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體整治迎大考:部分完工水體重入黑名單

黑臭水體整治迎來首輪大考 百姓滿意是關鍵指標

最近,一場關於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情況的“大考”,正在全國36個“水系”發達的重點城市展開。

黑臭水體整治迎大考:部分完工水體重入黑名單

資料圖:數十名工人在河道中將淤泥裝進編織袋後運上岸。 劉可耕 攝

2015年,國務院發佈《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明確要求:2017年年底前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汙口;2020年前完成黑臭水體治理目標。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要於2017年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兩部門督查顯示,上述兩地建成區內,多數水體已基本消除黑臭,群眾反響良好。不過,督查也驗出了問題:部分上報“已完工”的水體,整治效果並未達到要求,有的“黑臭現象沒有消除”,需重新列入名單繼續整治。

部分上報“已完工” 實際整治沒完成

根據行動方案,此次督查重點看4個方面:控源截汙、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是否落實。督查組不僅檢查河面是否存在大面積漂浮物、河岸是否有垃圾,感官上是否消除黑臭,同時還要進行水質監測。

在第十督查組負責的武漢市,列入整治名錄的黑臭水體有19個。該市上報稱,截至2017年12月底,19個水體整治“已基本消除黑臭”。隨州市的7個黑臭水體中,列入本輪督查的有4個。據上報稱,截至2018年4月底,4個均“已基本消除黑臭”。

督查組連續半個月對這些水體逐一走訪、現場取樣檢測、綜合分析研判,結果發現,情況並不完全和上報的一致。

“兩地列入督查的總共23個黑臭水體中,絕大部分整治完成,但仍有部分水體沒有消除黑臭現象。”第十督查組技術組長說。

巡司河(洪山段)與黃孝河明渠,系武漢市上報“已完工”、實際仍未消除黑臭的兩條水體。

巡司河位於武漢城區南端,跨三區,終匯長江。2016年11月,該市水務局對該河制定了黑臭水體整治方案,其中洪山區段包括汙水收集、泵站建設及截汙工程等,投資額9500萬元。

督查組整體檢查顯示,巡司河(洪山段)中上游水質監測結果均屬重度黑臭程度,河面存在兩處大面積漂浮物,河岸有1處垃圾,存在3個違法排汙口,同時,有雨水口晴天有汙水排出。

該河段還存在“底泥未安全處置”問題,有兩處清淤底泥系無組織堆放於河道兩邊。此外,馬湖路段、獅子山片區汙水管網改造工程沒有完成。

同時,河岸存在多處垃圾。有的長達500米,系混雜著生活垃圾的建築泥渣,“有機質含量高,存在隨雨水進入河道的風險。”督查組介紹,“這屬於垃圾收集、轉運體系不健全、不落實”。

在隨州,4個被督查水體中,3個已基本消除黑臭。1個水體——南郊1號渠系——上報“已完工”、但實際整治效果沒達到要求,需重新列入名單繼續整治。

黑臭水體治理要看群眾是否滿意

“只要工作不紮實的,都要找出來。”針對個別“上報已完工、實際未完成整治”的現象,生態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說,“必須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力戒形式主義。”

張波打了個比方:這就像當年鄰居家的孩子,每次考試問他考好了嗎,他說考的不錯,結果成績單下來不是這麼回事。

事實上,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正越來越受到重視。

今年4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明確要求,要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等七大“標誌性重大戰役”。

七大攻堅戰中,五項涉“水”。五大“水戰”中,“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打頭陣。

“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是關乎群眾切身利益、老百姓身邊的水環境問題,必須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只有大家都發動起來了,黑臭水體才沒有藏身之地,才不會存在漏報問題。”張波說。

整治成效判定上,“群眾是否滿意”,成為重要標準。

根據行動方案,除了控源截汙、垃圾清理必須完成外,還必須達到“公眾評議滿意度高於90%”。如達不到,滿意度介於60%~90%之間,那麼,水質監測需達標。

通氣會上張波提到,抽查發現,有的地方入戶調查,“一個人填了3份”,還有的,根據聯繫電話打過去沒人接,“作風不紮實,想要矇混過關,不行”。

在湖北,第十督查組接到群眾舉報120餘條。

督查期間,武漢市漢陽區的市民反映,家附近的六湖連通渠,“黑臭現象嚴重”。

六湖連通渠並不在此次武漢市列入督查的19個黑臭水體名單內。督查組當天趕往現場查勘,該渠渠水呈灰黑色,味道酸臭。技術人員檢測水質,結果發現,氨氮超標,該水體屬“新發現黑臭水體”。

根據行動方案,專項行動將借鑑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專項督察“五步法”經驗,現場督查結束後,彙總整治情況統計表和問題清單,移交地方人民政府,要求限期整改並向社會公開,“拉條掛賬,逐個銷號”。九、十月份,督察組還要對交辦的問題整改情況進行巡查,提出約談建議;對於約談後依然整改不力的,進行專項督察。

“結束之後,我們還要滾動管理。凡是黑臭現象反彈的,群眾有意見的,經過核實重新列入黑臭水體清單,繼續督促整治,直至黑臭水體徹底解決,長治久清。”張波說。

督查組介紹,武漢市東楊港、青山港利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對區域雨水面源進行控制,建設生態岸線,系統治理黑臭水體,水質和周邊環境明顯改善,周邊居民滿意度在90%以上。

黑臭水體治理折射城鎮基礎設施短板

城市黑臭水體,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兒”。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世紀中期,英國的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早發生黑臭問題的河流之一。上世紀70年代,德國的萊茵河由於流經重工業區,工業汙水排入萊茵河,其汙染達到頂峰。同時期美國的芝加哥河、特拉華河等,也因遭嚴重汙染導致水體常年黑臭。

在我國,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一些城市水體尤其是中小城市,水汙染控制與治理措施滯後,水體直接成為工業、農業及生活廢水的主要排放通道和場所,導致城市水體大面積受汙染,形成黑臭水體。

住房城鄉建設部最新的統計顯示,全國排查共確認2100個城市黑臭水體,分佈在224個地級以上城市中。

此次督查,由南至北、分三批進行。長江經濟帶省份成為重點督查對象,每省至少抽查兩個地級市,其他地區每省至少抽查1個地級市。

“城市建設發展水平不同,地形、降水情況不同,有的欠賬太多,特別是老城區,地下管網複雜。每個城市、甚至同一個城市不同水體之間,黑臭水體情況、原因各不相同。”在第十督查組技術組長看來,不同水體治理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實行“一河一策”。

同時,水體承載的功能多元,也呼喚“綜合化治理”。

“城市黑臭水體的實質,是汙水、垃圾直排環境問題,根子在於城市環境基礎設施不合格。”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分析,背後還與地方發展理念、政績觀息息相關,有的地方存在工作能力與作風問題、財政實力不夠等問題,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

據介紹,此次專項行動,旨在和地方一起多元共治,形成合力,進一步推動黑臭水體整治,倒逼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短板,提高水汙染防治水平,改善城市水環境,讓人民群眾有環境獲得感。

聯繫方式:010-6542008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