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的胎体是不是越厚越好?这个说法有什么依据吗?

建盏与我们常见的品茗杯不同,它既是茶具,也是既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随着建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喜欢和了解建盏的人也越来越多。资深的盏友都知道,想要概括建盏,只需要两个字:“美”与“难”。那么,建盏的胎体是不是越厚越好?这个说法有什么依据吗?

建盏的胎体是不是越厚越好?这个说法有什么依据吗?

拿釉料来说

首先像建盏窑炉的一个新旧程度、包括天气、窑炉的位置、坯土包含成分微妙的改变等因素都会让就是同一个配方出来的斑纹也不一样。

特别是比较好的配方,受以上因素影响的状况会略加明显

就算是一次只烧几件建盏的师傅,也需要跟着这些因素再去调整配方。

其次烧制建盏上的釉必须要厚。配方要是没问题,施釉如果过薄,则会导致釉面比较薄的位置呈酱紫色,影响美感。

建盏的胎体是不是越厚越好?这个说法有什么依据吗?

还有一点是,釉如果太薄,氧化铁(说白了就是斑纹)晶体生长的空间很小,会致使兔毫、油滴形成的状况有变,几乎不可能有”条达”的标准。

施厚釉其实并不是很难(对有经验的师傅),不过,釉厚会对烧制的难度大大体高。

建盏厚胎,不仅聚热难冷,还能直接烘烤温茶,这是作为厚铁胎的一个优势,如今也无人用于烘烤了,建盏有许多实用之处,它的厚也为其增添不少古韵,至于建盏是不是越厚越好,过厚过重的盏可能会影响审美及使用不便,但最终还是看个人喜好吧,毕竟爱盏,收藏就是依个人喜好的事情。

建盏的胎体是不是越厚越好?这个说法有什么依据吗?

建盏的重心偏下,整个器型有下沉之势,且在青黑釉色的烘托下,第一直观便是沉稳、厚重之感,尤其是标准束口盏。撇口盏和敞口盏(斗笠盏),由于盏壁与中线的角度较大,口沿外卷或未收,会显得轻盈一些。

可以说,对于宋代的“斗茶”建盏有其厚所必须的历史时代,但是有盏友会问,建盏之“厚”可流行,可有实际意义?在宋代是不是因建盏受宠而使厚坯成为瓷之风尚呢?

物转星移,时过境迁。今天喝茶,没人再“熁盏”了!审美上,“厚”继承建盏的古韵,但不是一味越厚越好。蔡襄所言,也是“微厚”,不是极厚。所以大家也莫过分求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