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大山深處的“小城鎮”

據史料記載,明正德六年,即公元1511年,臨朐知縣雷啟東首倡官府保護山林,著名的“官護山”,就是那時被官府確立的重點保護林區。清康熙十六年,即公元1677年,臨朐知縣廖應召出示告諭,嚴禁在“官護山”亂砍亂伐,並設立界石及鐫刻文約,使得“官護山”茂密的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護。今天的“官護山”,不僅植被茂密,鬱鬱蔥蔥,而且,山澗水庫碧波盪漾,成了各類水鳥的天堂。每年的盛夏時節,是美麗的格桑花盛開的時候,也是“官護山”最美的時候,每每這個時候,遊人如織,場面宏大,人聲鼎沸,十分熱鬧。“官護山”成了遊人消夏納涼,賞花賞景,娛樂休閒的好地方。

臨朐大山深處的“小城鎮”

臨朐大山深處的“小城鎮”

在著名的“官護山”腳下,有一個繁華秀美的“小城鎮”,它就是五井鎮陽城村。陽城村位於臨朐縣城西南20公里處,“五寺”路從村前繞過。陽城村,明代立村,迄今已有近七百年的歷史,是一個古老的小山村。

臨朐大山深處的“小城鎮”

過去的陽城村,村前的小河清清泉溪常年流淌。夏季來臨,尤其是汛期到來,河水延伸到村前的路邊。春秋時節,河水水量雖然有所減小,但是河水清澈見底。冬季來臨,河邊冰凌剔透,可是河中央清清的泉水卻依然緩緩流淌。這彎彎的小河,潺潺的流水聲,就像一首永無停息的優美旋律,幾百年來,一直伴隨著每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陽城人。

臨朐大山深處的“小城鎮”

過去,雖然清清的河水從村前潺潺流過,可是由於村裡的土地大都是山嶺薄地。在過去那個年代,陽城村和其他的村莊一樣,都是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有小麥,玉米,高粱,地瓜等,經濟作物就靠黃煙。由於土地基本都在山坡上,所以即便是村前河水不斷,大旱之年,也只能眼睜睜看著綠油油的莊稼旱死。

臨朐大山深處的“小城鎮”

過去的陽城村,算得上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通往該村的路都是一些羊腸小道。直到改革開放後,在“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引導下,寬闊平整的“五寺路”從村前繞過,才徹底改變了陽城村的路況,為陽城村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臨朐大山深處的“小城鎮”

臨朐大山深處的“小城鎮”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中國大地,也吹到了這個大山深處貧窮落後的小山村。等等,靠靠,看看的陽城人,再也安耐不住,紛紛投入到了改革開放的大潮之中。山上土地澆不上,就在村附近打機井,在山上修建水囤。引水上山,山上有水了,村民的致富路就打開了。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養殖業和二三產業,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短短几年的時間,村民的經濟收入就有了很大的提高。1985年全村終於全部用上了電,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了陽城村的貧窮落後面貌。小煤油燈從此成為陽城村的歷史。

臨朐大山深處的“小城鎮”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村民的生活條件,生活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自1987年開始,對舊村住房進行統一規劃建設,短短兩年時間,新村規劃建設完成,全村三百多戶人家全部搬進了嶄新的住房。

臨朐大山深處的“小城鎮”

嚐到了致富甜頭的陽城人,腦瓜更靈了,除了發展果樹,中草藥等經濟作物之外,還注重生態環境的利用。“官護山”旅遊景區的發展,對陽城村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富裕起來的陽城人,更加意識到了環境的重要性。

臨朐大山深處的“小城鎮”

為了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在村委一班人的帶動下,多方籌措資金,先後投資二百多萬元,硬化村內大街小巷,徹底改變了“雨天兩腳泥,晴天塵滿村”的狀況。

臨朐大山深處的“小城鎮”

為了美化綠化全村環境,在大街兩旁栽植了綠化樹,在村內村邊安置了路燈,修建了垃圾池,使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方便了村民的生活,美化了環境,徹底改變了原來村民亂扔亂倒垃圾的壞習慣,全村的衛生有了明顯的改觀,村內村外整潔乾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臨朐大山深處的“小城鎮”

臨朐大山深處的“小城鎮”

為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裡建起了社區文化中心,建起了陽城村文化娛樂廣場。配置了乒乓球檯、高低槓等一些體育和健身器材。設立了老年活動室、科普室、圖書閱覽室,為村民的學習,生活和健身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臨朐大山深處的“小城鎮”

陽城村四面環山,綠色環抱,滿山遍野綠樹成蔭。這美麗的景色,成就了陽城村幽雅的居住環境和優越生活環境。這美好的環境,源於陽城人的勤勞能幹,源於陽城人超強的環境意識。

臨朐大山深處的“小城鎮”

聽村裡的老人說,村前的老槐樹是明朝時期的古槐樹。如果不是走近看看,真的讓人難以置信這是一棵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蒼老明槐。樹幹到處翹著一塊塊黝黑的老皮,樹心甚至已經腐爛,可樹冠依然枝葉繁茂,蒼翠蔥鬱。

這棵古槐樹見證了陽城村的發展與變遷,見證了陽城人的貧窮與富裕,見證了改革開放給陽城村帶來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