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龐統,張飛,魏延,加劉封,關平,守荊州,能守住嗎?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這道題在我看來,基本也是一個偽命題 。且不說為什麼是偽命題 。單說這五人守荊州,就是一個永遠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出題的人只根據臆想守城。沒有聽說過有一個皇權論的存在、或者

職場猜忌、篡權奪位的典故嗎?

別急,咱們慢慢講這五個人先。

第一個:龐統。號“鳳雛”。也配得上“才高八斗,智如星斗”的說法。他“獻連環計使得孫劉聯軍大破曹操。“、”耒陽縣令處理公事只需片刻、“”取西蜀獻上中下三計“、”識破楊懷、高沛行刺“。當時的哲人、隱士司馬徽龐統為“南州士之冠冕”。其實從古至今,有才之人基本不離“傲、獨、冷”這三字。後人評價龐統“孤傲、清高、不入俗流”又易猜忌多疑、急功近利。屬於“狂士”一類型。

第二個:張飛根據《三國志·蜀書·張飛傳》的記載,歷史上的張飛雖有尊賢愛士,敬慕君子的優點,卻也有性格暴躁,遇下寡恩的嚴重缺陷。雖然也有計收嚴顏的例子。但是大多部分時間也是以一個性格異常暴躁的人存在於三國之內。

第三個:趙雲。趙雲屬於有勇有謀有義的武將。三國演度更是將趙雲粉刷的威武神霸一樣。長坂坡七進七出,力救阿斗、漢水空營、箕谷疑兵......也算得上智將一員。

第四個:魏延。其實看看魏延是怎麼死的。其實一切都清楚了。不想看!好吧,我舉個例子:當年劉備把漢中交給他時,他說了一句話: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話語很狂傲,自信過度。而實際上他一直到死都是這麼自信狂傲。

第五個:劉封。劉封是劉備的義子。劉備自從有了親生兒子劉禪(阿斗)之後,劉封的地位就很尷尬了。劉備稱王后,立親生兒子劉禪為嗣,養子劉封的處境就更加尷尬了。以至於最後,諸葛亮幾句話,就讓劉備動了殺心:救不救關羽是一回事,養子與親子日後如何相處又是一回事。明眼人估計此時就能看出劉封為什麼死,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了吧!如果讓劉封也守荊州,他隨時都得擔心他有人挑撥他與乾爹的關係,萬一管得事多,一旦有人向劉備打個小報告,呵呵!試問劉封哪會有守城之心啊!

第六個:關平。關羽之長子。按羅貫中先生的描述關平是:在《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眼中,關平是這樣一個形象:“烈烈三分將,堂堂百戰身。金戈衝殺氣,鐵馬截征塵。報國忠心壯,隨親孝義淳。臨沮天數盡,父子共歸神“可以分析出,關平是性格溫謹的一員良將。首先他是忠於劉備,其次忠於關羽,再其次是忠於張飛的。

幾個人分析完了,咱們接著分析為什麼他們六個人在一起守荊州,僅是意淫而已。根本不可能會有這樣的組合。

一、張飛性猛燥,不拘小節、龐統性猜忌,自帶雅、潔、魏延性狂傲、過度自信、劉封性謹慎、地位尷尬、趙雲性忠厚、忠心劉備、關平性溫良,忠於桃園三兄弟。

二、最大的問題就出在張飛、龐統、魏延這三人身上。張飛好酒猛燥,不拘小節。龐統性猜忌,急功近利。魏延過份自信,過份自傲。很容易擦出火花。這三人一旦內鬥起來,剩下的劉封、趙雲、關平站位就很尷尬了。六人守荊州,一旦有了這些內部矛盾(這就屬於職場猜忌的範疇之內了),東吳會不會趁此挑撥離間、收回荊州呢?

