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母亲成为你的母亲之前,她们有着自己的青春和美丽。成为你的母亲之后,这种家庭角色夺走了大多数女人的精力,她们或许都忘记了自己曾是多么不羁张扬,忙碌的日常让人无力重拾年轻时的不妥协和坚守,岁月和爱让她们变得唠叨琐碎,时间慢慢改变了那张征服过你爸爸的容颜。

抛去所有社会符号之外,她们也有自己美丽,也有自己创造的美丽历史。我们想带大家回顾一下时光流转下,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新民君按

百年风云变幻,女人始终好看。

时代感是女人的造型光,投射在女人的眼神、表情、妆容、衣着、言谈、举止里,令她们与隔代的佳人,那么地不一样。

女人努力让自己美丽,是主动照着自己想象中美的定义让自己漂亮,也是潜意识中照着当代对美的定义让自己好看。

读女人的美,能读出时代的精气神和那个年代的审美能力。

美的标准,各人各时代不同。相同的是:性情、气质、心灵、思想、行动;美透过外表,散发光辉。

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乱世并不使女人难看;心乱了的时段,女人总是不耐看。

相由心生。价值观,才真正决定着女人的相貌。

会说洋文的天足女人

1900-1909

世纪之初,洋货、传教士、大众传播媒介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一本倡导女权运动的书《女界钟》应运而生,该书不仅措辞激烈,极力攻击缠足,而且主张妇女“剪发、读书、参政”。这是一个新陈代谢期,至少在青年人的心中,崇洋与爱国之间是可以画上等号的。《女学报》出版,女子不缠足运动兴起。剪发之后是短发的普及。

在天津,有人惊叹女子打扮的花样翻新说:“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礼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不剪发的呢,大半不梳辫子了,有的把髻梳在前面像一朵花像一个蝴蝶似的,也有梳在头顶梳在两旁梳在后头的,有千百个样式。”旗女袍服变得像汉女袄裙一样宽身大袖,而汉女袄褂也变得越来越长。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着装的界限已不再那么明确,有穿长马甲的汉女,也有穿袍身极短的露出双脚的旗女。不论旗女还是汉女极富时代感的时兴做法就是都喜施镶滚锈彩。一般是在领、袖、前襟、下摆、衩口等边缘地方施锈镶滚花边。早期为三镶无滚,后来发展到十八镶滚,以至连衣服本料都显现不多了。

新开设的西式服装店,还兼卖香水、胰皂、牙粉、生发油、擦鞋油、衣刷等“舶来货”。而尖头高底上等皮鞋、金丝边新式眼镜、丝巾等时髦玩意儿,则成了时尚女人们的标签。1902年6月26日,天津《大公报》登载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放过脚、出过洋、懂得自己动手把宽身长袖向西洋裙服靠拢的女人,在世纪之初美丽地生存。

美丽人物:赛金花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这个直到21世纪还能为娱乐界“爆料”的奇女子,如果不是有了早年随夫出使西洋的资历,又怎能有日后十里洋场上海滩的艳帜高扬。及至那段被野史笔记写滥了的“以身救国”,一个一厢情愿的“石榴裙抵挡八国联军”的神话故事,赛金花之所以成了一个美丽动人的谜,美丽是根本,“西化的美丽”则是催生剂,这在那个年代格外有效。

不嫁的白衣黑裙女学生

1910-1919

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建立,在世纪之初稍微开了个头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深入人心。妇女解放运动首先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始,新式婚礼在都市里流行开来。袁世凯复辟的闹剧让封建礼教那一套重新找到了市场。1914年底出台的《整顿教育方案草案》中,明确宣扬女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贤妻良母。就连1914年12 月创刊于上海的《女子世界》,也开始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妻纳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在这种情势之下,上海、南京等领时尚之先之地,都出现了女子自发组织的不嫁会。不嫁会的宗旨固然是终身不嫁,还禁止种种冶艳之态,所以她们的衣着打扮,一概是女学生的简单质朴。其时女孩子已有就业机会,一些女子在经济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婚姻既然不是她们预期的饭碗,她们自然要反抗它的束缚。然而,传统贞节观念使她们难以大胆地追求婚姻自由,不嫁只能视为消极、软弱的抵抗。“五四”运动以前,女子独身流行,正是她们尴尬处境和复杂心态的体现。“

新文化运动”对女性影响很大,这个时期的女子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衣衫比较朴素,少用饰物。这种装束,时人送它一个专有名词:“文明新装。” 那是一个亦旧亦新、渐趋成熟的时代,旧的万分依依不舍;而新的已经露了头,只是还没有彻底定型,显得不成气候。少妇采用的依然是清末的款式,一种稍微经过改良的传统发型。前额中间奇长无比的刘海,齐刷刷地一刀剪下来,笔直而浓密,狠狠地压住眉毛,夸张得有点霸道……这就是学生式了。

