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为什么要绞尽脑汁配享太庙?

天阙867

不是张廷玉绞尽脑汁,而是好基友雍正恩赐,准许他百年之后,配享太庙。“配享太庙”四个字,既是对他功劳的一种肯定,又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什么是太庙?

最早是祭祀皇帝先祖和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批准有大功的臣子、近亲、皇亲配享。

只要当朝朝廷在一天,不出问题,太庙就一直配享,这是多大的一种荣誉啊!

对于张廷玉,他是三朝元老,历经康雍乾三朝,功成名就,大放异彩在雍正朝。可以说是股肱之臣,也是雍正的左膀右臂。

而这个人也是非常谨慎之人,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信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名言。也算是他成政坛不倒翁的根本原因。



举个例子,后来张廷玉和乾隆矛盾爆发时,乾隆收回所赏赐的东西,顺便还叮嘱查家的官员,一定好好搜查,打算利用文字狱好好收拾张廷玉。文人嘛,难免写点啥来表达心情。结果是一无所获。

雍正朝,张廷玉混得好,甚至和雍正有好基友的传闻。念及功劳,雍正准许他配享太庙。可是等乾隆上位,他深知到乾隆对自己的不喜欢,后来乾隆的种种表现也说明了。

干了十多年,打算乞求退休。可是乾隆皮啊,拒绝了,他说你将来是要打算配享太庙,怎么好意思退休?

此时的张廷玉76岁了,干不动了,他说当年的朱元璋就准许刘基退休。乾隆认为张廷玉这是在讽刺他,因为朱元璋过河拆桥,弄死了刘基。



后面就是张廷玉争夺“配享太庙”所犯的错事。最终,84岁的张廷玉死在家中,乾隆还是让他配享太庙了。

乾隆朝,张廷玉绞尽脑汁配享太庙,一直以谨慎做事的他,错事不断。实在是“配享太庙”四个字,荣誉太大了。另外,也是对他功劳的一种肯定,也是他辛苦获取到的。要知道,张廷玉是汉臣,清朝的汉臣地位怎样?懂吗?

而在一系列配享太庙的人中,张廷玉是唯一一个汉臣。


文/非常茴香豆


非常茴香豆

中国人一直追求的名利,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更会想到死后哀荣,以及福荫子孙。

太庙,是皇帝家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历代皇帝去世后,也会被请进太庙。作为王公大臣,死后牌位放入太庙,陪伴先帝,是顶级政治荣誉,上升到国家祭祀的标准。



张廷玉是雍正帝特别信任的大臣,很多朝廷典章制度都是出自他的筹划与参与,如军机处的建立。在雍正在世的时候,留下承诺,给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



雍正去世,乾隆继位,这一年张廷玉63岁。他与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同为辅政大臣。但新皇帝已经25岁,并非幼童。最初几年时间,新君旧臣相处表面还融洽。张廷玉晋封三公之太保,又以文臣封了伯爵,都是特别待遇。乾隆十年,政治对头鄂尔泰死了,满洲新贵讷亲取代了他。在讷亲与张廷玉的排名上,就暗潮涌动。实际上的背景是乾隆帝对鄂尔泰张廷玉两位前朝大佬政治势力的打击,一朝天子一朝臣。

乾隆十三年,张廷玉76岁,提出要申请退休。乾隆不高兴了,“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不同意!接下来,张廷玉很多做法,打破了其多半生以来的做事风格。第二年又提出来申请退休,并多次向乾隆帝提醒,你爸爸承诺我配享太庙,你小子别忘了!几个回合下来,弘历同学真的怒了,免去张廷玉伯爵,撤销配享待遇。这下子张廷玉真的回家养老了。又活了四五年,在乾隆二十年去世,卒年84岁。弘历仍兑现了老爹的承诺,让张廷玉配享太庙。成为清代配享太庙的唯一汉人。

那位满洲新贵讷亲,在乾隆十四年以大小金川战役的指挥失败被赐自尽,用的刀是他爷爷遏必隆的。所以再看过去,张廷玉是不是老糊涂了?