三、張飛守荊州,他的身份標籤首先是劉皇叔的三弟,你覺得劉備會給張飛一個什麼樣的官職?象關羽一樣給個假節鉞特權嗎?如果是這樣,關羽會如何想?兩個假節鉞!你又把劉備劉皇叔置於何地??其實在封關羽假節鉞時,劉備就安排張飛當了個寓公的角色。這也就很好說明了皇權的獨一性這個問題了。

這就是我淺薄的看法與觀點:如果這六人守荊州,只會把荊州丟得更快。如有異議請留下你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恆實不勝感激。

該文僅表述個人觀點,因本人學識有限,文章有諸多錯誤之處,還請各位友友批評指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恆實說”。更多精彩,盡在恆實說!謝謝支持。

恆實說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守荊州,一個關羽就已經足夠了。我們平常說起荊州被東吳奪取,都會說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什麼是大意呢?當時關羽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北方,與曹操的部下在襄陽一帶惡戰,而對於東面的孫權,只是在沿線建造烽火臺用於報警,是純粹的防禦。而且關羽一直不相信孫權敢真的襲取荊州,因為他們現在畢竟還是實打實的盟友,這個聯盟打破了對孫權和劉備誰都不好。當呂蒙白衣渡江的時候,關羽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北邊,這才讓呂蒙一擊而中。

劉備借荊州

所以說,荊州的丟失,一是因為關羽的自大,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劉備集團根本沒想到孫權會因為荊州真的和他兵戎相見,而事實上孫權為了奪取荊州已經謀劃了很長時間,間諜工作也做得十分出色,關羽的一舉一動幾乎都在東吳的掌握之中。這和人沒有太大的關係,我相信即便將龐統等人調過來防守荊州,也不可能比關羽做得更好。而事實上,關羽在北面已經奪取了襄陽郡(水淹七軍之後),連曹操對他都恐懼不已,想要遷都避開關羽的兵鋒,這些恐怕龐統等人也做不到。

關羽

荊州實際上是橫亙在劉備和孫權心頭的一棵刺。我們常說“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劉備這事兒做得確實不厚道,滿口的仁義道德,但在荊州問題上,說是耍賴潑皮也毫不為過。事情總得做一個瞭解,孫權襲取荊州,算是把這根刺取出來了,也算是一個解決的方法,只可惜之後的劉備被怒氣遮住了眼,兵發東吳,這也不算什麼,但戎馬半生,居然在猇亭山林之中連營紮寨,被陸遜一把火給燒個精光,這確實是大大地不該了。

呂蒙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第一種猜測;不光這些人,就算趙雲守,荊洲都不能失。

那麼,為什麼非得讓關公守呢?

是劉備的責任還是諸葛呢?

第二種猜測;誰也沒責任,是天意。因為荊洲本來就是人家孫權的,你劉備借完後不還,惹急了人家,不削你才怪。

第三種猜測;諸葛有失算計。關羽始終看不上諸葛亮(他就說諸葛沒徐庶厲害,三顧茅蘆時就煩),諸葛也深知這一點,便把他放在了外圍。另外,主要目的是他曾投過曹操,並在華容道放過曹操。考慮到曹仁不會大動干戈,荊洲因此能起到屏障作用,但人算不如天算,他沒算計到孫權能從背後下手。

第四種猜測;故意丟掉荊洲,丟掉這個燙手的山芋。

入蜀之後,諸葛是要還給江東荊洲的,意思很明瞭,一個是借人家的東西是要還的,一個是讓東吳把曹軍擋住,但劉備不允,最後和諸葛鬧了個半紅臉(大耳賊的外號就是在這節骨眼上諸葛給起的)。為了防止諸葛安排自己的死黨,便不把關羽調回,沒想到,弄巧成拙,豈不知關公己老矣。

當荊洲危在旦夕時,諸葛知道會遭偷襲,但沒有施援手,丟了,省事了,由東吳防堵著,蜀國危機沒了。

第五種;一箭三雕。

諸葛知道,關羽一死,劉備張飛必復仇,所以,沒交贖金,最後,如願以償,蜀國他一個人說了算,趙雲等人死保自己。

觀點不同,勿怪,誰知道當時什麼情況,戲說而已,見諒!


驍勇34

在回答標題問題之前,先回答一下樓主描述的小問題

劉備奪取益州時,出於條件有限,所以並不是很順利,打其中一座城用了一年,沒有馬超的名氣勸降劉璋,劉備奪取益州要費更長的時間和精力。

張任不管怎樣都是死的,張任把龐統射殺後,劉備還勸降張任呢。結果張任不接,自己死了。

如果龐統、張飛、魏延、劉封、關平一起守荊州,能否守住呢?