美丽人物:杨步伟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有身段的才女

1920-1929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五四”运动就像一阵清劲的风,一下子给曾经压抑沉闷的社会注入了新鲜空气。新诗人刘半农就是在这个年代之初,开创性地将“她”这个汉字增添进中国文字之林的,那首为了宣传“她”字而创作的白话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成了这个时代的音符。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在繁华的上海,出现了美式的酒吧和法式的咖啡厅,电气灯、自来火(电灯),东洋车、洋车(人力车),火轮车(火车),脚踏车(自行车),德律风(电话),这些好东西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海报、杂志上,广告所占的位置之大让现在的总编们心疼不已:卖儿童食品的,会摆出新加坡一殷实家庭的小公子的可爱照片,并从头至尾絮叨这公子的成长与这食品的功不可没。英国的利华兄弟在上海生产“日光牌”肥皂之初,就精心印制了大量月份牌赠给经销商,还在当时发行量巨大的上海《新闻报》上公告读者,只要将报上的利华广告剪下便可得肥皂一块。虽然刘海粟使用裸体模特引起舆论大哗,但节育、避孕、“天乳运动”依然有一大帮的追随者。女人们往日被紧身褡或小背心强压下去的双乳,终于敢骄傲地挺立在开始充当日常服装的旗袍之下。

20年代女性的妆饰以简洁、淡雅、多元、实用为特点,所谓“茉莉太香桃太艳,可人心是白兰花”,当时上海女性追求一种简洁、淡雅的装饰效果。短袄长裙仍是20年代压倒一切的着装风格。随着废除小脚运动的展开,鞋子的款式开始进入时尚的天地,适应天足的布鞋、皮鞋相继登台。至于化妆品,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一直占领江、浙以及上海市场的老昼锦香粉、生发油逐步让位于近代化工厂生产出来的进口、国产化妆品。旁氏白玉霜摆上了当时最时髦的商店“先施”的柜台。

美丽人物:林徽因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因为与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恋情,八十年后美丽高雅、多才多艺的林徽因重新被演绎成一代偶像。其实,20年代以一位大家闺秀的美丽和才华,她就红极一时,因为她有着那个时代所认定的完美:出身世家、见多识广、才华横溢、美丽高雅、妙龄,而且懂得进退。

中西合璧名女人

1930-1939

30年代属于上海。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消费之都。巴黎的新款时装飘洋过海,几个月的工夫上海就开始流行,其后流行全国。各大报刊也开辟了服装专栏,请著名画家配画时装插图,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图更是为文明新装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服装式样变化最快的是旗袍,几乎是一年一个款式,搭配方式也是中西合璧,旗袍外配西式大衣或西式服装。衩高及臀且腰身也变得紧窄的旗袍使中国女性第一次展露出服装中的性感成分。 30年代流行的狐毛袖笼、羊毛长围巾,还有手表,也是需要突出的助妆用品。

此外,上海许多名媛名太喜欢的长长的珍珠项链不知是否与法国的CHANEL的个人品味有关。耳环被大量采用,以年龄作为大致分类,年轻女孩子用垂长的款式,已婚的大多喜欢圆珠形贴耳的设计。女子烫发从30年代开始兴起。如果说上一个剪发的潮流彻底改变了上海女子传统的头部轮廓,这一次烫发时尚则完全来自对欧美时尚的认同和追逐。虽然,也有经整烫的短发型,但上海女子烫发多喜欢采用中长发型。

三四十年代,西方审美眼光对上海女性妆饰的影响已涉及女性整体形象的重塑:化妆品的使用以皮肤美白头发润黑为目标,冬季有雪花膏,夏季用雪花粉、爽身粉、香水,护发则有生发油、凡士林等。讲求明星策略的力士香皂推了脸若银盘明眸皓齿肤如凝脂之外,双颊上的一对酒窝是她的招牌。也许是因为胡蝶的缘故,那个年代,有酒窝的女子都有被冠以美女的幸运。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较之30年代另一个出名的美人阮玲玉,胡蝶有一种传统的、温婉的气度,骨肉均匀温柔敦厚,是人们几千年来所谓“全福全寿”的长相。胡蝶参加过好几次上海本地举行的“时装发布会”,展示的基本上是西式服装,从连衣裙到晚礼服,非常准确地演绎了30年代上海中西合璧的时尚精髓。

