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有序的生活环境重在“自治”

宜居有序的生活环境重在“自治”

如果平时稍加关注北京新闻,可以发现,背街小巷一直是蔡书记的关注点,走街串巷、明察暗访是一种工作常态,他也多次强调:“城市风貌是城市的面子,背街小巷则是城市的里子”、“胡同之小在空间,胡同之大在生活”。

这几年,北京的背街小巷整治也在非常努力的推进中,特别是核心区的背街小巷。比如创新精细化城市管理,北京核心区推出“街巷长”,聘请市容市貌监督员,加强日常管理监督,目前基本全覆盖,每条背街小巷都有了“胡同管家”。比如东城、西城,对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提升做了全面规划和设计,正在解决新增停车位、“厕所革命”等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正在做的架空线入地、绿化美化、风貌恢复等工作,已经让很多条胡同变得整洁优美和谐宜居,并呈现出古朴原貌、雅致品味,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乐土,旅游者流连忘返的拍摄佳地。

城市管理向“法治、精治、共治”迈进,是北京当下的大思路。特别是“共治”方面,城市管理不能只靠政府一只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共同作用,让政府力、社会力、市场力形成合力,这已成为各方共识。这样的架构和愿景,投射到背街小巷的空间,笔者认为还需强化“自治”,因为,“自治”是基础,是前提。

宜居有序的生活环境重在“自治”

在蔡书记的这次明察暗访中,可以追随镜头看到很多脏乱差的场景,比如某个街巷垃圾堆放得把路都堵了断了。仔细想想,这垃圾不是什么外来输入之物,均属原产,能形成目前规模,一定不是一人一家之所为,也并非一天一时所积累吧?某个居民楼下,住户为了方便自己停车,私设围挡,把公共空间长期占为己有,妨碍了邻里通行,想都不用想,一定会每天收获“这人什么素质!”、“真没有公德!”的斥责吧?

笔者是个“胡同迷”,平时喜欢在胡同溜达,感受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另一面。但是,经常会被一些现象坏了兴致。比如政府投入在街巷做了绿化美化,但是不被人珍惜——精致的浮雕上,被喷涂上小广告;木质花坛离开原位、横七竖八,开始想不明白花坛好好摆在那里碍着谁了,后来多次看到有人毫无顾忌地停车,才明白缘由。

有的胡同里,地锁屡拆屡装;物业保安,再大声也拦不住随意进出的共享单车;明明有多个大垃圾桶,垃圾却扔在桶外,且还谈不上垃圾分类不分类;有专门张贴广告的便民信息栏,小广告依然刷得到处都是;有专门设置的晾衣架,还有人在大树小树上栓绳儿;有拴狗出行和注意处理狗便的温馨提示,还有狗便清理袋提供,依然是不系之狗自由乱窜,一不小心就踩上狗便便……

所以,笔者认为,宜居有序的生活环境,重在“自治”。“有关部门”的管理力量有限,很难做到事无巨细。一次大扫除活动,在日复一日细小问题几何积累的速度面前,是杯水车薪。

宜居有序的生活环境,来自于每个居民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对公共设施的自觉维护,还有,互相的关爱,想着点别人。这些做到困难吗——不乱扔垃圾,不乱倒污水,不私自拉绳晾晒,遛狗要栓绳和做好粪便处理……还有,对于身边影响环境秩序的问题,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违建,对长期滞留的建筑装修垃圾,对噪音扰民,你可以去投诉举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宜居有序的生活环境重在“自治”

宜居有序的生活环境,来自于物业切实有效的日常服务和科学管理。现在,胡同平房区有了物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观察到,巷口的站岗放哨,让安全有序有了保证。也经常在胡同碰到,年轻的志愿者和物业人员在一起,清理快递点位和修复公共设施。但是,这种新模式刚刚起步,做好胡同平房区的物业服务,关注到角角落落,还有很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大量的事情要做。

宜居有序的生活环境,来自于街巷长的悉心履职和耐心工作。现在,在街巷口,都可以看到街巷长的公示,热心的他(她)们,负责去发现和解决自己地界上的问题,胡同有了自己的大管家。大管家们的火眼金睛和侠骨柔情,是背街小巷成为温暖家园、一方净土的重要力量。当然,街巷长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北京已经建立“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可以随时请外援。

总之,宜居有序的生活环境,是福利,是福祉,每个人都有创造和维护环境的责任义务,每个人的力量都不可或缺。同时,营造宜居有序的生活环境,也是物业管理体现价值、发挥作用的平台,街巷长们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平台。

“自治”,是宜居有序生活环境打造最根本的基础,因为,每个人自己的生活在其中,你可以选择和描绘它的模样。

文/张红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