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在滬加速“造車” 5G+能源+自動駕駛,只等任正非點頭了

華為在滬加速“造車” 5G+能源+自動駕駛,只等任正非點頭了

上海34℃度的高溫下,浦東金橋一個偏遠位置的空地上,一輛黑色汽車時而停下、時而緩慢前進,車上3位工程師一邊討論、一邊進行著測試,坐得滿滿當當的汽車內,唯一空著的位置——只有左前方的駕駛位。

直擊試車現場

在曼卡科技園內的專用車庫內,華為停靠著一共4輛改裝測試車,兩輛藍色轎車車身頂部架設有多個攝像頭,而兩輛黑色轎車在車尾和車身周圍裝置了多個傳感探測設備。離室內車庫不遠處,緊鄰試車場,是一間華為5G操作室,內部已經入駐了不少通信設備,牆上印有“HUAWEI 5G”字眼。

另據瞭解,在曼卡科技園內除了駐紮著華為車輛網部門外,還有能源相關的部門。具有穩定性的高密度電池一直都是製造電動車最難攻克的關卡,也是電動新能源車的核心。此前,華為中央研究院下屬的瓦特實驗室曾宣佈,其研究已實現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重大突破,華為將推出業界首個高溫長壽命石墨烯助力的鋰離子電池。

已做“玩家”很多年

如果說華為是否“造車”尚是一個謎團,那麼華為作為互聯網汽車領域的參與者,已經有了很深、很廣的佈局。

早在2013年,華為便已成立了“車聯網業務部”,宣佈正式進軍車聯網領域。同年,華為MBB(移動寬帶業務)產品線副總裁劉曉濱表示正式進軍車聯網,在引來一陣熱議後,於2014年表示“華為不做革命者,而是給革命者提供炮彈。”

此後幾年,華為與東風、上汽、大眾、雪鐵龍集團、大陸集團、奧迪等公司在車聯網上均有合作,雖然華為一直明確表示主航道的定位是ICT領域,但“華為造車”的消息一直不斷,華為在車聯網和無人駕駛領域的進展也一直引人矚目。

2016年9月,包括華為在內的8名成員宣佈成立“5G汽車聯盟”(5GAA),該聯盟致力於車聯網生態系統構建,推動基於蜂窩通信技術(C-V2X)的自動駕駛標準化方案定義等方面的進程。其中一條目標是:確保C-V2X技術在2020年在車輛中得到測試,驗證和商用。

今年2月份MWC 2018世界移動大會上,華為曾展示利用Mate 10 Pro手機操控保時捷無人駕駛,酷炫的遠程駕駛模式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

是否“造車”成戰略博弈核心

6月12日,在CEBIT 2018上,華為發佈了OceanConnect車聯網平臺,這也是基於ICT基礎設施的智能化網聯。此前與華為合作V-2X道路測試的大陸集團一位技術負責人介紹,無人駕駛領域產業鏈的成熟不僅依賴於多模攝像、高精地圖、V2X、ECU、雷達、人工智能等多項技術的發展,也需要無人駕駛證、道路法規等法律層面的部署。這也意味著,如果華為打算從一個互聯網汽車行業的參與者、玩家轉變為真正的“造車者”,將面臨很長產業鏈的挑戰。

據國內媒體報道,華為造車只差任正非點頭,因為他曾經當眾否決了華為想要進軍汽車製造業的想法。長久以來,任正非都希望華為能夠將公司發展的焦點放在主營業務上。然而,任正非的這種態度正在經受挑戰,主管產品和戰略的徐直軍一直都是華為造車計劃的主力推動者。在近些年大量公開言論中,徐直軍幾乎無一例外會提到汽車以及無人駕駛,他甚至毫不掩飾在這個問題上與其他華為高管的衝突,甚至包括任正非。

外界分析,華為造車戰略最終還是要任正非本人點頭,或許在今年10月愛爾蘭舉行的華為年度戰略會議上,“創新派”能夠找到說服他的機會。據悉,這次會議的核心主題就是“汽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