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去是留:即将消失的手工艺

门道提示:农历三月二十七

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出无数精湛的手工艺。传统手工艺是数千年祖祖辈辈流传下来下来的手艺。起初人门制作工艺品只是为了维持生活来源,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机器出现后,使得原始手工艺显得弥足珍贵。但同时使得最初的手工艺受到威胁。在现在追求快速多的时代,很多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它们是去是留?跟着门道君一起看看吧!

一、钉秤

是去是留:即将消失的手工艺

做秤是个精细活儿。在这“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子上,也在人心上。

二、吹糖技术

是去是留:即将消失的手工艺

融化成100°C高温的麦芽糖,经吹糖艺人收口并用,五颜六色的糖料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这是一个神奇的艺术,是一个古老的艺术,也是一个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为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应该留住她,保护她。

三、 铜匠

是去是留:即将消失的手工艺

从水上的铜匠船,到走街窜巷的铜匠担,修铜锁,配铜把手,制铜酒壶等;这些业务始终不变,而改变的只是不断精湛的技艺。锤敲、炉熔、锉平、雕刻、下钻,人们见到了铜香炉和铜酒壶上的龙、凤、寿星和神仙就这样来到你的眼前。

四、麦秸编织工艺

是去是留:即将消失的手工艺

麦秸民间工艺在苏中里下河地区源远流长,我们的先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麦秸编织草帽遮阳,编织草扇纳凉,编织手提包,提篮及装盛五谷的器皿作生活用品,成为我国早期文明发展象征。

五、老扎匠

是去是留:即将消失的手工艺

粗细不一的藤柳在扎匠粗砺而灵巧的手中来回穿梭,如乐手在调琴弦,就在这简单又诗意的劳作中,一件件精巧、优美、实用的藤制品孕育而生,如同凝固的音乐。

六、 篾匠

是去是留:即将消失的手工艺

一把简单不过的篾刀,却功夫了得--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可都是技术活。编个筛子,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个凉席,光滑细腻,凉爽舒坦。篾匠用一双巧手装扮了我们绿色的生活。

七、装裱技艺

是去是留:即将消失的手工艺

灿烂秀美的国画是华夏三大国粹之一,世人皆赞。如果没有装裱,其神其骨都不能充分展现。看似简单的画页裱底排刷来回、轻宛的上板,无不渗透出装裱者艺术素养和美的追求。装裱是国画的支持,是幕后英雄,是“译制片的配音演员”。 

八、刻章

是去是留:即将消失的手工艺

将章胚打平,写上字,固定在小小的夹床上,用刀刻。至于阴字阳字、隶书行书,全都按照客户的要求,尖口刀和平口刀如何交替使用,全在于师傅指力的控制。

在电脑刻字机已经面世多年,手工刻章就像日益稀少的珍稀动物一样。键盘已使笔纸不再辉煌,即时有人会刻上几刀,但有多少人能写出各种字体,让人信服的反字。

有人说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没有人愿意去花费大把的时间去等待。但不可否认的是,手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手艺人投入的感情以及心血是冰冷的机器无法取代的,美好的东西是需要去保护与继承的,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这个重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