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大山深处的“小城镇”

据史料记载,明正德六年,即公元1511年,临朐知县雷启东首倡官府保护山林,著名的“官护山”,就是那时被官府确立的重点保护林区。清康熙十六年,即公元1677年,临朐知县廖应召出示告谕,严禁在“官护山”乱砍乱伐,并设立界石及镌刻文约,使得“官护山”茂密的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今天的“官护山”,不仅植被茂密,郁郁葱葱,而且,山涧水库碧波荡漾,成了各类水鸟的天堂。每年的盛夏时节,是美丽的格桑花盛开的时候,也是“官护山”最美的时候,每每这个时候,游人如织,场面宏大,人声鼎沸,十分热闹。“官护山”成了游人消夏纳凉,赏花赏景,娱乐休闲的好地方。

临朐大山深处的“小城镇”

临朐大山深处的“小城镇”

在著名的“官护山”脚下,有一个繁华秀美的“小城镇”,它就是五井镇阳城村。阳城村位于临朐县城西南20公里处,“五寺”路从村前绕过。阳城村,明代立村,迄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是一个古老的小山村。

临朐大山深处的“小城镇”

过去的阳城村,村前的小河清清泉溪常年流淌。夏季来临,尤其是汛期到来,河水延伸到村前的路边。春秋时节,河水水量虽然有所减小,但是河水清澈见底。冬季来临,河边冰凌剔透,可是河中央清清的泉水却依然缓缓流淌。这弯弯的小河,潺潺的流水声,就像一首永无停息的优美旋律,几百年来,一直伴随着每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阳城人。

临朐大山深处的“小城镇”

过去,虽然清清的河水从村前潺潺流过,可是由于村里的土地大都是山岭薄地。在过去那个年代,阳城村和其他的村庄一样,都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有小麦,玉米,高粱,地瓜等,经济作物就靠黄烟。由于土地基本都在山坡上,所以即便是村前河水不断,大旱之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绿油油的庄稼旱死。

临朐大山深处的“小城镇”

过去的阳城村,算得上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通往该村的路都是一些羊肠小道。直到改革开放后,在“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引导下,宽阔平整的“五寺路”从村前绕过,才彻底改变了阳城村的路况,为阳城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临朐大山深处的“小城镇”

临朐大山深处的“小城镇”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也吹到了这个大山深处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等等,靠靠,看看的阳城人,再也安耐不住,纷纷投入到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山上土地浇不上,就在村附近打机井,在山上修建水囤。引水上山,山上有水了,村民的致富路就打开了。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养殖业和二三产业,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短短几年的时间,村民的经济收入就有了很大的提高。1985年全村终于全部用上了电,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阳城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小煤油灯从此成为阳城村的历史。

临朐大山深处的“小城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民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自1987年开始,对旧村住房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短短两年时间,新村规划建设完成,全村三百多户人家全部搬进了崭新的住房。

临朐大山深处的“小城镇”

尝到了致富甜头的阳城人,脑瓜更灵了,除了发展果树,中草药等经济作物之外,还注重生态环境的利用。“官护山”旅游景区的发展,对阳城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富裕起来的阳城人,更加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

临朐大山深处的“小城镇”

为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在村委一班人的带动下,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资二百多万元,硬化村内大街小巷,彻底改变了“雨天两脚泥,晴天尘满村”的状况。

临朐大山深处的“小城镇”

为了美化绿化全村环境,在大街两旁栽植了绿化树,在村内村边安置了路灯,修建了垃圾池,使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方便了村民的生活,美化了环境,彻底改变了原来村民乱扔乱倒垃圾的坏习惯,全村的卫生有了明显的改观,村内村外整洁干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临朐大山深处的“小城镇”

临朐大山深处的“小城镇”

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建起了社区文化中心,建起了阳城村文化娱乐广场。配置了乒乓球台、高低杠等一些体育和健身器材。设立了老年活动室、科普室、图书阅览室,为村民的学习,生活和健身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临朐大山深处的“小城镇”

阳城村四面环山,绿色环抱,满山遍野绿树成荫。这美丽的景色,成就了阳城村幽雅的居住环境和优越生活环境。这美好的环境,源于阳城人的勤劳能干,源于阳城人超强的环境意识。

临朐大山深处的“小城镇”

听村里的老人说,村前的老槐树是明朝时期的古槐树。如果不是走近看看,真的让人难以置信这是一棵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苍老明槐。树干到处翘着一块块黝黑的老皮,树心甚至已经腐烂,可树冠依然枝叶繁茂,苍翠葱郁。

这棵古槐树见证了阳城村的发展与变迁,见证了阳城人的贫穷与富裕,见证了改革开放给阳城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