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真传之六: 传说中的“虎豹雷音”,究竟什么样儿?

解码真传之六:   传说中的“虎豹雷音”,究竟什么样儿?

虎豹雷音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自然反应,发声时舌顶上颚,虎目圆睁,丹田聚力,身子里好似一阵颤动,发声“噫——嗯”!也不是在发声,反而是咬紧牙关在克制着发声,但声音还是自牙缝喷出来,在压制下,自鼻腔连带胸廓都跟着震动。

如虎啸,如马鸣,由高亢转而沉闷,听着慑人心魄。这是内外达到六合之境,六艺连带雷声的激发。

后来形意与太极、八卦被论成了一家,但形意拳师的气质却截然不同,其中奥秘,这是其一。心意门收藏的《武穆遗书》传出后,又被别门拳家参考、引用,特别是打法歌诀,许多拳家都在心意的格式上做了改动、借鉴,甚至拓展,但因为改了几个字,内意就完全不同了,甚至许多貌似高深的言论,也只是一些空洞浮华的形容之辞。

就好比“舌顶有吼狮吞象之容”,又对应着“蛰龙未起雷先动,风吹大树百枝摇”,袁镜仪能发出那个声响也是因为这个。六合拳是六合劲,最多是后腿蹬开一个“消息”,而后就是四梢同时用力,这也是练时分明用时快的原因。而气与力合,力量大,气息也大,劲力猛烈,周身凝聚,气息又顶出了吼狮之容,那声音也就自然出来了。如果动作含蓄,声音也就含蓄,又要发力,就会在体内形成一种闷声,始终隐含着一个气机,一动俱动,一发俱发,也就生出了雷声。

说是雷声,但声响却并不是雷音滚滚,而是好似龙吟一般,直冲霄汉。这是因为,剧烈的厮杀并非拳师比武,真就能一个照面分个高下。比如说猛虎搏群狼吧,就真是一扑一个,那也得扑上一串才等保命,这就逼得你必须不停歇地辗转蹿纵,而越是劲路翻浪贯通反而越是省力。连贯一气了,也就不存在练功时的发声了。开展之前振振声威还好,要在实战中哼哈助力,无疑是自行延长了力端间隙,这就给了对手突入的机会。而实战中的气机,是身子里咬着一股子震颤回荡,跟劲力一般地在筋骨、肺腑里滚动,遇着需要骤然发劲时,因为内外高度聚缩,也根本发不粗狂之声,而是非常尖锐刺耳的猛戳透甲锥一般的线声。根据动作不同,有声高亢上钻好似龙吟,有时翻转坠下好似鹰啼,这个声儿是一线挤出的,也是不得发而自生,若此情景不发声时,可能就把自己顶坏了。不过遇不到真正的六合紧聚,这些也就不用记挂了。

平时练功,多用虎啸牛哞,偶尔用一用狮子吼。虎啸分为巡山虎与下山虎,巡山虎乃是王者不争,傲然自威,气息在背,发声环震四地;下山虎为饿虎寻食,坠力踏山,毛鬃抖乍,气息在顶,发声环绕半空。不过有这个区分,主要还是出于筋肉绷紧的程度还有内里气息的厚薄,就好比庞然大物不用眼见着,隔着山体听听那喘气的动静就知道分量了,真是一声吼叫就能把人吓瘫软了。但是练武取的不是开口的吼叫,而是闭口吞下的那“啊呜”一声,这一声如果是用嗓子模仿可就毁人了,当是气息上顶自成,带着共鸣音,要以舌顶上腭,压住舌根,闭住寒气不入喉管,是“哞”、“嗡”才对,听来更似牛叫。若是遇着特殊动作,绷住了筋骨冲不开时,又有打开胸腔的空洞声音,自丹田震颤而起,即是狮子吼了。见不着虎、狮,从猫、狗身上也能察觉一二区别。这些都是缓和练着时的,真用起来,这些都就晚了,所以要么不声不响,要么得是鹰捉雷声、虎抱雷声这一种了。活物声为声,死物声为响,发声即是以强劲生机冲起身体之响,这是拳技最后的学问了,也最难琢磨。

所以轻易不打雷声,动用雷声之时,也是生死搏杀之时,非下死把力不能尽出。如果动作是舒缓的,强努劲力勉强发声,反而会对身体产生危害。买明伦有个心急的弟子,甚至因此练得吐血。

只要是一门真传,按着拳架去走,逐渐进入要领,合乎规矩,慢慢就会一应百应。外在使然,内部自顺,天教的一般就起了变化。只可惜人性叵测,明师难遇,好弟子也难求。

——铁萼奇兰国技武术论文精要

解码真传之六:   传说中的“虎豹雷音”,究竟什么样儿?

已出版国术实体小说三部曲:第一部《六合拳宗》;第二部《帝国镖路》;第三部《真武百年》(即将出版)

铁萼奇兰(孙龙庆),自幼习武,项城张府武师传人,得心意、形意、太极、八卦诸拳真义,祖上为镖行世家,幼时耳濡目染,过往武林和拳师记忆深入骨髓。成年后遂追随祖辈踪迹游历,精诚求真,拳艺有成。有诸内而行诸外,乃援笔著作,以国术武技、商帮武行、民间武备体系为本,述拳真实深刻,鞭辟入里;写人风骨凛然,如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