电视剧中最喜欢杜雨露老师在《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形象,但其情节与历史差异较大。


几苇渡

虚荣心在作祟。当然,也可以理解。毕竟,享受本朝皇帝后世子孙的祭祀,几乎是一个臣子最大的荣誉。

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三朝元老”张廷玉65岁,被授予总理事务大臣,加拜“喇布勒哈番”。不仅如此,乾隆还为张廷玉破例,特命进三等伯爵,赐号“勤宜”。要知道,在此之前,清朝的文臣,还没有人被封爵位的先例(当然,清朝宗室和蒙古亲王除外)。

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鄂尔泰病故, 讷亲取代了他。虽然张廷玉面奏内阁班次应讷亲居首,但其心中亦有难言之隐。为了平衡各种因素,乾隆下旨,确定“嗣后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张廷玉在前”。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以老病为由,上书辞职。乾隆帝专特降谕旨:“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宣谕慰留,让他不必担心,只管在京养病述职。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命他如北宋文彦博例,十日一至都堂议事,四五日一入内廷备顾问。当年冬天,张廷玉再次乞求离职养病。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并御制诗三章赏赐。 一个为了主子奔波劳碌了几十年的人,终于可以回家颐养天年了,这本是好事。可是,也不知道张廷玉哪根筋搭错了,在入宫谢恩的时候,竟然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

张廷玉拜谢乾隆之后,临了临了却又跪下,对乾隆皇帝说:“皇上,老臣还有一事相求,不知当讲不当讲?”以前世宗宪皇帝破格给予臣厚恩,遗命臣配享太庙,去年跟从陛下祭祀时又有挽留臣告老回乡的谕旨,臣恐怕死后不能有这样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间也有类似的议论。”他免冠叩首,请求乾隆帝出一个凭证。乾隆帝听了,很不高兴。心想:怎么个意思呀老张?我老爸临终前说的话,你都信,我这大活人你还信不过?还要什么凭信,你这分明是不相信我,甚至还有要挟的意思吗?乾隆真的是很生气,但还是忍着没发作。乾隆当场拟了个手诏,大意是先帝遗命,我还是会遵循的,老张你放一百个心。

但从乾隆随后写的诗,还是可以看出乾隆的不满。——“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佑庙,漫愁郑国竞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青田,是指刘伯温;郑国,是指曾封郑国公的魏征。两人都被皇帝许诺,身后之事,各位多少了解,兹不赘述。



按惯例,大臣致仕回籍,临走前,要上表谢恩。更何况,乾隆再次重申配享太庙资格。这是让一个大臣,和当朝皇帝一样,可以享受后来皇帝的祭祀,这无疑是一个臣子的莫大荣耀。

可是,不知是何原因,张廷玉又一错再错。第二天,张廷玉具折谢恩时,竟然没有自己去,而是让儿子张若澄入宫,代表自己向乾隆帝谢恩。乾隆帝对昨天的事,仍耿耿于怀,看到张廷玉不亲自谢恩,就更加生气了。老张,你什么意思呀这是?昨天跟我要配享太庙的承诺时,你倒是挺勤快,这还不到一天的工夫儿,你竟然让别人替你谢恩?这分明是不把我放在眼里吗?乾隆很生气,当即下令,让大臣写旨,让张廷玉立刻进宫,说明原因。 谕旨由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但并未下达张府。



可是,第二天黎明时分,张廷玉起了个大早,竟然提前来内廷谢恩。说实在的,历史上,乾隆帝在继位后的前13年,是相当勤勉的。据史书记载,乾隆十三年之前,乾隆几乎都是三四更天就起床处理政务了,风雨无阻。当同样起了个大早的乾隆,听说张廷玉来谢恩的时候,更是气不打一出来。你想想,这可是让首席军机大臣写的谕旨,还没发出去,竟然已经被人知道了。要么是保密工作做的不好,要么是内部人员泄密了。总之,这两种情况,都可以想见,已经退休的张廷玉影响力之大。试问,退休的手下还有这样的影响力,是哪个领导能不忌惮?更何况,是皇帝。还军机处,一点机密都没有了,乾隆能不生气?

