培養小學生寫作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