守住是當然能守住的了,關羽守荊州不僅守住了荊州,而且訓練出了幾萬精兵。要是這五位一起守的話,相互之間不服氣,群龍無首,沒有主動進攻的能力,到時候真要準備打襄陽,也只能配合益州主力做佯攻。

其實最好的選擇還是關羽,作為集團的二號人物,雖然傲慢了些,但不會像張飛那樣酗酒鬧事,比關平,劉封經驗多。至於龐統,雖然龐統軍事頭腦高超,政治能力也很好,但龐統在劉備集團內威望有限,到時候管理荊州時不服的手下多


關羽失荊州也是沒辦法,劉備集團低估了孫權想要荊州的決心,令關羽出擊(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劉備只讓關羽去騷擾,第二種是讓關羽奪取荊州北部,還是第二種可能大,雖然漢中之戰剛贏沒多久,但劉備畢竟派劉封做援軍)正好也趕上有幾郡太守要響應關羽,關羽一開始還十分順利,斬殺龐德,水淹七軍,于禁投降。(戰場的勝利讓關羽忽視了後方的變化)搞得曹操一度想要遷都,後來在滿寵和司馬懿的勸說下放棄遷都繼續增援,關羽陷入了持久戰,被魏軍拖住,想要撤退時卻發現後方已被呂蒙白衣渡江所攻佔。最後敗走麥城,想要詐降被吳軍識破,關羽被生擒,最後被殺。


透明CO2

這肯定能守得住,以龐統的軍事才能也只不過比諸葛亮稍為差一點,但要說比起呂蒙、陸遜那自然綽綽有餘。

其實在武將方面怎麼按排都不是很重要,荊州易守難攻,縱使是沒什麼智謀的關羽都能守那麼久,要不是陸遜的扮弱、孫權與曹操的兩面夾攻使關羽無所適從,並且荊州又出現糜芳、傅仕仁等私開城門才導致陸遜一夜之中輕而易舉暗襲荊州,相信也不容易失荊州。

若換成龐統,別說是失荊州,就是東吳孫權的老窩,早晚都被龐統端出來,就荊州問題上講,龐統肯定不會棄荊州而去守樊城,應該是兩手準備,或將計就計,佯裝棄荊州實則守株待兔一舉擊之。

可惜龐統死得太早,要不然與諸葛亮分工,諸葛亮與劉備守漢中圖北伐,而龐統與關羽守荊州而伐吳,還有什麼辦不到的事?三國將提前統一也不是不可能。


知足常樂6144539457

這個題儘管有點臆想,但就題而論,肯定守不住,為什麼呢?

首先,這幾個人的組合,就不是一個有凝聚力的團隊,而且主帥都不好確定,一個沒有主帥的軍隊,還能夠戰勝敵人嗎?龐統是謀士人物,如果做主帥,張飛首先不服,其次是魏延一貫高傲自負目空一切,恐怕也不會聽從龐統的調遣。還有劉封是劉備的義子,又往那裡擺。如此一團亂麻的關係,又如何去制敵。

其次,龐統一貫就不主張守荊州。從龐統第一次與劉備交談,就提出,荊州雖居戰略要衝,但其四面受敵,非久留之地。並建議劉備迅速進軍四川,圖取兩川以作根本。也就是說,龐統早有放棄荊州之意,讓一個主張放棄的人守荊州,你說能守得住嗎?

第三,劉備和諸葛亮早有放棄荊州的準備,任誰據守,最後都是一樣的下場。如果像諸葛亮隆中對說的那樣,把荊州的地位與四川看的一樣重要,劉備就不會僅留關羽一人守荊州,更不會在關羽兵敗時,不見一兵一卒的救援。荊州北有曹操,東有孫權均對其虎視眈眈,赤壁之戰後,劉備只是暫取荊州安身,謀求四川才是劉備的真正目的。所以,才有劉備拼命阻攔周瑜攻取四川的一幕,而後,劉備迫不及待的進軍四川,一反過去仁義形象,聽取了龐統逆取順守的主張,一舉攻取了四川。