乾隆怀疑是张廷玉的门生汪由敦泄密,当面数落了他,并让廷臣会议,商议剥夺张廷玉的官爵,罢去配享太庙的优容。乾隆帝说配享太庙资格,是先帝遗命,我不敢轻易罢去。但是,朕给的,朕要拿回来。最后,乾隆下旨,削去张廷玉的伯爵。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这更加激怒了乾隆帝。原因主要有二:一者,对一个中年丧子的人,你不来安慰也就罢了,还对人家说,您伤您的心,我想歇会儿,先走了。是个人,恐怕都不可能不生气!再说,这可是一个皇帝的长子。虽然,清朝的皇位继承人,基本上是按“立贤不立嫡与长”的原则。但毕竟是一个才22岁的年轻人,何况身后还有两个出生未久的孩子。想想两个小孙子,乾隆也不可能不伤心。做为一个出身官宦之家、在朝几十年的三朝老臣,连这点觉悟都没有,你说皇帝能不火冒三丈?


抛开这些“公”的层面,单从私人关系来说,张廷玉可是永璜的老师。对于一个朝夕相处的学生的去世,张廷玉竟然没有多少表示,哪怕是礼仪方面的,都没有,一点师生之谊都不讲。这不仅皇帝看不过去,其他同僚议论纷纷。恐怕,就连市井小民也会侧目而视吧! 于是,乾隆下令,让张廷玉看看太庙配享诸功臣名单,让他自己说,有没有资格配享太庙。张廷玉无言以对。乾隆帝让百官朝议,最终罢去张廷玉配享资格的。但是,还给他留着面子,并没有治他的罪。张廷玉自感没趣,便悄悄离开京城,返回桐城老家。



后来,又因时任四川学政编修的儿女亲家朱筌的案子,乾隆下旨,命令张廷玉尽缴颁赐诸物。在清点财物时,基本等于抄家。乾隆原想借此彻底处理张廷玉,要不说张廷玉真的是一生谨慎。当官兵把张家翻了个底儿朝天,把东西呈报乾隆,擅长鸡蛋里挑骨头的乾隆,竟然没找到一句半句对朝廷不利的字条。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可是,据说,从此以后,张廷玉就谢绝一切来访,而且不再开口说话,跟家人也是如此。坐在院子里,一坐就是一天。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卒于家,享年84岁,葬于龙眠山。



后来,乾隆帝仍遵清世宗雍正的遗诏,说是皇父之命,我还是会遵从的,仍命张廷玉配享太庙,接受爱新觉罗子孙的祭祀。至此,张廷玉也成为有清一代200多年,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漫卷诗书

张廷玉其实挺悲催的。他生前非常想要配享太庙,这也是雍正生前承诺过的,而此前汉人的官员并未享有此殊荣,张廷玉觉得自己作为第一个享有此殊荣的人,也非常想要,但是乾隆即位后对这事又犹豫再三,以至于张廷玉非常着急,做了一些比较昏聩的事,结果不仅配享太庙失去了,本人也被乾隆再三训斥。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只好自表过失,虽然在他死后,乾隆还是给了他配享太庙,不过张廷玉都死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还是得到了。

张廷玉是三朝元老。他在康熙年间入仕,虽也得到了提拔,但真正大放异彩的是,是雍正登基后,选张廷玉作为辅佐他筹划军国大政的主要助手,得到雍正帝的各种重用,在雍正帝临终的时候,还让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并且颁下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

刚开始张廷玉尽心辅佐乾隆,乾隆也尊敬这个老师,结果等到乾隆实力渐稳,而雍正帝定下的四个顾命大臣也就只剩张廷玉一个了,张廷玉就成了一个山大王的存在了。乾隆要打击朋党,张廷玉也知道。于是谨言慎行,就怕被抓到小辫子。

于是张廷玉就想急流勇退,反正自己也七十多岁了,就像乾隆要求辞职,回家养老,结果乾隆说,你都是配享太庙的人,怎么可以这么早退休呢?张廷玉虽然为乾隆的回答惊了一下,但还想为自己争取一下,于是他说,配享的大臣,不见得都得干到死,比如明太祖就允许刘基回了老家。但是张廷玉这个例子又举错了,刘基是朱元璋让他退休的,也是朱元璋把他毒死的,以朱元璋刘基相比今日之事,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暗指我对功臣不够意思?

