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畫畫這行除了寂寞,還有許多無奈

黃賓虹:畫畫這行除了寂寞,還有許多無奈

都說畫畫是寂寞之道,到底有多寂寞?大師黃賓虹捐畫,人家硬不要!硬捐了,30年後包裹才打開!看來畫畫這行不僅是寂寞,還有很多無奈!大師們的大紅大紫、風光無限人人都能看到,可大師們的寂寞和無奈又有幾人知?

黃賓虹:畫畫這行除了寂寞,還有許多無奈

黃賓虹的一生著述頗豐,上海出版社曾經出版了6本黃賓虹文集,都是他對中國藝術,主要是書法、繪畫、篆刻、金石文字、書論、畫論、畫史的研究。在20世紀,像黃賓虹這樣有如此廣泛學養的藝術家不多,而且除這些,他還精通烹調、太極拳、圍棋、中醫,堪稱繪畫界裡的國學大家。

黃賓虹:畫畫這行除了寂寞,還有許多無奈

在中壯年時期,黃賓虹是作為一位綜合的活動家、出版家、教育家、學者的身份出現的。但到了北平之後,作為老輩的藝術家,他沒有齊白石當時那樣紅火的生命,也沒有像徐悲鴻那樣奔走於社會事件當中,這個時候又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學人,一個藝術家。

在給自己學生的信中,他曾說,他是十年在京城蝸居。可見,雖然黃賓虹跟齊白石一樣,都說過繪畫是寂寞之道,但是黃賓虹的寂寞在他的生前,而且不是一般的寂寞。我的老師親眼見到他把自己的畫拿出來送給來訪的人,卻被來訪的人拒絕了,說你的畫黑乎乎的,我看不懂,黃賓虹很尷尬,只好將畫又收回來。在當時黃賓虹的藝術不被時尚所看好,但是黃賓虹對自己的學生說,五十年以後你把我的畫拿出來裱一下,那個時候人們有可能看得懂我的畫。可見,黃賓虹生前的寂寞是和他對自己將留名後世的自信結合在一起的。

黃賓虹:畫畫這行除了寂寞,還有許多無奈

黃賓虹一生大體是上述經歷,他從來沒有登高一呼過,像徐悲鴻那樣,他從來也沒有紅得發紫,像齊白石那樣。他把自己所有財富都用於收藏古器物、古璽印、古字畫,在日常生活中卻經常捉襟見肘,不是一個特別富有的人,他更不是善於經營和炒作的人,在贏得社會聲譽方面,他不能跟張大千相比,儘管他們兩個人都叫“大千”,當年黃賓虹也曾號“大千”。

黃賓虹:畫畫這行除了寂寞,還有許多無奈

黃賓虹的畫為什麼難以被人認同?因為他的繪畫裡文化含量太重,他的繪畫裡審美歷史感太蒼涼,他的繪畫不像當下滿街走的靚女那樣打扮入時,也不像張大千和吳湖帆的繪畫那樣靚麗,所以欣賞他的畫需要人生閱歷,需要文化積澱,需要美學修養。這三方面缺一個,我以為都不可能真正地欣賞他。或者你會懷著對他繪畫的神秘感,但很難進入他的世界。

我認為,人類的藝術一個是生命的閱歷,一個是文化的積累。如果沒有這兩者,就不會有偉大和深沉的藝術。黃賓虹是一個懷抱家國情懷的人,他的父親是一個商人,指望他經商,但是黃賓虹走上了一條文化道路。他在上海提出藝術救國,甚至提出了一句叫“藝術是特健藥”,認為藝術有益人生,是最好的營養品,可是這樣的話幾十年過去了,依舊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他不是登高一呼的人。但是今天中國經濟富強了,黃賓虹的這句話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在我看來,黃賓虹的一生雖然以儒學入道,但是他對道家的追求成就了他的藝術境界。

黃賓虹:畫畫這行除了寂寞,還有許多無奈

一位藝術家的靈魂在於文史哲的思想,黃賓虹的藝術審美思想落點落在道家,看他的畫論和著述經常提到莊子,這透露出他對道家特別是莊子思想的欽佩與嚮往,這些都與他繪畫的精神有關係。我們要了解一個人的繪畫,我覺得最好的方法是瞭解他的生平和生活態度,瞭解他的藝術足跡,這樣才能在欣賞,或者鑑定他的畫作時減少誤讀。

黃賓虹:畫畫這行除了寂寞,還有許多無奈

下面說一下黃賓虹藝術的分期。目前我們所見到黃賓虹的繪畫中,1907年到上海之前的作品極少,但肯定有留存。目前出版的黃賓虹畫冊裡有一些早期的作品,但是沒有年款。黃賓虹這個人挺有意思,他的繪畫裡有相當一批作品是沒有年款的。他最後捐給浙江博物館的作品好多都沒有款,甚至沒有題字,上面只蓋了一方浙江博物館的收藏印。假如那上面有一方黃賓虹的章,那一定是他的夫人在捐贈的時候蓋的,不是他自己蓋的,可見他活著的時候對藝術的求索是沒有終結的。作為一個探索性、實驗性的畫家,黃賓虹的每張作品,或者每一個時期都處在探索和實踐的狀態中。

黃賓虹:畫畫這行除了寂寞,還有許多無奈

黃賓虹到40歲時作品還不算成熟,這一階段他處在醞釀的時期,花費很多的時間學習古人揣摩傳統。但是他自己早期的風貌裡,已經透露出後來成熟時期的端,這個端倪就是六個字:“實處易,虛處難”,這是他早年求學時,啟蒙老師指點他的話,即畫有形象的地方容易,畫沒有筆墨沒有形象、留白布虛的時候難。在這個時期的畫作中可見,他已經顯示出這方面的能力了,山樑留白的地方已經很好看了。

