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将这类人过世后归为“厉鬼”!哪怕他是帝王或诸侯!

《礼记》将这类人过世后归为“厉鬼”!哪怕他是帝王或诸侯!

鬼,是远古先民很早就出现的观念。其中的恶鬼,古代称之为“厉”,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厉之不如。”杜预注:“厉,恶鬼也。

早期的恶鬼或厉鬼,主要是指凶死者所变之鬼。考古学提供的资料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里,当时的人类就已存在“凶死”、“善终”的不同观念,以及对凶死者的恐惧心理。

《礼记》将这类人过世后归为“厉鬼”!哪怕他是帝王或诸侯!

比如仰韶文化中成人二次葬的瓮棺葬,有研究者认为是“‘凶死’的一种葬俗”,在先民的观念里,“凡是凶死的人,其灵魂也是恶的,他的尸体不能同本族人的尸体埋在一起,往往另埋葬在一处”,可见当时人对凶死者鬼魂(厉鬼)的恐惧。

这一观念一直贯穿后世社会,乃至于今,例如,人们对溺死过人的池塘、河流,发生过自杀或凶杀案件的房屋,都非常忌讳甚至恐惧,就是这一观念的延续。

《礼记》将这类人过世后归为“厉鬼”!哪怕他是帝王或诸侯!

此外,在后世俗信中,还出现了一类由“冤死者”所变的厉鬼,他们与“凶死者”厉鬼的主要差别,表现为“冤有头,债有主”,只对仇人进行报复,而不对其他人作祟。

这类厉鬼在后世的道德社会中,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厉鬼。从古代的文学、戏曲作品,直到今天的小说和影视剧,这样的故事不计其数,即屈死者冤魂不散,化为厉鬼,对仇人进行报复,复仇成功后便不再为厉。

《礼记》将这类人过世后归为“厉鬼”!哪怕他是帝王或诸侯!

关于厉鬼,在儒家经典《礼记》中还有一层含义。《礼记·祭法》从祭祀的角度划分为所谓“泰厉”、“公厉”、“族厉”

其中,“泰厉”是古代帝王七祀之一,所祀之主为帝王无后之鬼。孔颖达疏云:“此鬼无所依归,好为民作祸,故祀之也。”

《礼记》将这类人过世后归为“厉鬼”!哪怕他是帝王或诸侯!

“公厉”为古代诸侯五祀之一,所祀之主为诸侯无后之鬼。孔颖达疏:“诸侯称公,其鬼为厉,故曰公厉。”

“族厉”为古代大夫三祀之一,所祀之主为大夫无后之鬼。孔颖达疏:“族,众也。大夫众多,其鬼无后者众,故言族厉。”

《礼记》将这类人过世后归为“厉鬼”!哪怕他是帝王或诸侯!

无后者死后被归为厉鬼,无论他是帝王、诸侯还是大夫,可以说具有非常浓厚的伦理色彩,其实是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观念的体现。但同时,也与人们“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的观念相吻合。

可见,在古代,无后确实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甚至关系到死后的祭祀和香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