乾隆不开心了,更不想答应张廷玉辞职的请求了,张廷玉也看出乾隆的不悦,只好闭嘴了。结果,没多久孝贤皇后去世,心情不好的乾隆迁怒大臣,张廷玉被“罚俸一年”。对于张廷玉来说,这是他的仕途生涯里从来没有过的,这也让他更加胆战心惊了,再次请求乾隆皇帝,就让我辞官养老吧?

乾隆这次答应了,然后张廷玉太过开心了忘记看脸色,于是向乾隆要保证,先皇许诺给我的配享太庙您没忘记吧?会给我吧?乾隆又不开心了,什么意思啊你,不信任我啊,不过乾隆还是压下了这口气,下了诏书说会遵命先皇遗,命给他配享太庙的尊荣。

张廷玉的糊涂劲还没有缓过来,得到了这样的圣旨,自己不去谢恩,反倒让儿子代替自己去,乾隆就更不开心了。而张廷玉的门生正好在里面当差,就告诉张廷玉了,结果着急的张廷玉,天还没亮就跑去皇宫里请罪,这让乾隆皇帝更不开心了,明显有人通风报信啊。

总之,皇帝疑心一起,张廷玉做什么都说错,做什么都是别有心机,而本就老了思维迟缓的张廷玉,因为战战兢兢,思虑不周,更是越来越错,越惹乾隆他就越心惊,反而越自乱阵脚,更让乾隆猜疑。

于是乾隆帝下令削去他的伯爵,还命以太庙配享诸臣名示张廷玉,命其自审应否配享,乾隆的雷霆之怒,张廷玉也看出来了,急忙痛哭流涕的说自己不配享太庙之殊荣,请求皇上收回。于是,张廷玉心心念念的配享太庙就没了,还多了这么多污点,可想而知张廷玉当时的心情了。

直到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死后葬于龙眠山,此时或许乾隆皇帝已经平息了怒气,而且到底是先皇遗诏,最终还是让张廷玉命配享太庙。只是,死了的张廷玉也不知道了。


小D杂谈


陈晨273823381

张廷玉生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字衡臣,是安徽桐城人,他是大学士张英的次子,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生兼礼部尚书,还曾经做过康熙太子胤礽的老师。

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书房,康熙关心张英的现状,张廷玉还做了两首七言律诗,康熙很高兴,赏张廷玉数珠,著四品官服色,张廷玉就一直跟着康熙帝,夏天到热河避暑,秋天就到边塞打猎,可见康熙帝对其十分的常识。

康熙五十五年,担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五十七年,担任《省方盛典》副总裁官。康熙五十九年,担任刑部左侍郎。康熙六十年,担任吏部左侍郎。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病逝,雍正帝继位,因为张英是雍正的老师,而且张廷玉十分的有才能,所以雍正帝也十分的器重张廷玉,就让张廷玉担任礼部尚书,很多诏书文字都是由张廷玉起草。

雍正元年,张廷玉担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加太子太保,九月,担任户部尚书。雍正六年,担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雍正七年,雍正设立军机处,张廷玉与怡亲王胤祥,蒋廷锡共商国事,军机处的很多制度都是由张廷玉制定的,担任《吏部则例》总裁。

雍正十三年,雍正病危,命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果新王允礼,鄂尔泰为顾命大臣,并遗诏张廷玉配享太庙。

乾隆每次巡游,都是由张廷玉留京处理朝政的,张廷玉担任《明史》,《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的总裁官。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逝世,享年八十四岁,配享太庙。

历史简单说



算是绞尽脑汁配享太庙了吧,但最重要的是张廷玉本人辅佐主上也是做到位了。咱们大家通常只是看到一个人表面的光鲜,但确看不到他背后的辛酸苦辣。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 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 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来自网络)

