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評價季羨林:他是人生的失敗者、孤獨、寂寞、無情的文人

兒子評價季羨林:他是人生的失敗者、孤獨、寂寞、無情的文人

“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季羨林老先生在《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中提到的。縱使你是萬人矚目的焦點,你是站在成就頂峰的輝煌者,也不一定擁有完滿的人生。季羨林的一生可謂成就無數,但他的兒子卻評價他:他是人生的失敗者、孤獨、寂寞、無情的文人!

一生成績斐然

季羨林出生于山東聊城的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就聰慧愛學習,對外界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不到六歲就跟著老師識字,父母雖是農民但也懂得”知識改變命運“,為了給他更好的教育,父母在他6歲時就將他送到濟南去投奔叔父,使得他有機會入私塾讀書。

他更是表現出超人的學習能力,從《千字文》、《百家姓》到《四書》他熟記於心,還學習俄語、德語、英語等多國語言。說季羨林是”學霸“都難以表達出他在學習上的天賦,不僅書讀的好,還能學以致用,年僅十七歲就在報紙上發表了幾十篇文章,篇篇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而且也多次痛斥了那個年代侵略者的罪行。

兒子評價季羨林:他是人生的失敗者、孤獨、寂寞、無情的文人

季羨林說:”懶人學不好外語”,他先後掌握了12個國家的語言,那麼可想而知這位成績卓著的學者有多麼的勤奮。他在19歲時就開始著手自己的翻譯工作,翻譯了許多經典作品,其中主要是俄國著名文學家屠格涅夫的散文,如《老婦》、《世界末日》、《老人》等。

他翻譯的文字,通俗易懂卻又不失言辭優美,語句動人,字字紮在愛國青年們的心上,激起了當時許多有志之士的熱情。1935年年僅24歲的季羨林已經考取了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遠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文字,因此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幾位精通吐火羅文的學者。

194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儘管回國路坎坷而漫長,但他的一顆愛國之心不曾改變,衝破重重阻擾,學成歸國的季羨林有又次刷新北大教師職位的新紀錄,他是北大唯一一位只用了一週就轉正的老師,也是北大唯一一位終身教授。

兒子評價季羨林:他是人生的失敗者、孤獨、寂寞、無情的文人

淡泊名利、專注學術

真正的偉人從不在意名利地位,內心的灑脫才是最高的境界。北大學生回憶錄有一段學生回憶道:”初到北大,那麼大的校園,讓我找不到報道的地方,恰巧門口一位和藹可親的大爺幫我看了整整兩個小時的行李,後來在開學典禮上我才發現那位衣著樸素、笑容可掬的大爺居然就是北大赫赫有名的季羨林副校長。“

由此可以看出季羨林先生的品格。不僅這些,他還和北大簽訂了《關於季羨林先生向北京大學捐贈個人所藏圖書、手稿、字畫等物品的協議書》,價值高達一億元之多,全部裸捐。

早在季羨林回國之前,英國劍橋大學就曾向他拋來誘人的條件,但他一顆赤誠愛國之心,一心要回到自己的國家,直接婉言拒絕;1949年國民政府戰敗退至臺灣,蔣先生曾派飛機來接他,他也不願離開。

他一心鑽先學術,心胸豁達、淡泊名利,曾三頂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但他卻認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因此,也就有了他”三辭桂冠“的佳話。季羨林生活樸素,為低調,對於學生總是和藹可親,儼然一位鄰家大爺;對於到他家到訪的客人無論何時都會先起身打招呼握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也始終保持著一種謙恭的態度,保持著偉人的情懷。

兒子評價季羨林:他是人生的失敗者、孤獨、寂寞、無情的文人

事業上的豐功偉績不抵家中的落寞、孤寂

季羨林在事業上,在對國家的貢獻上無疑都是非常巨大的。然而對於家庭,卻沒有收到兒子的好評。季羨林與妻子彭德華是典型的封建社會包辦婚姻,妻子大字不識,兩個人沒有太多共同語言,他也曾承認對於妻子:只有責任、沒有情愛。

曾經為了擺脫婚姻,季羨林遠赴德國留學十年,留下妻子照顧著年幼的兒女,侍奉著年邁的公婆,然而她任勞任怨,拼命地賺錢養家餬口。他的兒子季承在《我與父親季羨林》一書中寫到:母親於父親就像舊社會給他留下的一個痛苦的烙印。

這也是造成他與兒子矛盾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季羨林在德國也曾邂逅過心儀的女孩,但道德的底線、已有妻子兒女的事實讓他不得不放棄摯愛,據說那位德國女孩為了他終身未嫁。

回到家中的季羨林看到了妻子十年的辛苦付出,他也許是被妻子的淳樸與善良打動了,之後歲月攜手相伴,風風雨雨六十五載,直到妻子去世,他也曾傷心很久。

兒子評價季羨林:他是人生的失敗者、孤獨、寂寞、無情的文人

但在兒子心目中”有國無家、薄情寡義“的形象早已形成,兒子季承心中的心結始終沒有解開,童年父愛缺失,目睹了母親孤單一人養家的艱辛讓他對父親的關係並不親近。

即使父親回國,依然痴迷學術,對於家人聚少離多,很少噓寒問暖,這些讓他對父親微詞頗多,感情自然疏離;再加之在母親彭德華去世後,季承於家中保姆關係曖昧不清;為人光明磊落,兩袖清風的季羨林無法接受兒子這種行為,讓季羨林與兒子的關係再次激化,導致之後的十幾年都不相往來。

對於季羨林這樣一位成功的學者,一生成就斐然,自然會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繼承衣缽,繼續發展。然而,兒子從事科學工程,女兒從事核工業工程,多少會有些遺憾。

晚年的季羨林本應到了兒女孝敬、子孫繞膝的年紀,然而妻子女兒都已離去,與兒子不相來往, 著實讓他的生活有些落寞孤寂。直到生命的最後兩年,也許是

兒子老來得子體會到了父親的不易,才與季羨林重修於好,這也讓老人安享了最後的溫馨時光。

也許是父親將生平所有的財產都捐贈給了北京大學,為孩子不留絲毫的緣故,也許是兒子季承對於父親仍心有抱怨,才會如此評價。季羨林的一生可能至於家庭是失敗的,但對於學術、對於國家貢獻是非常巨大的,他是實至名歸的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