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脫貧攻堅措施有力成效顯著

湟源脫貧攻堅措施有力成效顯著

湟源脫貧攻堅措施有力成效顯著

湟源脫貧攻堅措施有力成效顯著

湟源脫貧攻堅措施有力成效顯著

湟源脫貧攻堅措施有力成效顯著

湟源脫貧攻堅措施有力成效顯著

湟源脫貧攻堅措施有力成效顯著

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8.8%下降到現在的0.74%;

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持續保持在99%以上;

全縣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參保率均達到100%……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湟源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和政治交代,嚴格按照省市統一部署,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黨員幹部對脫貧攻堅的思想認識和政治站位進一步提高,履職能力、紀律觀念、執行力進一步增強,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理念和積極進取的信心進一步樹立,全社會立足精準促攻堅的大扶貧格局全面形成。全縣貧困村退出、貧困人口脫貧既定目標如期高質量實現。

2016年,如期完成14個貧困村、4833名貧困人口脫貧;

2017年,完成17個貧困村、2445名貧困人口脫貧既定目標;

2018年,計劃貧困縣達到“摘帽”標準,實現27個貧困村全部退出、785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與西寧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產業扶貧:

項目精準 機制靈活

實施飼草產業園項目—

按照“穩糧、優經、強飼”思路,將“專業合作社+貧困戶”、跨行業合作社“聯合社”等產業發展模式作為主要路徑,不斷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投資6480.9萬元實施扶貧飼草產業園項目,種植飼草5萬畝,帶動農戶9967戶3.68萬人(其中貧困戶890戶3286人),年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目前,已播種糧經飼作物26.68萬畝、蔬菜1.9萬畝(次)、中藥材1.5萬畝。

實施到戶產業項目—

在充分尊重群眾發展意願的基礎上,制定“一村一冊”項目計劃冊,以特色種養業為重點,因勢因地合理確定產業發展項目,確保項目科學規範、群眾增收脫貧。投資1237.68萬元,以“到戶+資產收益”兩種方式,實施2292人到戶產業資金項目,產業到戶比重從2016年的24%提高到73%,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

實施光伏扶貧和集體經濟項目—

投資2900萬元的7.2兆瓦的光伏扶貧電站項目已完成招投標,按省上統一要求,正在籌建縣光伏扶貧項目公司,計劃年底前併網發電,帶動58個貧困村1280戶貧困戶,年戶均增收2600元以上。投資3520萬元的9個鄉鎮88個非貧困村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已全部撥付到各鄉鎮,正在加緊組織實施。

實施旅遊扶貧項目—

2017年,投資1391.85萬元實施4個貧困村鄉村旅遊扶貧項目,帶動157戶、381名貧困人口增收脫貧。今年,投資900萬元的鄉村旅遊項目已批覆實施,計劃建設民俗文化展示廳、種植千畝多彩油菜花花海等,發展鄉村旅遊業,帶動3個貧困村595戶農戶2475人(其中:貧困戶38戶119人)增收。打造東峽鄉西石峽“農家樂”、吉友山莊等生態休閒旅遊景區10處;把上胡丹村作為全縣鄉村振興的先行村、試點村,先後落實投資2150萬元的20棟高標準節地型溫室、田園綜合體試點等項目,建成了福成村集體股份制養殖專業合作社,年內計劃建成集休閒觀光、採摘娛樂、餐飲住宿於一體,融“民俗、農耕、園藝”為一身的農旅結合觀光示範村,以點帶面,助推全縣脫貧攻堅。

實施金融扶貧項目—

全面落實“530”貸款政策,統籌安排900萬元作為風險防控金,按照“誰受益、誰帶動”的原則,累計為符合條件涉農經濟主體發放小額貸款3354.3萬元。充分發揮政策性擔保資金作用,依託縣級“金穗服務惠萬家”和西寧市信用擔保集團公司平臺,以“金融機構+擔保平臺+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模式,為166家涉農經濟主體擔保貸款1.39億元;為省級龍頭企業三江一力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擔保國開行“扶貧貸”貸款8500萬元,帶動313戶1078名貧困人口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實施美麗鄉村建設項目—

2014年以來,整合資金4.28億元實施40個“高原美麗鄉村”建設,貧困村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改善。今年將按照“生態宜居”的目標,繼續打造日月鄉上若藥村等10個高原美麗鄉村。