为什么说他是做到位了呢?张廷玉追随康熙皇帝凡二十载,但康熙朝的时候并不是他人生最得意时,他真正得意之时是在雍正朝,辅佐一个在康乾盛世中承上启下,惩前毖后起到关键作用的皇帝。由于康熙过于宽仁,康熙后期官吏贪污腐败泛滥成疯,导致国力衰退,民不聊生。晚年皇子结党营私,九子夺嫡更加愈演愈烈。雍正从一个势力最弱的皇子一越成为大清国的最高统治者,这里有康熙的慧眼独具,也有雍正的勤勉干练。雍正继位时与继位后张廷玉全力辅佐雍正框补康熙留下的烂摊子,并收到很好的成效。作为首席军机大臣的张廷玉不结党不营私,洁身自好,一心为公,这样的能员干吏试问哪个领导者会不喜欢呢?雍正称张廷玉是父皇为我留下的股肱之臣,爱之极深。由于张廷玉功绩得到了雍正皇帝的极大认可,雍正驾崩之时立下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永远享受皇家香火的供奉,让世人都记住他的功绩。


祚珩

并不是张廷玉要绞尽脑汁配享太庙,配享太庙应该是封建王朝时期,每个臣子的梦想。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由于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古代中国社会属于宗法社会,人活着的目的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族,所谓的光宗耀祖即是源于此。那时候人的观念中,很重视一点,就是自己能不能被后世子孙一直纪念,所以古人很敬畏后世名声。

对于大臣来说,死后牌位能够被放在太庙,接受全天下人的纪念,这是无尚的荣耀。因此在清朝,像张廷玉这样,能够配享太庙,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竹林孤琴

因为张廷玉也是一个凡人,是凡人就有俗心,就有功利心。张廷玉大体是一个清官,但他好名。读书人做官,要么为钱,要么为名,这个是很正常的。金榜题名,封妻荫子,光宗耀祖,青史留名,是读书人一辈子的理想。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追求,并不可耻,这是人类的本性。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学饿死在阳首山上的两个人,或者必须达到海瑞海刚峰那样的至纯境界。有了利益的诉求,人类文明才能推动下去。就是大圣人孔子,他也是有政治诉求的,这同样可以看成是一种利益追求。张廷玉是封建官僚,一个奉公守法的官僚,本质上还是名利场上的人物。

张廷玉的性格特点就是严谨,做事情小心谨慎,很合雍正皇帝的胃口。张廷玉说过,“万事万当,不如一默”,正所谓“官场有风险,说话需谨慎”,随随便便说话,就容易多说多错,不如默默无闻的做事情,“多做事,少说话”。现在的很多领导,不就是喜欢永这样的人物吗?张廷玉事情做的多,话说的少,有功不自傲,有过不推卸,所以深得雍正的赏识,视他为肱骨之臣。作为奖赏,雍正帝特批,张廷玉死后可以配享太庙,接受皇族后代的香火供奉。张廷玉是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人,张廷玉也很看重这项殊荣。只是,后来雍正帝突然驾崩西去,张廷玉在乾隆帝手下做事情,遇见了很大的挫折,配享太庙差一点不保。此是后话。


怀疑探索者

首先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不要打我),因为以张廷玉的智商肯定不至于考虑问题这么肤浅,雍正老爷子留下的遗照乾隆不可不遵。所以我们就要考虑张廷玉晚年此举到底是为了什么?

个人认为,张廷玉的情商心思属于最高等的那种,一个臣下位极人臣,历经康雍两朝了,连配享太庙都得到了,新皇上登基还能赏他什么呢?赏无可赏!所以这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张廷玉故意装作老糊涂卖出破绽,做出许多无理举动,实则是:第一保全自己(年老昏聩,肱骨之臣,乾隆绝不可能杀他),第二,给乾隆一个赏赐自己的理由(我虽然年老做事不合礼仪,冲撞皇上但是他还是让我配享太庙,圣明烛照,彰显皇帝圣德)这岂不是变相给乾隆贴金。这才是情商最好的典范,画外音:你不是没得赏吗?好,我露出破绽给你赏,实在是高!!!个人见解,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