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甲一方的泽州善获村——从两件老物件说起

富甲一方的泽州善获村——从两件老物件说起

近年来,中国传统村落泽州县高都镇善获村不断有历史新发现。前几年发现70多年前的13本泽州秧歌剧本、清代的兄弟结义帖,2017年又先后发现一枚明清时期的商业印信和一本清光绪四年(1878)经商老账本,揭开了古老商业村的神秘面纱。

富甲一方的泽州善获村——从两件老物件说起

商业印信印面

这枚商业印信为天然牛角制作。印面宽4.9厘米,高3.6厘米,厚4厘米。印面正文刻有唐太宗李世民的《百字箴言》,紧接《百字箴言》的后面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此票本店对号取发,倘有假票误收不认。预白。”印面左右两边还刻有主人的姓名“杨允鼎”和商号名“号纯记”。这枚印信刻制细腻精美,无论其大小、质地、内容都不同一般,是泽州商业史上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富甲一方的泽州善获村——从两件老物件说起

老账本封面

而老账本,则是一家商号在清光绪五年(1879)至七年间的商业往来账目,封面上写着“存欠老账”四字,距今有130多年历史。老账本记载了当时与该商家有业务往来的天兴合、信诚义、西一字、顺义坊、合义堂、大顺庆、信诚义、义合昌、双源堂九个商号。交易商品除了日用的油、盐、酱、醋、江米、红糖、布匹、黄表、旱烟等,还有泽州特产皮金、铁锅、剪刀,银钱借取记录。账簿中还有两处写着“包头二部”,或表明该商号在内蒙古包头还开有二部。

富甲一方的泽州善获村——从两件老物件说起

老账本中的一页

为了搞清这两件商业老物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背后隐藏的信息,笔者专程到善获村进行采访。

据村民们讲,清末民初时期,善获村至少有一半的人在外经商,年轻人差不多都做生意,当伙计的也不少。主要经商地在湖北老河口,安徽亳州、宿州、泗县、界首、灵璧,河南周口,内蒙古包头等。主要做粮食、油料、盐业、典当、食品、丝绸、布匹等生意。村里过去曾有当铺、盐店、香坊,还有抽丝、织布各种生意。

富甲一方的泽州善获村——从两件老物件说起

说起祖辈经商的事,村民们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村委会主任程光绪说,他的老爷爷,也就是他爸爸的爷爷,名叫程宝孩,当年在湖北老河口就有三家生意。他记得小的时候,大门、堂屋门上都挂有很大的匾额,其中有一块大匾,上面写的是“光明磊落”。

60多岁的秦龙付先生讲,他奶奶和他讲过,他大爷爷是做挂面生意的,他的亲爷爷排行第二,专做油炸食品。

住在八卦院的程志贵说,他的老爷爷在高都镇上还开有药店、诊所。

富甲一方的泽州善获村——从两件老物件说起

八卦院

说到高都镇,程光绪又专门回家拿出他复印的一张纸契,证明直到人民公社时期,善获村在高都镇上还有街面房,后来卖给了高都某大队。契约上写着交易的有书房一处、市房门面房三间,还有后院、客房等。

大家说,善获村当时生意做得最大的当属“首家”。之所以称之为“首家”,就是因为在善获村生意人中首屈一指。“首家”是善获村程氏第九门,在安徽灵璧县一带做生意,主要做糟房、杂货生意。现在村里年龄最大的一位87岁的老奶奶,娘家是桃园村人,因上辈人同在灵璧做生意,而嫁到了善获村“首家”。

退休干部程绍仁先生讲,小时候听他大娘说过,善获村人称“小北京”,方圆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当到了腊月快过年的时候,首家运货物、驮金银财宝的骡马就由西街排到东街,从西阁外一直排到罗门口,有二里多地,非常壮观。

富甲一方的泽州善获村——从两件老物件说起

我们来到曾经的“首家”院内,见到一棵北方少有的皂角树,胸径在40公分左右。村人介绍说,现在这棵树是上世纪60年代砍了以后又长出来的。原来的树比现在粗大得多,需要两人合抱。早先是“首家”在南方经商坐船带回来的。程晚瓜补充说,“首家”后人在高都还开有烧饼店,前几年其后人还保存有刻着“晋邑高都烧饼”字样的标牌。