政治之花

1940-1949

40年代是很难界定美丽标准的,因为战争。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使上海也无可避免地陷入战争的艰难之中。在物质贫乏、人心惶惶的时候,又谈什么时尚或时髦?战争使生命轻于鸿毛,连美女也不例外。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美丽人物:宋美龄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虽然20年代她结婚时的一袭婚纱,引发了上海滩上的“婚纱热”。可是真正让这个女人的美丽大扬于天下者,还是战争和政治。对日抗战结束后,宋美龄到美国周游,为中国的战后重建争取美国支持,她以优雅的英文在国会两院联合会议发表演说,风靡美国。

蒋夫人压在空军帽下的弯曲短发,也成为时髦女人的仿效。美国著名的新闻老将甘瑟(John Ganthen)曾在他的《中国内幕》一书中说,他发现,许多中国人都没有察觉到,宋美龄,蒋介石的夫人—本人比相片漂亮。甘瑟所未察觉的是,直到蒋介石去世之前,无论是在中国大陆或在台湾,蒋介石手下的臣民没有几个敢正眼多瞧宋美龄一眼的,哪还会去比较她本人和照片的差异?

奉献青春

1950-1959

新中国建立,女人成了半边天。一大批女性摆脱家庭桎梏,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这些女性受到社会的一致赞誉。同时,另有一类女性则更受舆论褒扬:她们不仅有自己的事业、工作,而且不慕虚荣、不爱打扮,愿意把青春和美丽奉献给最可爱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那时候新中国刚建立不久,解放军打下江山,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可谓居功至伟,他们自然是“最可爱的人”。此外,农民劳模、工人劳模,也都恰当地配合着时代旋律。不计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工作环境、个人志趣而愿意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军人、工人或者农民的女大学生,也成了时代的美丽形象。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那时,受制于物质生活水平,同时由于苏联的影响,列宁装在时尚女性特别是女干部中一度盛行。女青年中最时髦的打扮是蓝色或灰色的背带工装裤与白衬衫。50年代末,穿花色布拉吉成为时尚。“布拉吉”是俄语音译词,即连衣裙。其款式非常简单:泡泡短袖,泡泡褶裙与圆领连身衣相连,后系腰带。这种款式健康活泼,不做作,在女大学生中间最受欢迎。

美丽人物:喀秋莎

这个梨花下唱着情歌思念远方爱人的模糊形象成了50年代人们的一个集体情结。没有人真的想去得到一个苏联女子,虽然苏联是那个时代的圣地。喀秋莎已经在歌声中幻化成远方的她,灿烂、健康、忠贞。喀秋莎成了50年代中国的大众情人。

比男人还男人

1960-1969

6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的时代,世界从二战的阴影中恢复过来,转而生出一派无拘无束的性感。不过那都是在国门之外。国门之内,60年代是一派的整齐划一,甚至整齐到没有了两性区别。原以为中国人天生就那么保守拘谨,看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才知道原来中国人的60年代也这样缠绵悱恻,虽然影片已经极尽所能想表现他们的保守了。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毛泽东的那句“不爱红装爱武装”,由李进推波助澜,一点一点把女性的审美拘束在“无性特征”里。男女的关系简化为“同志”“战友”“阶级关系”,美丽女性已经被“铁姑娘队”“女子采油队”这些词替代。虽然冠以“姑娘”之称,但她们已经成了没有性别的人。除了“一副肩膀两只手,一根扁担两条腿”地“誓叫大地换新颜”,她们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容貌和个人情感。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偶像,也不幸成了那个时代的祭品。

物质条件极度匮乏,“艰苦朴素”变成了时代的审美。把袜子补了又补的雷锋,再加上其他类似的光荣事迹,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60年代的代妆品基本上就是护肤品的概念,精品的牌子一个也看不见。人们用的都是上海本地生产的国货,有雅霜、蝶霜、百雀,也有友谊等等;花露水主要用于去痱止痒,也有依然不死心的人,洒在手帕上,当香水使用。

美丽人物:邢燕子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短发、皮肤黝黑、结实而强壮—仅从外型上讲,邢燕子足以体现整个60年代中国人审美标准的男性化趋势。从1958 年开始,邢燕子这位天津女青年便告别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去到农村参加农业劳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击队事迹名扬全国,而邢燕子本人也因其十足的“铁姑娘”形象成为60年代初青年们的偶像。

如果不是“文革”的出现,邢燕子作为一个美丽偶像的地位将会很快动摇。事实上,当“美”中的社会政治因素渐渐在王晓棠等漂亮电影女明星的影片中淡去的时候,“铁姑娘”的形象魅力其实是很脆弱的。

禁忌

1970-1979

美丽、爱情、感情生活……这些词汇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禁忌,阶级斗争,便是此时中国的唯一时尚。

这十年,《红灯记》《龙江颂》《沙家浜》《白毛女》《海港》《奇袭白虎团》等几部由“样板戏”改编而成的“样板电影”,《艳阳天》《创业》《杜鹃山》《闪闪的红星》《海霞》《春苗》等几部创作故事片,几乎就是中国电影产量的全部。几亿人翻来覆去地看着这么几部电影。