實施健康保險項目—

本著“理賠快、手續少、覆蓋廣”的原則,2017年投資127萬元,為全縣貧困人口購買了健康商業保險,已處理賠付案件1650件,賠付金額達到120萬元,年內將繼續投資83萬元實施“健康保”,防止貧困人口因災因病返貧。

實施基礎設施項目—

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2017年,實施了總投資1.9億元的48個貧困村150.98公里村道硬化、40項水利水保、3個走教點改造、26所貧困村衛生室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項目,完成投資1.08億元,剩餘工程已基本復工,年內能夠全面完成,全縣貧困村基礎設施的短板將有效補齊。

實施易地搬遷項目—

聚焦搬遷對象安置點選址、住房面積等關鍵環節,嚴守搬遷對象精準的“界線”、住房面積的“標線”、群眾不舉債的“底線”和資金項目管理的“紅線”,優先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16年以來,累計完成投資22981萬元,實施28個村社2798戶9514人(其中:貧困村16個,貧困戶269戶864人)易地扶貧搬遷項目。

行業扶貧: 出實招 見實效

【電力扶貧】新建、改造 10 千伏線路5.94公里、0.4千伏低壓線路25.18公里,更換、新建10千伏配電變壓器25臺,徹底消除了12個貧困村“卡脖子”“低電壓”用電問題,切實滿足了農戶生產生活用電需求。

【通信扶貧】實施“寬帶中國·光網湟源”工程,投資1350萬元,加快實施光纖新建和升級改造項目,全縣146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寬帶暢通。

【教育扶貧】堅持“全面覆蓋、精準到人”原則,2016年以來,資助貧困學生7242人次、各類資金1228.8萬元;投資785萬元完成(上浪灣、後莊、下寺)3個貧困村學前教育和兩個農村學校改薄項目,貧困鄉村教育條件不斷改善。今年,繼續落實好貧困家庭15年免費義務教育政策,計劃為9243名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及大中專學生髮放補助1518萬元;投資296萬元建成運行和平鄉茶漢素村、申中鄉立達村幼兒園,進一步改善貧困村基礎教育設施。

【電商扶貧】完成9個鄉鎮和30個村級電子商務站點建設,培訓電子商務從業人員400人次,實現了縣域特色農副產品互聯網銷售。年內將建成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10個,促進本土特產網上交易。

【就業扶貧】在縣郵儲銀行投入190萬元作為風險防控金,按1:5的放大比例投放創業貸款,鼓勵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等返鄉創業、帶動就業。2016年以來,不斷改進培訓內容及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貧困勞動力刺繡、烹飪等實用技能培訓864人次;積極引導轉移就業扶貧,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3136人、收入1800萬元。年內結合“雨露計劃”,計劃完成拉麵工、皮繡等特色實用技能、貧困人員短期技能培訓750人次以上。

【科技扶貧】實施科技信息、人才、技術支撐行動,選派10名科技人員深入8個貧困村開展科技扶貧技術服務,打造(曲布灘、克素爾)兩個科技示範村,提高了貧困群眾綜合素養。整合資金30萬元實施科技扶貧項目3項,年內計劃指導29戶貧困戶種植當歸、黃芪300畝,建立蕨麻標準化生產基地50畝,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生態扶貧】全縣從事生態管護崗位的貧困群眾達到328人,年戶均增收1萬元,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融合發展。

【醫療扶貧】全面落實“十減十覆蓋”醫療扶貧措施,2016年以來,為6302名貧困患者發放住院醫療救助金1438.85萬元;為2450名貧困患者減免各類費用4.9萬元。積極開展“幸福西寧、健康藥箱”活動,為全縣58個貧困村2.74萬名貧困群眾免費發放價值53.5萬元的藥品,減輕了貧困人口就醫負擔。

【文化扶貧】投資700萬元,建成7個貧困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8個貧困村文化大舞臺,豐富了文化扶貧活動載體,促進了鄉風文明建設。

【農房扶貧】投資7500萬元,實施3004戶危舊房改造項目(其中:2017年實施貧困戶危舊房改造161戶,今年181戶貧困戶危舊房改造項目基本開工建設),貧困戶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