黃賓虹:畫畫這行除了寂寞,還有許多無奈

清朝的畫論家笪重光說“妙在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景”。虛與實相生,就像中國人的太極思想,陰陽並用,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生互動。黃賓虹的繪畫是表達中國古代易經思想、道學理念最成功、最集中、最典型的畫作。

黃賓虹晚年會憑著印象,拿20年前,或者30年前的作品再題,80歲的時候可能把50歲的作品題一下,90歲的時候把60歲的作品再題一下。他這個人不太在意作品本身是不是很完美,他心裡想的是這個階段要解決藝術上的什麼問題。

黃賓虹:畫畫這行除了寂寞,還有許多無奈

我的老師李可染是黃賓虹的弟子,李可染後來治學也是這個辦法。有一次他親自跟我講,自己一度畫不好山水中的點景人物,雖然自己很早就會畫人物,但是把人物放在山水裡總是畫不好,便用了兩年的時間專攻點景人物。這是李可染先生的原話。我想這是潛移默化受到黃賓虹先生影響的結果。

黃賓虹:畫畫這行除了寂寞,還有許多無奈

有些黃賓虹在體會學習宋、明畫作時繪製的作品,應當是他在50歲上下創作的,有很明顯北宗山水的風格。南北宗論斷的提出者是明代的董其昌,有人批評董其昌的分類不嚴謹,確實他的分類很簡單,即北宗的山水是職業畫家畫的,南宗的山水是文人畫家畫的。北宗的山水設色講求形式,比較注重再現;南宗的山水是水墨寫意,注重表現。

黃賓虹:畫畫這行除了寂寞,還有許多無奈

黃賓虹在50歲左右還在南北二宗之間遊藝,並且著重學習北宗的繪畫,用筆規矩,山的皴法明顯,不像後來畫得那麼自然、率真、空靈。他這個時候多用小的狼毫筆,要知道黃賓虹一輩子是用小筆畫大畫,他們這種傳統型的畫家不會畫很大尺幅的作品,所以黃賓虹特別大尺幅的作品鳳毛麟角,扇面、冊頁是比較拿手的。

在黃賓虹早期細膩的作品中,筆法很多,點線很多。這個時候他的虛實感已經越來越強,有時會用很明顯的南宗畫法,南宗的畫法是以書法入畫,筆法上比較柔韌,墨法比較滋潤。在早期的作品中,山頭上的草木用長短披麻皴畫出,叫礬頭山,五代的董源乃至北宋的范寬都是這樣的風格。此時,在構圖上他也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圖式風格,就是太極陰陽的意味還不明顯。

黃賓虹:畫畫這行除了寂寞,還有許多無奈

我們看黃賓虹的畫,除了以水墨的面貌為主,再就是淺絳,淺絳就是淡設色,主要用兩個顏色,一個是赭石色,一個是花青色,一般不超過三個。我們中國人的設色不同於西方色彩學說的色彩,我們是五行陰陽系統的哲學色彩。用赭石代表大地,用花青色象徵天,合起來就是天地。中國古代認為最大的陰陽就是天地,在地面最大的陰陽是山和水,山是陽,水是陰。黃賓虹畫淺絳山水,在早期很少用大青綠的畫法,偶爾畫過一點小青綠,所謂青綠就是用水墨勾勒輪廓在裡面填色,而且以青色和綠色為主。

黃賓虹:畫畫這行除了寂寞,還有許多無奈

藝術是由可見世界和不可見世界組成的,黃賓虹的可見世界剛才我們講了,外表不漂亮,畫得不工緻,不優雅,容易令觀者有隔閡。而當我們穿過這道隔閡,會發現黃賓虹想要傳達的東西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華民族的氣質,這種氣質他自己概括為四個字:“渾厚華滋”。他有詩句“渾厚華滋我民族”。他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古老而智慧的民族,這是他的理念。他說中華大地無山不秀,無水不美,他熱愛這方土地,更熱愛這個土地上誕生的文化。

黃賓虹這一生到底畫了多少張畫?實際上我們現在只能粗略估計。據我所知,他去世以後,他的夫人宋若嬰捐給浙江博物館的作品,如果無論尺幅大小,無論創作還是寫生,共有5000張左右,還有一些別的文物,加在一起有1萬多件。我估計他作品的總數不會超過1萬件,這只是大概的估計。

黃賓虹:畫畫這行除了寂寞,還有許多無奈

保存在浙江博物館的作品很有故事,當時按他的遺囑,這些畫作是要捐給國家的,可是當時浙江沒有人要,他的夫人很著急,說這些東西在我手上,萬一壞了或丟了怎麼辦?便不斷地去聯繫接收單位。浙江博物館據說對接受這些東西並不積極,後來在一個愛好藝術的領導人直接過問之後,才勉強答應了。悲哀的是接收之後,浙江博物館的人連包裹都沒有打開,就擱置到一邊去了,直到黃賓虹去世後三十年包裹才被打開,這就是黃賓虹的遭遇。

黃賓虹懂易經,他好像真的對命運有所卜算,在世時曾說,50年以後人們會看好我的畫。結果他1955年去世,恰好在50年後的2005年,浙江博物館舉辦了規模空前的大型展覽和系列活動,紀念黃賓虹,由此確立了黃賓虹繪畫的學術地位和市場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