善获人经商最辉煌的时期,大约在清代中期。善获村现有的五座八卦院中,有三座建于乾隆年间、两座建于嘉庆年间,这些建筑是善获村商业最为辉煌时期的产物。一些宅院、房屋的内部还藏有多处鲜为人知的暗道机关。从那挺拔的高墙、粗壮的梁架、花样繁多的门窗以及各类雕饰细巧的木雕、石雕和砖雕中,都可看到当年辉煌的印记。村里至今相传善获为“一岭三座庙,九缸十八窖,藏的都是金银财宝”。

富甲一方的泽州善获村——从两件老物件说起

村人介绍说,最西边的八卦院住的程天锡的爷爷程玉喜,曾在湖北老河口经营榨油和糟坊生意,而且生意做得比较大,人称“二东家”,活着的时候,每天都要喝二两小酒。

今年85岁的程建民老先生也说,他的爷爷程绍章早年在安徽宿县一带做杂货生意。他们一家过去住的也是八卦院,土改时八卦院被分给了别的家户。他至今仔细保存着爷爷留下来的古籍:《康熙字典》《算法统宗大全》《十三韵》等,其中的一本书上,还记着爷爷当年经商的字号“晋兴和”商号。

富甲一方的泽州善获村——从两件老物件说起

还有一家八卦院,过去居住着的是一户盐商,人称“盐圪垃”。还曾为村子里的戏班捐助戏服。

至今还有一些村民家里保存着祖上留下来的清代碗、碟、盘等日用品。有的上面清晰地留有“大清嘉庆年制”等字样。村中的一些地名也留着当年商业的印迹。一处地名叫“酒馆坡”,过去曾经开过酒馆。还有盐店院、当铺坟等等。

富甲一方的泽州善获村——从两件老物件说起

有的人家因长年在外做生意,就在经商所在地定居下来。村民讲,有一个叫程绍陆的,小名叫古守,在湖北老河口经商,一家人就落在了那里。村民程永发的二爷爷,在河南永城做生意,也落户在当地。还有一个叫程绍武的在河南做生意,前几年到善获村寻祖,在这里找到了根,每年清明都回来祭祖。

在外经商的善获村人,信奉关公,崇尚一个“义”字。村南头西仓胡同阁供奉的关老爷,据说就是在河南做生意请回来的。村里还建有关帝庙,清雍正和道光年间均曾重修。其中有一块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修关帝庙碑记,记载的捐资商号达130余家,据说这些商号大多是本村在外经商的商号。前些年发现的善获村“结义帖”也是善获村人讲究义气,效仿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行为。

富甲一方的泽州善获村——从两件老物件说起

善获村结义帖

经商发家的善获村人,富而不骄,乐善好施。程光绪领我们在一村民家中看了一块巨大的牌匾。这是在插花楼院西北小屋发现的。长达1.82米,宽0.8米。曾长期被当作床板使用。上款为“振斋老社长倡善勤劳”,下款为“同事伙友顿首拜赠”,中间匾文四个大字“急公尚义”。这是善获人善行义举的一个重要见证。

富甲一方的泽州善获村——从两件老物件说起

村人讲,历史上村里的大户人家都乐善好施,每逢灾荒年月,就支起大锅煮粥,村里凡是无米为炊的,都可前去就餐,度过饥荒。平日里这家几升,那家几合,也是有求必应。在高都镇漳东村龙树庙和城区北石店镇临泽村海潮庵的碑记上,也都留下善获村人捐资的记录。

富甲一方的泽州善获村——从两件老物件说起

一枚古代商业印信,一本古老的商业账本,引导着我们走进善获村。这次采访,虽没有弄清这枚古代商业印信的具体年代,也没有弄清老账本属于哪个商家,但却意外发现,善获村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竟然是一个全民经商、富甲一方的商业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