爱情也在大众生活中完全绝迹。电影里的英雄人物,不是在与敌人或者与错误的思想作斗争,就是在田野里勤奋地劳动,休息的时候再学习“毛选”。没有人谈情说爱,谈情说爱是美国电影的事情。

被扼杀的男女情爱后来在知青群落中慢慢苏醒,其标志是爱情歌曲与爱情诗的流行。从1969年以后,传唱爱情歌曲、传抄爱情诗歌一直都是知青群落中的时尚。当然,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也只能是知青群落中的时尚,而且是秘的。

70年代有一种改良包装的滋润油膏非常受欢迎。油膏就是类似凡士林的蛤蜊油,但包装做成洋红色的铁壳圆柱体,使用时,需拔开顶盖,一边旋转一边就露出了石蜡般的膏状物,就像一支大号装的唇膏。也许,它的受欢迎,也让当年的女性想到了艳丽的唇膏。

很多女孩子,在冬天时,会不时从背包里取出那罐滋润油,朝干燥的嘴唇涂几下,就像涂口红。此外,使用饰品的女性也越来越少,耳环、戒指之类最后甚至绝迹。头发不再有波浪,但依然在两耳处用发夹往后夹,头顶也多采取三七分路。年轻时髦一点的,则剪齐耳的短发,但用电吹风吹出夸张的蓬松感,额前有向一侧倾斜的刘海。年轻女孩则大都梳辫子,在发梢处扎一个小巧的蝴蝶结,有时是用彩色绒线;年龄小又夸张一点的,则用彩色丝带,后来又有透明的彩色塑料绳。剪短发的女孩子不多。

美丽人物:邓丽君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邓丽君的出现可以说是物极必反的结果。虽然样板戏中的女人(方海珍、江水英等)成了当时审美标准无可替代的正统典范,但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让多少青年甘愿冒“品德败坏”之骂名而四下传唱。还没有人知道她的容貌其实和她的曼歌一样地甜,仅仅从她的歌声中,他们感叹什么叫作女人。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而言,她的歌声里所流露出来的小家碧玉式的温润、柔美、柔情蜜意,具有摧毁一切的力量。

张扬

1980-1989

从唱着“改革的春风”的80年代初,到品牌登陆的80年代末, 80年代让人热血沸腾。

乞丐衫、巴拿马裤、蝙蝠衫、吉他、马海毛这些廉价的时尚过去以后,联合利华重返中国,“力士”香皂唱起了主打歌。“物质文化”开始显现其力量,时尚第一次有了不菲的标价。

一些长久以来被认为“崇高”的东西遭到嘲笑和轻蔑。崔健的《一无所有》太沉重,领导潮流的是王朔和他的“顽主”们。“下海”者在计划经济的一潭死水中溅起层层浪花。价格双轨制让“官倒”成为当时的流行词;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状态,使祖祖辈辈恋着黄土的农民成为“打工仔”和“打工妹”,将本已不堪重负的中国铁路系统挤得气喘吁吁,倒腾火车票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职业;“文化衫”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符号;男人们也烫起了大波浪发型,全国上下在谈论政治体制改革和反腐败。

80年代的东方美女不再追求简单的讨人喜欢,与生俱来的个性与魅力才是最厉害的武器。

美丽人物:刘晓庆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她是那个时代第一个叉着腰讲“我漂亮”的女人。她张扬自我的个性魅力对那时候刚刚“脱敏”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具有另一种启蒙作用。按照现在的话说,她就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人物”。虽然她“自我欲望过分膨胀”使她的很多行为显得可笑,但她从不低头的性格又确实令人钦佩。尤其是在那个年代。

多变

1990-1999

90年代你得保持新鲜。

90年代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一个人为了美丽不惜使出浑身解数。经典美女形象已成为过去,评判美女的标准也不再那么整齐划一,化妆手法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不惜代价,每个女人都可以是美女。

美女的身高逐渐向职业运动员靠拢,纤长得令人仰视。这是一个人人都有表演欲的时代,美女非得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才能出于同类拔乎其萃。“制造美丽”渐渐发展成一项朝阳产业,并且正加速向更深处航行。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美丽人物:张曼玉

刚出道时俨然邻家傻妞,脱去稚气,便显得僵硬。然而她后来的沧桑都蜕变成了美丽。《青蛇》中的妖冶、《阮玲玉》的忧郁、《新龙门客栈》中的泼辣妩媚、《滚滚红尘》中的轻狂娇痴、《花样年华》中的矜持……多变,使一个“花瓶”的美女地位再也无可攻击。90年代的美女,正应了一句西谚的注脚— “所谓美女,是时光雕刻成的”。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