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AI+ 时代中小企业该如何突围

刘艳:AI+ 时代中小企业该如何突围

刘艳 青年学者,知名财经评论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

AI,人工智能,终于从实验室走进了大众的视野。2016年,谷歌所收购的DeepMind公司的人工智能AlphaGo赢得了与世界围棋冠军的比赛,社会对于人工智能的热情被重新点燃,并且持续升温。而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除了共享经济继续扛起“互联网+”的大旗成为最热投资领域之外,异常火热的人工智能也正在成为各大巨头企业争相抢占的战略布局。AI+科技创新应用想象空间巨大,投资追捧的不是AI技术的高大上,而是看中了AI后面的那个加号,技术随时有可能被超越,但是由AI+衍生出来的商业生态再造对各大企业都充满了先入为主获得市场垄断地位的诱惑,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医疗、金融、物流等传统行业的不同领域有所应用。人工智能将重构所有产业,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大胆的猜想,而是正在发生的客观现实。

重视国内本土资源整合,利用并购合作与世界同步。与之前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这次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正在成为全球焦点,再加上中国独角兽级别企业的海外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雄心正在付诸于实际行动。仅2017年上半年,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就达到了592家,2017年全年发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公司融资事件约150起。其中,动辄几亿美元的大手笔融资并不罕见。中国既有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方面的优秀人才,也有最具规模的投资潜力,在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方面中国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人才竞争、资金竞争、数据竞争,这是AI+时代绕不过去的三大门槛和资源基础。而在这次全球人工智能竞争版图中,中国毫无疑问已经在这三个方面储备了扎实基础,不管是各大巨头企业重金抢收海归人才还是国家政策资金加上海量民间资本,都占有较大优势。最值得期待的是中国的市场数据优势,中国拥有巨大的数据供应,这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命脉。这是中国市场无可替代的特产,传统发达国家技术硬件和管理系统研发水平依然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难以突破人口消费数据的大数据采集瓶颈。因此,中国的企业要自信,应首先用好本国的优势资源,在这个前提下再放眼全球采取并购和市场技术合作等方式,做到与世界同步。然后,创造引领全球行业的机遇。规模和垄断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虽然短期内遥不可及,但是要生存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企业务实经营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取代的,关键是AI+的思考方式。以人工智能领衔的新工业革命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即使是已经具备强经营管控能力的标杆企业也只能是适应并接受,毕竟传统人工模式下的管理在成本和产出增效等方面几乎接近于极限,可突破的空间已非常有限。采取人工智能方式是进一步提高生产分配效率的提升途径,例如物流仓储领域的管理在应用人工智能管理后的效率提升最为明显。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规律之一就是效率的不断提升。而作为企业来讲,无论规模大小都不应该把精力都纠结在人工智能是不是要消灭人工这类即使得到答案也不会增进企业效益的问题;其实,人工智能的前提恰恰是“人工”,让机器用人的思维思考是人工智能的定义逻辑起点,而不是替代人类。就像当年火车的发明是否会替代马车的讨论一样,火车的出现并没有让马车夫失业,而是把更多的马车夫培养成了汽车司机。新的产业才会带动新的产业人才升级,所以,传统人工生产能力升级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另一个社会正效益。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有一点要坚信:那就是,不管外部技术环境如何变化,没有任何技术的创新能够替代企业经营的“人工力量”,在管理上多动脑子,适应AI+时代需求的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思维方式,技术倒逼管理改革将成为未来数年最普遍的现象。

人工智能的重新崛起显然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变革成果,这次的市场基础要更为牢固。与此同时,科技巨头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独当一面的地位已日益凸显,中国BAT三巨头,外加谷歌、Facebook、微软和亚马逊,以及任何一个科技巨头,都是掌握下一场工业革命的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就完全丧失了发展机会,毕竟并没有天生的“巨头企业”。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立足于国内的优势资源,利用海外并购的合作杠杆里外结合才有机会获利。在AI+时代,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努力成为豪门企业,要么服务于豪门企业。两者从本质上并没有孰高孰低,都是企业价值的直接体现。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行业来讲,尽管行情火热,但是论及泡沫还为时尚早,相反,这个行业的春天才刚刚开始。全方位且深度融合的产业社会化特点正是信息时代新经济的核心特征。所以,在AI+时代,竞争对手成为合作盟友将不再是新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把蛋糕做得更大,这不仅是英明企业的主动选择,也同样会是重构后的行业企业别无他选的抉择。(文/ 刘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