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四件漢白玉螭頭“回家”

海淀區清河出土四件石制構件

經考察比對,確定為圓明園流散文物漢白玉螭(chī )頭

今天,圓明園正式將離家多年的螭頭“帶回家”。

◆ 發現 ◆

這四件漢白玉螭頭是在清河的一個工地上出土的。

圓明園四件漢白玉螭頭“回家”

市民杜澤寧與楊亞榮無意間看到散落在工地上的四尊石構件。杜澤寧先生說,他第一直覺判斷這肯定是老石頭,於是立即上前查看。

歷史上清河曾有一座古橋,他們懷疑螭頭是古橋上的裝飾物,但查閱老照片發現橋上並無安裝螭頭的位置。據此判斷,工地並非螭頭的原址,應該是二次搬運過來並埋在地下。可清河雖是古鎮,這裡卻並沒有與古建築相關的記載。但是清河距離圓明園很近,過去從圓明園到清河是有道路通行的。加上這四件螭頭是漢白玉雕刻而成,材質並不尋常,於是杜澤寧先生猜測它們是圓明園拆下來的建築構件。

隨即他們找到清河街道辦事處,將文物運至街道辦事處保管,但是幾件文物的來歷一直沒有定論。

圓明園管理處在得知此事後,立即聯絡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館員劉衛東進行現場鑑定。劉衛東介紹說,螭頭是傳說中一種有角的龍,多用於古建築的月臺上,起到裝飾作用。例如北京故宮、天壇等皇家建築,都能看到很多威猛的螭頭。兩位熱心市民發現的螭頭,每尊重量可達1000斤,應該出自於皇家行宮的月臺上。隨後,將其與園內所存文物信息進行比對,最終確定四件石制構件為

圓明園流散文物漢白玉螭頭

圓明園四件漢白玉螭頭“回家”

螭(chī )頭,古代彝器、碑額、庭柱、殿階及印章等上面的螭龍頭像。亦借指殿前雕有螭頭形的石階等。

螭頭在古代一般是為皇家建築上的專用構件,是中華龍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螭本是古代勞動人們想象出的一種動物,隨著部落的融合、朝代的更替,人們的審美受到宗法、禮制的影響,螭的形態也在發生著改變,其藝術形式主要被運用在建築物、碑額以及其它工藝品之上。

在建築物上面,螭主要是被用作石作雕刻裝飾,雕其螭頭在殿柱、殿階之上。螭頭在被賦予了散水構件的功能後,在現代的公共場所或是家裝中也有螭頭排水裝飾的運用,是古為今用的代表之一。螭頭本身折射出傳統龍文化和禮制思想對古代建築的影響,被賦予了裝飾之外更深層的人文精神內涵。

(文字資料來源/古建中國)

◆ 迴歸 ◆

今日,圓明園流散文物迴歸儀式在海淀區清河街道辦事處舉行,四件出土文物重歸圓明園大家庭。

圓明園四件漢白玉螭頭“回家”

圓明園管理處主任李博及管理處班子成員,清河街道辦事處主任陳兵,副主任董三福,清河街道副調研員周挺,以及熱心市民杜澤寧、楊亞榮出席此次迴歸儀式。儀式上圓明園管理處對兩位熱心市民頒發了證書和獎勵。

圓明園四件漢白玉螭頭“回家”

圓明園四件漢白玉螭頭“回家”

圓明園流散文物徵集活動開展以來,共回收捐贈流散文物40餘件,其中包括今年4月民盟中央捐贈迴歸的流散文物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嘉慶御筆“稱松巖”。對於所有迴歸文物,圓明園管理處都會登記上帳,收入文物庫房妥善保存,確保文物安全。

此次迴歸的四件螭頭在收入庫房後,也將得到進一步修復

圓明園四件漢白玉螭頭“回家”

近年來,圓明園管理處從一畝園、樹村、功德寺等拆遷區回收磚石8萬餘件,在圓明園西部景區形成“文物長城”;還收到熱心市民捐贈的帶有“圓明園”戳記的城磚。越來越多的公眾關注圓明園並積極地參與圓明園的文物保護,提供線索、送回文物,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圓明園管理處特公佈熱線:010-62543673,希望廣大公眾提供更多圓明園流散文物的線索,對文物保護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攝影]

李 悅

劉 夢 星

吳 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