荊州之失,不在誰守,而在劉備根本沒有想守。不論是關羽還是龐統,最後結果都是一樣。


無奈且向上


夏有涼風61

答:如果是龐統,張飛、魏延、劉封、關平這幾個人都會聽龐統的調遣,這個說法是成立的。

那麼龐統會守荊州嗎?答案是否定的!他曾經親口告訴劉備:“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而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可成就大業。”從龐統治理耒陽縣因為不理政務被免官就可以證實我的說法。在龐統眼裡荊州就是可有可無的,他絕不會竭盡全力去守的。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龐統才會力勸劉備以益州為立國之根基,並且得到劉備集團的廣泛認可,在龐統死後,群臣上書劉備進漢中王中是這麼說的:“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這裡沒有荊州!從上到下統一認識,荊州基本排除在蜀漢的勢力範圍。

其一,是地緣政治,荊州人不願意跟隨劉備入蜀,益州人不希望荊州人來蜀;其二,荊州已經失去利用價值,成為了雞肋,投入太多收穫甚微,入不敷出;其三,劉備當初真的就是借的!!!數次答應過歸還,又不願意失信於天下。當然,還有人為之因素,不表了……

綜上所述,龐統很可能就此敲詐孫權一筆,然後,帶領張飛、魏延、劉封、關平等人退回上墉,坐看曹操與孫權在荊州開戰……


中行偃1

三國中劉備孫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後取荊州,入川得蜀,創立蜀國,就當時曹孫劉三方勢力來說,曹最強,孫權次之,劉備最弱,孫權劉備任何一集團都無法單獨和曹魏對峙中取勝,所以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之時曾問關羽“若曹或孫一方來攻如何應對,關答曰:引兵拒之,諸葛亮又問,若曹或孫兩路攻之如何應之,關答曰:分兵拒之。諸葛亮當時答曰:若如此,荊州必失。諸葛亮當時送關羽一句話:東聯東吳,北拒曹操。這是非常正確的軍事謀略,設想北方曹操一直對吳蜀虎視眈眈,三國之中屬蜀最弱。所以之有相互聯合才可自保。而關羽失荊州恰恰反了此忌。關羽鎮守荊州之時,吳曾託人願和關羽結親家。而遭關羽羞辱,關羽當時曾言:吾虎女豈嫁犬子呼。有此可見關羽自視清高,目中無人,剛必自用。東吳更是痛恨不已。也違背諸葛亮所囑的東聯東吳,北拒曹操之策。以至於後來吳國呂蒙陸遜白衣渡江,奇襲荊州,關羽戰敗被殺。劉備為報仇不聽諸葛亮等人勸告強攻吳國,讓陸遜火燒聯營,兵敗白帝成而亡。就這些來說都和關羽的狂妄自大,不聽忠言所造成的,而和當時誰守荊州無關,既便諸葛亮派其它人守荊州,只要能奉行“東聯東吳,北拒曹操"之戰略,荊州也不會有失。其實在這裡也要說到諸葛亮用人時否妥當。諸葛亮應知道關羽性情孤傲,邈視天下,天下除了劉備張飛諸葛亮之外沒有人是他看上的,那怎麼又能東聯合東吳來抗曹來,但話說回來,諸葛亮劉備建蜀國,荊州北邊曹操,東面東吳,乃當時戰略要地,以當時蜀國之將來說,綜合個人威望,才智也就關羽才能守之。其實個人認為,趙雲守最恰當。


甲殼蟲平民閒話

這個問題問的沒有一點知識含量。

首先,這不是誰來鎮守荊州的問題。因為如果堅守,那麼只有關羽就足夠了,即便他傲,但是他有傲的資本。還有就是在和東吳方面,本來東吳就是一個投機者,誰威脅到了他他就聯合另外一家打壓。

再者就是,打仗不是說我們關係好我就不打你。縱觀整個三國,貌似劉備曹操關係都是很要好的,但是卻是一生宿敵。

所以說,無論是誰,只要出戰了,然後戰績打成跟關羽一樣的戰績,影響到兩家,那麼吳魏必定聯合。你看看那時候並殲關羽的陣容有多豪華,魏國方面:于禁,龐德,曹仁,徐晃,其他忽略不計。東吳:呂蒙,陸遜等等。兩家都是出動了可以說在國家裡是屬於頂級的武將,東吳是兩任都督。

這個暫且不說,而且還不是正面剛的結果,還要先讓人襲取的,雖然這個關羽也要責任。但是我們討論的不是此處。如果換成其他人,我想又怎麼能抵擋得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