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機關的“變”與“不變”

在我很小的時候,對公安機關就有一種特殊而又神奇的感覺,認為那裡是懲治邪惡的地方,那裡的人身手不凡,那裡沒有解決不了的難事……

1988年5月,我參加了工作,有幸被分配到夢寐以求的公安局。在這整整30年的時光裡,我嚐到了案件偵破工作的酸甜苦辣,親歷了化解矛盾的夜以繼日,體會了公文寫作的枯燥乏味,同時也感悟到了公安機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美好傳承。

印象最深的是1994年11月,因工作需要調到陝西佳縣最偏僻、治安狀況複雜的基層派出所任職。當時的派出所沒有辦公場所,借了鄉政府的四孔窯洞辦公、居住。窯洞陳舊破爛,泥皮掉落,辦公設施簡陋。一張桌、一把椅、一個木箱、一部手搖電話、一輛舊自行車、一輛快報廢的250摩托車,這就是派出所的全部家當。派出所管轄兩鄉60個行政村,所有村子都沒有通信設備,最遠的一個村離派出所60多里路,每逢下雨天,道路泥濘不堪。

直到幾年後,所裡盡最大努力給每個民警配發了一輛自行車,全所民警為此高興了一陣子。當時派出所人少警力不足,民警下鄉為群眾辦事和查辦案件,大多情況都是單槍匹馬,除非遇到大要案件和抓捕重大犯罪分子時,所裡才協調縣局派其他民警配合。這樣的工作環境,我們持續了十幾年,默默堅守了十幾年,既守護了一方平安,同時也磨鍊了我們鐵骨柔情的性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讓我記憶最深、永生難忘的是牆上掛著前任所長書寫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那張紙雖然很舊了,但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已經根植我心。

時間進入2006年,全國公安機關開始實施為期三年的“三基”工程建設,我所在的派出所也搬家了,有了獨立院落。院裡有標準化的辦公室、休息室,配備了電腦、打印機、警務車,接通了公安四級網絡,建起了綜合信息系統。所裡也增加了警力,每個村都建立了警務室,有了協警員。派出所的管理實現了系統化,治安防控實現了多元化,警力配備實現了“網格化”。工作實現了由靜態向動態管理、由被動處警向前期處置、由民警單兵作戰向警民聯防作戰“三個轉變”。更為可喜的是,辦案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派出所再也不用為經費開支犯愁。連年來,公安機關積極開展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民心的“三深入”活動。我們關注民生、體察民意、服務民眾、瞭解社情動態、化解矛盾糾紛,全所民警為打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奉獻著青春,揮灑著汗水。

2008年12月,我調回佳縣公安局機關工作。離開派出所時,望著牆上“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我沉思了良久。回想這些年自己走過的路,心裡默默地說:作為民警,要盡責履職滿足老百姓的新要求,回應老百姓的新期待。

想當初,步行下鄉,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群眾老遠打招呼,那種熱情、親切的場面終生難忘。看今天,辦案區、辦公區、生活區設置更加合理,詢問室、辨認室、留置室、調解室全部安裝錄音錄像設備。警務平臺、網上辦公使辦案文明化、規範化、制度化。帶有歷史烙印的公安服裝也由上白下藍的“的確涼”到軍綠色警服,再到後來的“馬褲呢”,最後變為今天與世界接軌的“藏青色”毛料服裝。更可喜的是,警察健康檔案已經建立。這一切,都是國富民強、從優待警的體現,警察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應有的尊重。

現在,辦公環境變好了,辦公設施變新了,民警素質變高了,辦事能力變強了……我想,無論怎樣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永恆的,是永遠不變的!

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廣泛,越來越豐富。好日子是幹出來的,貧窮並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陝西省榆林市佳縣公安局 康志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