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签名爆发在即,e签宝定位全行业丨商业模式

电子签名爆发在即,e签宝定位全行业丨商业模式

e签宝联合创始人兼产品VP程亮

文/ 赵隽杨

“获取一份资产证明需要多久?”

“半分钟不到。”

支付宝提供这项服务初期,开具资产证明需要打印、盖章、邮寄、运输,时间成本至少一周。因为申请人数过多,用来盖“支付宝(中国)网络有限公司业务凭证专用章”的大铜章,在短短两个月里就可以磨花了一柜子。

服务流程的简化要归功于“e签宝”的电子章。别小瞧那枚红色印章,背后可是拥有密码技术的电子签名。

2002年杭州天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谷科技”)创立,成为国内最早从事研究和推广电子签名的企业,“e签宝”则是旗下第三方电子签名服务平台。

创业初期,“e签宝”所处的电子签名行业小众而又陌生,客户主要是政府。程亮称其为产品的1.0阶段。

2013年,传统行业掀起了“互联网+”热潮,从注册到支付,大量交易链条在云端进行,被称为“在线交易链条闭环”关键的电子签名,迎来了春天。“e签宝”的身影也频繁出现在了各式商业合同中,进入了2.0商业化阶段。

2017年“e签宝”推出智能电子合同服务,以及基于区块链的电子数据存证服务,打通了司法鉴定、公证、仲裁机构与互联网法院,这家在电子签名领域钻研了16年的企业,终于开启了自己3.0全生态阶段。

拓展场景

2018年开年,“e签宝”完成了1.5亿元B1轮融资,成为迄今为止该行业最大单笔融资。资本垂青,看中的是巨大商机。

其实无纸化过程,并没有想象中快。2002年,诸多企业对于不产生经济效益的“e签宝”,采购意愿并不强。为此“e签宝”选择了先从政府用户开始,以工商局网上年检作为切入。

那时候“e签宝”的产品是一套软件,配上U盾或者硬件设备。商业模式就是做各项政府项目的软件开发,包括招投标的电子化等等,尽管业务没有规模化,好在收入、利润都不错。

2013年前后,全行业“互联网+”浪潮来袭,给了“e签宝”商业机会。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移动端的发展,应用场景丰富了。电子合同签署、存证服务、法律服务、旅游合同、网上信贷等等各种在线化的业务和交易流程开始成熟。

乘着行业“东风”,“e签宝”进行了从技术到应用的全面升级转型,逐步围绕“真实身份、真实意愿、原文未改、签名未改"的电子签名四要素,为用户提供电子签章、电子合同、数据存证,以及司法出证的全链条电子签名服务,主要发力四大领域:金融、公共事业、制造业以及互联网。收费模式也从项目制,变为服务费或者按使用次数收费。

技术壁垒

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公布的《2017-2022年中国电子签名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报告》显示,预计2018年中国电子签名行业的规模为12.82亿元,而到2020年,这一数值将达到69.31亿元。市场蓬勃的背后,伴随着“国密算法”的出现与普及。

2010年,为保障重要经济系统密码安全,国家密码管理局公布了自主研制的“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算法”(SM2算法),并要求自2011年3月1日起,在建和拟建公钥密码基础设施电子认证系统和密钥管理系统应使用SM2算法。而e签宝也是国内首家支持该算法的第三方电子签名平台。

有后发技术优势的国密算法,在安全性和运算速度上都比国际算法更胜一筹。简单来说,若黑客同时破解国密算法和RSA算法,前者只需要192位密钥长度就可以防止黑客破解,而RSA算法则需要2048位密钥才有同样效果。

当然,如同众多新晋规则的推出都会面临着挑战。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文件阅读器是否接受国密算法加密的文件。目前,Adobe公司的阅读软件在打开国密算法的数字证书后,会显示对算法存疑。“e签宝”公司正在与另一大阅读器福昕合作,推动国密算法下电子合同的可验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