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7次拒絕賄賂,19歲在抗洪救災中喪生,遺體40多天才被找到

改革開放以後,很多人都認為,在經濟繁榮的地區,缺少人間真情。可李大為作為普通的戰士,搖身一變成為南粵大地上最大的“明星”,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點,領導關注的重點,群眾紀念的焦點。

他曾7次拒絕賄賂,19歲在抗洪救災中喪生,遺體40多天才被找到

李大為,一個在洪水中永生的士兵,並沒有多少驚天動地的事蹟,也沒有留下多少豪言壯語。李大為事蹟的影響力和傳播速度,是超乎想像的。他以自己19歲的短暫生命,讓人們從中照出了什麼是美、什麼是醜。“李大為現象”的效應在持續擴大。入伍前,李大為是個助人為樂的好青年,12歲開始長期照顧“五保戶”,多次把吃早餐的錢省下來接濟交不起學費的同學。

他曾7次拒絕賄賂,19歲在抗洪救災中喪生,遺體40多天才被找到

他打過鐵,被師傅稱為“最有悟性”的學徒;他開過挖土機,是工程隊裡的骨幹力量;他在做垃圾裝卸工時,被老闆表揚為最優秀的員工。入伍後,他學習認真,訓練刻苦,新兵訓練成績全優,被評為“優秀士兵”和省軍區“優秀通信值勤員”,參加打擊假軍車行動時,7次拒絕不法分子的金錢賄賂。

他曾7次拒絕賄賂,19歲在抗洪救災中喪生,遺體40多天才被找到

他4次為瑤族“希望小學”捐款900多元,4次義務獻血。在韶關的一次救洪搶災中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那時的他入伍剛好一年半,然而經過40多天的全力搜尋,李大為的遺骨在湞江區犁市鎮藝洲島上找到。看著殘留在遺骨上的迷彩服和救生衣,現場的幹部群眾和部隊官兵,無不潸然淚下。李大為的事蹟之所以在平凡中震撼人心,告訴人們這樣一個最普通的道理:在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行動中大有可為。

他曾7次拒絕賄賂,19歲在抗洪救災中喪生,遺體40多天才被找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